第466章 目标东昌府之敌(2 / 2)

听完郭虎的汇报,韩烈点了点头对王德道。

“拿地图来。”

“大将军,现在清军的十七万大军,屯驻这条防线,易守难攻,唯一突破点,就是临清关。”

郭虎指了指地图临清关的位置,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哦,说说你的想法。”

韩烈面露微笑,期待的看向郭虎说道。

“聊城是东昌府治所,城高堑深,又有运河环卫,岳乐手握五万大军,据城而守,急切间难以攻破。”

“临清关虽然也是关隘坚固,但清军没有水师船只,我军若能够调动水师,沿运河北上,以大炮轰开水门,临清关守军将无险可守。”

“只要我们拿下临清关,就可以切断聊城的退路和补给。”

“到时候派水师屯驻临清关,大军合围聊城,就是打持久战,也可以困死聊城守敌。”

郭虎这个思路,可以说与韩烈不谋而合。

“虎子,看来你也成熟了,你这个策略很好,甚合吾意。”

韩烈忍不住夸赞道。

“大将军谬赞了,若没有大将军提携,卑职岂有今天成就?”

郭虎这话倒是心里话。

当年在东平州运河的安山闸巡检司内,他和罗平安都是普通的衙役,若不是韩烈的引领,他和罗平安,还有陈长林几个。

估计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小小的衙役,岂能走到今天的地步。

当年他们几个在巡检司任职,也就是混口饭吃,谁又能想到,短短数年,他做到了正三品的指挥同知。

罗平安更是成为了正二品的总兵官,统领一万的大将。

陈长林那个小子,因为拜了史可法为义父,现在负责松江府市舶司的运转,也做到了正四品的市舶司大使。

而韩烈更是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封爵梁国公,身兼太傅拜辅政大臣等一堆头衔。

送走郭虎后,韩烈立即让孙平,召集各军主将,副将来到大帐,连夜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

眼下濮州城内,主要的军队是杨衍率领的忠义军,李过率领的忠贞军。

崔定国率领的万骑军,还有亲卫营右军营,后军营以及亲卫铁骑的人马。

接到韩烈的传令,杨衍,曹友义,李过,高一功,崔定国,陈德,孙思克,还有参军府主薄刘楗等人,陆续赶到了中军大帐。

“深夜召大家前来,没有打扰诸位将军休息吧?”

韩烈在人到齐后,一脸微笑的打趣了大家一句。

“大将军召唤,别说休息,就是下刀子,咱也要第一时赶来啊。”

杨衍笑着接了一句,众将闻言,也是附和的笑了起来。

“那就好,说正事吧。”韩烈放下手中的茶杯,先是介绍了目前的情况,进而正色的说道。

“郭虎将军,给我们提了个部署,那就是围困聊城之敌,先取临清关,断了聊城之敌后路。”

“然后集中力量,先消灭聊城之敌。”

“不过,如今大名府,德州还有大量清军,几个方向相差的路程都很近。”

“想要拿下临清关,就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敌军没有反应之前完成。”

“其次,围困聊城的话,就必须在临清关布置重兵,拦截大名府和德州的敌人援军。”

“我刚才考虑了一下,决定派范县的忠勇军,和护漕水师营,强攻临清关。”

“并且在拿下临清关后,屯驻临清关,抵抗清军。”

在韩烈做出部署时,帐下一众将领,也纷纷起身,走到了地图前,对照韩烈的战略部署的可行性。

“大将军,范县的忠勇军,要想北上临清关,必须穿过冠县,莘县,如此以来,必然会打草惊蛇。”

“还有,护漕水师营,从聊城境内北上,也势必惊醒聊城守敌。”

“若忠勇军穿插冠县,莘县的时候,遭到清军拦截包围,势必危险。”

“其次,聊城守敌,一旦发现我们意图,必然会退往德州。”

“这个战略部署,风险很大啊。”

山东将门世家出身的杨衍,从小在山东长大,对于山东的地理情况,他更是了如指掌。

虽然韩烈的部署,确实有可行性,可风险性显然很大。

故而在韩烈说完部署后,杨衍随即把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

众将听完韩烈和杨衍的分析后,一时都陷入沉思,很显然二人说的都有一定道理。

对于杨衍提出的疑问,韩烈早就有了考虑。

在众将交头接耳议论之时,韩烈起身抬手道。

“大家静一静。”

