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宁陵失守来迟一步(1 / 2)

第455章宁陵失守,来迟一步

宁陵县位于睢阳北面,隶属归德府治下。

此县东边与曹州相连,西边紧靠睢州,北边接壤考城,南边连通杞县,这也是博洛一心要夺回宁陵的原因。

十月十五日一早,驻守宁陵的亲卫营前军营参将常登,便接到消息,四万清军靠近了宁陵。

常登的前军营有六千士卒,虽然军中没有炮兵,但据城而守,六千人马抵御四万清军,守个三两日,显然是不成问题的。

为此,接到消息的常登,倒也没有太紧张,只是照例来到城头巡视城防。

宁陵东西城墙周长不过十一里,南北仅有五里,属于狭长型的城郭。

为此,常登在东西城墙,各安排了两千人马,南北各一千人马,他本人就驻守在东门城墙,负责统筹指挥。

上午辰时,大约九点左右。

博洛率领的四万清军人马,抵达了城外五里。

前锋统领努山,拜音岱二将,各率一万人马,更是抵达东门三里外,才扎下阵脚。

博洛统率的这支人马,八旗人马占据三万之众,其中满洲两蓝旗七千铁骑。

蒙古两蓝旗,两红旗五千人马,汉军八旗有一万八千人马。

剩下的一万人马,则是汉军营副将杨鸣凤率领的汉军。

不过,这支人马之中,汉军旗都统马进宝,肖起元二人率领的一万八千人马之中,各自携带了十二门红衣大炮。

原本博洛军中共有五十六门红衣大炮,这次离开睢阳,他只带走二十四门大炮,剩下的都留在了睢阳城头守城。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必须一鼓作气,拿下宁陵城。”

大军刚刚停下脚步,连夜从睢阳出城的博洛,利用战马众多,下令士兵骑乘行军,奔走了一夜,甩开了睢阳外围明军的距离。

从而抢占到一天时间,赶到了宁陵县城。

宁陵城墙高不过一丈,与高达四丈,五丈的睢阳城墙,根本无比相比。

低矮的城墙,狭小的护城河,都无法阻碍攻城队伍的步伐。

这也是博洛的底气所在,他要在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宁陵县城,进而快速通过宁陵,逃脱四面都是明军的归德府境。

“命令努山,拜音岱主攻东南二门,马进宝,肖起元二将,主攻西北二门。”

“杜尔德你率领骑兵警戒四周,一旦发现明军踪迹,立即汇报并做出反击。”

“图赖你率领一旗人马,负责接应。”

“我亲自上前督战,严令众将,号角响起,不破宁陵,誓不罢休。”

骑着一匹雄壮黄骠马的博洛,身穿着镶嵌蓝眼色的布甲,头戴着一顶蓝色羽缨的盔枪帽,肩上披着的一袭锦袍。

目光灼灼,神情严肃,给人一种阴狠之色。

宁陵守将常登,本是左良玉部将,是铜官一战中,战败投降的韩烈。

其帐下的前军营六千将士,其中有一半是他的旧部。

常登的个人能力算不上突出,但也不算庸碌之辈。

当初韩烈为了拉拢这批败军之将,对他们展现出了足够的仁慈,像常登,余世忠,白良辅等一众降将,都先后获得重用。

此时,东门城头上的常登,在清军发起攻击之际,也意识到这股敌军的不一般。

“传我命令,各队人马,放弃城墙,撤进街巷,以队为单位,逐条街巷展开防守。”

随着清军炮火响起,常登发现驻守城墙,只会成为活靶子的他,果断的放弃了守卫城墙的部署,转而退进了城区。

宁陵城区虽然不大,但大街小巷纵横交错,足有二三十条街巷道路。

这样的守城方式,一般是城门失守,才会采取的拖延战术。

常登今早接到锦衣卫校尉,飞马送来的军报。

一是清军四万人马,攻城在即。

二是神机军主将,罗平安率领四万人马,正在尾随敌军身后追赶。

只要他拖住清军一天时间,神机军就会赶到宁陵。

其次,睢州方向的亲卫营主力,以及忠义军一部人马,也会随时向宁陵靠拢。

只要他们在宁陵拖住博洛的兵马,这股清军就会被困宁陵城,沦为待宰的羔羊。

“启禀贝勒爷,我军攻下城门,各旗人马,正在向城中进攻。”

