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出逃剑南(2 / 2)

🎁美女直播

他派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置顿使是安排皇帝出行途中食宿的临时职务。

魏方进安排入蜀途中事宜,声称剑南节度大使颍王李璈将亲赴剑南道,令本道做接应准备。

李隆基当夜移幸大明宫,以便于次早出城。当晚,李隆基命陈玄礼整顿六军,厚赐钱帛,选取闲厩马九百余匹,做逃离长安的安排。

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黎明,李隆基与杨贵妃、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逃出长安。

皇妃、公主、皇孙不在宫内的,皆弃之不顾。延秋门是长安禁苑的西门,长安禁苑在皇城西北,出大明宫向西就是禁苑。

从这里出延秋门西行,当李隆基经过左藏大盈库时,李亨建议纵火烧掉,以免粮食为乱军所得。

李隆基有些难过,他说:“乱军进入长安,找不到粮食,一定会搜刮百姓,不如留给他们,以免给百姓增加负担。”

当天还有官员入朝,至宫门,还听到报时的漏声,禁卫军侍卫宫禁,仍然戒备森严。

但当宫门开启,宫人乱出,内外扰攘,都说不知道皇帝到哪去了,局势顿时大乱。

王公、士民四出逃窜,城外的百姓则争着进入宫禁和王公第舍,盗取金宝,有的人竟骑着驴子登上大殿。

有人纵火烧左藏库。负责留守长安的杨国忠率人救火,又募人代理府、县官分守各处,杀十余人,局势才稍微安定下来。

此时长安副留守崔光远却是悄悄派自己的儿子前往拜见安禄山,欲献城。

好在此事被亲事司的探子,及时探查到了。

杨国忠得知消息后,大怒,当即就要派人拿下崔光远。

不过却是被儿子杨暄给劝住。

“大人万万不可,如今崔光远手中有一万兵马,大人手中不过六千人,崔光远既然已经准备献城,岂会没有准备,大人还请暂时忍耐,待赵将军到了再做打算!”

杨国忠听从了杨暄的意见,只是命人监视崔光远,等待赵广汉的到来。

却说李隆基出城,过便桥,李亨派人焚桥以断乱军追路。

李隆基得知后说:“官吏、百姓都避贼求生,何必要断大家的逃生之路呢?”

随即命高力士留下,率众灭火。又派宦官王洛卿先行,告谕沿途郡县,安排行途食宿。

到了吃饭的时候,队伍来到咸阳县望贤宫。还想着王洛卿已经安排好饭食等着呢,可是到处找不到他,原来他和县令已经逃走了。

宦官征召百姓供应,官吏百姓没有人响应。到了正午李隆基还没吃上饭,陈玄礼亲自去买了点胡饼献上。

百姓们听说皇上遇难,有来见李隆基的,李隆基放下架子,问他们:“卿家有饭否?不择精粗,只要有只管拿来,给卫兵和孩子们充饥。”

这时百姓们争献粝饭,杂以麦豆,皇孙们争着用手抓着吃,一会儿便吃光了,仍感到没有吃饱。

李隆基付了饭钱,慰劳百姓。看到皇帝落到这个分上,百姓们都忍不住哭出声来,李隆基也掩面而泣。

百姓中有一位名叫郭从谨的老者很痛心。

他对李隆基说:“安禄山包藏祸心,由来已久,曾有人诣阙揭发他的阴谋,可是陛下常常把检举的人杀掉,使安贼得以逞其奸逆,造成陛下今天颠沛道途。

自古以来,先王总是延访忠良以广聪明,就是为此啊。我还记得当年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宁。

但后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只知道阿谀取容,因此阙门之外的事情,陛下皆不得而知。

草野之臣早就知道会有今天,但宫门九重深如海,区区之心无路上达。如果事情不是落到眼下这一步,我哪有机会见到陛下,当面向您讲这些话呢?”

李隆基面露惭愧之色:“这都是我用人不明,如今追悔莫及呀!”