“杨兄提出的问题,我也已经考虑过。”

在众将安静下来后,韩烈走到地图前,拿起指挥棒,指着地图说道。

“大家请听一下,我的应对之策。”

“首先,让神机军继续北上,拿下彰德府,进一步威胁大名府侧翼,牵制大名府的清军。”

“其次,忠义军,万骑军先一步出发,夺取冠县,为忠勇军北上,打通道路。”

“拿下冠县之后,忠义军从冠县渡河,进驻博平,堵住聊城守敌退往临清和德州道路。”

“同时,护漕水师在莘县境内,运输我主力部队渡过运河,兵临聊城城下。”

“如此以来,足以封锁聊城守敌各条退路。”

“对此,大家还有有什么建议和疑问,不妨直言。”

在韩烈如此周密的部署下,众将无不是拜服道。

“我等谨遵大将军号令。”

“那就这样,明天早上忠义军出发北上。”

韩烈见说服了大家,随即沉声道。

“王德,立即给范县的李岩传令,让他率军北进。”

“孙平,你立即渡河,前往东平州,传令李牟,率领护漕军进入莘县,接应我军渡河。”

“荩臣,安排快马前往卫辉府送信,把我的军令交到罗总兵手中。”

说罢,韩烈把写下的军令,递到了孙思克手中。

“城中各部人马,明天随我一道出发,奔赴莘县。”

十一月二十八日,东昌府附郭聊城。

满清平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岳乐行辕大帐。

“诸位将军,尼堪贝勒刚刚传来消息,说是明军大军压境,他已经率军撤往大名府。”

“他建议我们放弃聊城,退守临清关,诸位将军对此怎么看?”

此时的岳乐,年仅二十一岁,虽然年轻,但他也已经从军数年。

前年他就追随豪格,参与了蜀中战事,并且立下赫赫战功。

这一次他被晋封,大将军,贝勒完全是属于破格提拔。

为了证明自己,他的内心是十分渴望,能够在这一战之中立下战功,让满朝文武见识到他的能力。

此刻,他的大帐下,坐着十几名大将,主要有护军统领顾纳岱,费扬古。

左右两翼统领格霸库,巴奇兰。

还有镇国将军穆尔祜,此人是贝勒褚英之孙,贝勒杜度之子。

以及前锋统领特锦等将领。

这些战将都是满清朝廷之中,赫赫有名的女真大将。

“尼堪贝勒手握五万大军,明军刚到,他就撤退了,未免也太胆小了吧?”

镇国将军穆尔祜得知尼堪退军了,为人耿直的他,张口就讥笑了起来。

“这两年尼堪贝勒,在山东,河南战场屡战屡败,我看他确实被明军吓破了胆。”

年轻的左翼统领格霸库,也是面露讥讽之色。

“现在讨论的是战是撤的问题,还是不要讨论个人问题了。”

护军统领顾纳岱皱了皱眉,打断了二人的话头。

顾纳岱是军中老将,身为护军统领的他,威望和地位摆在这里,他一开口,大家也都不敢再胡乱开口。

“岳乐贝勒,我们背靠临清关,又有运河作为屏障,进可渡河,退可守城,实在不行,也可以撤往德州。”

“从地理条件上说,显然要比濮州更具有镇守的优势。”

“不战而退出东昌府,那么东昌府治下三州,十五城就只能拱手让与南明。”

“这对于军心士气,将会是不小的打击。”

“另外,对于朝廷,也无法交代。”

紧接着顾纳岱把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下阐述。

另一名大将,护军统领费扬古,这会也点了点头,附和道。

“不管怎么样,我认为可以先打一仗,若是明军真的势大,再撤退也不迟。”

可以说顾纳岱和费扬古的想法,倒是与岳乐想到了一块。

这次南下增援,他本来就是带着朝廷的使命,以及建功立业之心而来。

如今明军即将抵达,自己不战而退,这岂不是一个笑话?

“二位统领所言甚是。”岳乐欣然点头,沉声下令道。

“从现在起,各旗人马做好备战,要立即派出斥候,探查明军动向,防止明军突然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