战斗打响之后,仅仅过去半个时辰,博洛就接到汇报,努山,拜音岱,肖起元,马进宝各将率领的人马,就先后夺取了城门。

“速速扫清城中溃敌,擒拿明军俘虏,审讯开封方向的情况。”

博洛现在最想知道的是开封的战况,以及通往开封的道路,那条路更好走。

宁陵前往开封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杞县,二是睢州,三是考城。

这三条路任何一条路走通,都可以抵达开封。

但现在博洛却不知道开封情况,也不知道这三条路,那条路上明军最少。

除了这三条路,宁陵还可以直通曹州。

只是曹州是山东地界,情况更加不明,博洛自然不可能选择这条道路。

然而,博洛期待的答案,却是等了一个时辰,也没有得到回复。

因为,当他率领巴牙喇亲卫牛录,进驻东门时,接到的汇报是,明军人马利用街巷房屋,以及狭长的道路,正在奋力反抗。

先前攻进城中各路清军,在入城之后,先后遭到明军的袭击。

常登率领的六千人马,分散成十几股队伍,以游击,千总带队,利用房屋为掩护,藏匿其中。

等清军进入街道之时,士卒们通过窗户,或者屋顶优势,朝着暴露在街上的敌兵,展开射击偷袭。

巷战并不是什么新战术,事实上这样的战斗,每次攻城之中,都会上演。

只是激烈程度不一样而已。

常登率领的前军营,因为是主动撤出城头战斗,采取的巷战拖延战术。

加上亲卫营的士卒,多配备了神机火枪,在巷战之中发挥出的战斗力,实际远高于野战战场。

因为房屋有遮挡物,利于隐蔽防御。

士卒们通过窗户,屋顶的居高临下位置,发射出子弹后,可以快速隐藏装填弹药。

加上距离较短,射击的精准也大大提高。

“砰!砰!砰!”

密集的枪声,在城中各处响起,冲入城中的清军人马,一时不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火矢射击,把房屋都点燃烧毁,让这些南明蛮子,统统葬身火海。”

前锋统领努山,率领的人马在东门内,遭到明军猛烈的火枪射击下,死伤了四五百人不说,而且入城的人马,数次进攻,都被打退了回来。

这让努山暴怒异常,马背上的他,挥舞着手中的马刀,目露凶光的怒吼道。

多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火攻无疑是有效的攻击。

面对清军射出的火矢,加上天干物燥的秋冬季节,大火很就熊熊燃烧了起来。

努山的火攻见效后,其余各门的清军将领,纷纷效仿,一路推进的清军,到处放火,根本不管不顾。

亏得宁陵城中的百姓,经历了前些天的战事,大部分转移去了单县,还有一部分转移去了睢州。

此时城中的百姓,仅剩下一部分老弱妇孺,即便全城被烧毁,实际造成的伤害性也不大。

县衙方向的常登,见到四门城区,接连浓烟滚滚,火势冲天而起景象。

只是微微皱了皱眉的他,沉声道:“按照原计划行事,徐徐后退,步步为营,且战且走,尽量拖延敌军入城时间。”

常登这一年来,在亲卫营任职,时常聆听韩烈的教诲,深受韩烈的爱国护民思想感染。

虽然他只是一介武夫,但保家卫国的念头,实际是刻在汉人骨子里的血脉印记。

这种血脉印记是华夏文明,代代相传的记忆,它们或许会沉睡,但一定不会遗忘。

已经四十岁的常登,前半生都在为功名利禄而战。

嗜酒的他,这一年来,连酒都戒了。

因为今年年初回到徐州后,他正式成家了,娶了铜山县一个秀才的女儿。

他的妻子家族,虽然算不上大族,但也是本地富户,为此还送了两个滕妾给他暖床。

这大半年来常登的日子,过得滋润而踏实,不但妻子有了四个月身孕,其中一房小妾,在出征前也确认有了身孕。

这说明他老常家也马上有后了。

人到中年,突然有了奋斗的目标,常登现在也是格外有动力。

今日虽然局势危急,但他一点都不慌,他坚信帐下的六千士卒,定可拖延到援军抵达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