尚食--负责安排皇上饭食的官员送来御膳,李隆基命先赐从官,然后自己才吃。

又令军士散至各村求食,约定未时集合前行。

李隆基的逃难队伍快到半夜才抵达来到金城县,但此时县令早就已经逃走了,百姓们也都闻风脱逃。

好在各种饮食器皿俱在,士卒们拿来可以自己做饭吃。

这时随从护卫的士兵也有不少人逃走了,甚至内侍监袁思艺也不知去向。馆驿中没有灯,黑灯瞎火,大家贵贱不分,互相枕靠着睡在地上。

这个时候兵败的王思礼带着人从潼关赶来,这时李隆基才知道哥舒翰被擒和潼关失陷的详情。

经过一番考量之后,李隆基下诏于任命王思礼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即令赴镇,收合散兵,以俟东讨。

不可李隆基不知道的是,王思礼才刚刚离开驻地就被人袭杀。

王思礼也是一个聪明人,逃出去之后,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他没有过多犹豫,立即改变了放心,不再前往陇右,而是转头前往河北欲投李恽。

六月十四日,李隆基一行来到马嵬驿。马嵬驿在兴平县城西北,距长安百余里。

这个地方之所以叫马嵬坡,西晋时有一个叫马嵬的人曾在此筑城,故名。

马嵬坡在自长安入蜀的驿道上,马嵬驿则是大道上一个普通的驿站,如果不是李隆基入蜀路经此地,它可能早就从历史的记忆中消失了。

到了这里,连续奔逃,又不得安稳食宿的将士们都又饿又累,一种愤怒的情绪正在积聚。

前两天一直在担心叛军追来,逃生的念头压倒一切,大家都顾不了许多,只管克服困难前行。

现在距长安已远,没有听说被追击的消息,那种蕴蓄已久的窝火便需要找一个突破口喷发出来。

从军士们的怨声载道中,李亨觉察到一种可以利用的情绪。

于是李亨让李泌秘密联络了陈玄礼以及军中不满的将校。

原本李隆基的威望是很高的,但经历了安禄山叛乱,尤其是潼关失陷又放弃长安之事后李隆基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

逃难队伍中,军士们更是公开议论安禄山叛乱和潼关之事。所有人都认为此皆李隆基之过。

李泌也趁机安排人在军中宣传,李隆基已经年老糊涂,该是退位让贤的时候了。

李隆基自然也知道这一点,而且已经察觉出李亨的各种小动作,但如今他已然是没了牙的老虎,因此也只能假装不知道。

不过他心中却是计划着到了成都后,废除太子之位。

在他心中李亨一直是唯唯诺诺的,可以轻易拿捏之辈。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从劝说他逼迫哥舒翰出战,到逃离长安然后再抢班夺权都是李亨和李泌早就计划好的。

李亨再与陈玄礼等禁军将领商议之后,已经做好了兵边的准备,如今只差最后一个契机。

李亨与陈玄礼的计划,却是被高力士察之到了。

这日午后,心知大事不妙的高力士,偷偷把此事报告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毕竟也是经历过风雨的人,他自己组织的政变就有两次。

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写了三封密诏,让高力士想办法送给颍王李璈、杨国忠还有李恽。

随行的队伍中本就有亲事司的探子,高力士很快就安排亲事司的人把前两封密诏送给杨国忠和李恽。

第三份给颍王李璈的密诏却是安排了千牛卫的人。

前两封密诏很轻松的就送了出去,但第三份密诏却是出了问题。

此时千牛卫中有许多人已经被李亨收买,密诏还没有送出营地就被李泌所获。

看到密诏内容时,李亨惊出了一声冷汗,当即决定提前发动。

当时随行的队伍中,有二十余位吐蕃使者,他们也跟士兵们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

到了吃饭的时辰,肚子里空空如也,他们拦着的马头,要求供应饭食。

“魏方进在哪,快让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