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得知李隆基下诏召三郡之兵入京后,不禁皱起了眉。
陇西与临兆两军入长安他是不担心的,实际上如今这两郡太守都已经是他的人。他真正担心的是灵武郡之兵。
灵武原本乃是朔方节度使驻节之地,拥有战兵三万有余。
李恽把治所迁到安远城之后,灵武军仍然高达两万。
如今的灵武军使,正是刚刚从平卢回军的赵广汉。
“大郎,圣人如今竟然诏灵武军入京,这对咱们的计划?”
李泌闻言微微一笑,“殿下不必担心,圣人可不是太宗皇帝,潼关若是陷落殿下以为圣人会继续留在长安吗?”
李亨摇了摇头,“圣人定然会避其锋芒离开长安!”
“如此,殿下又何必担心呢,有灵武军在,对咱们的计划更有好处!”
李亨闻言心下一动看向李泌道:“大郎有何计划!”
李泌道:“一旦潼关失陷的消息传来,殿下可以劝圣人巡幸成都,命灵武军守长安,甚至可以举荐那赵广汉为长安留守。”
“那灵武军乃是天下精锐,即使守不住长安也可以拖住叛军……如此更有利于咱们的计划……”
“待殿下御极,可立即前往灵武收朔方、河西、陇右三镇,如此殿下手中有三镇精兵在手,又何惧叛军……”
“如今回纥方强,殿下还可引回纥之兵,汇攻长安……”
“可那李恽!”
“殿下不必担心,失了朔方那李恽不过是五根之木,一旨诏书就可以夺了李恽之兵!”
“善,大善,我能得大郎,正如汉高祖得留侯也!”
……
李隆基的诏命传到灵武之时,赵广汉才刚刚回到灵武不过五天而已。李恽则还在常山。
赵广汉收到诏命后,他一面派人火速禀报李恽,一面整顿兵马准备前往长安。
就在这时,哥舒翰大败,叛军夺取潼关的消息也传到了长安。
消息能够这么快传到长安,还是依靠大唐快速有效的军事报警系统。
大唐军事报警的信号是烽火,边塞之地大约每隔三十里设一处烽火报警点。
每天初夜放烟一炬,称为平安火。唐代诗人姚合诗云:“盛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原本这种制度只设置在边塞,安禄山乱起,特别是叛军占领了洛阳,李隆基下令在东、西两都之间也启用了烽火报警。
只要在初夜时分,从前线一路传来的烽火正常燃起,就说明平安无虞。
自从哥舒翰出战之后,李隆基最关注的就是平安火。
当晚平安火不至,一个不祥的念头便涌上他的心头--潼关完了。
这时李隆基才真正产生恐惧之感,召诸大臣和太子商议对策。
李隆基此时心中也没有主意,手中的几个王牌将军都不能挡住安禄山的进攻,下一步棋该怎么走呢?
要么就是坐守长安,等待各地勤王兵马的救援,但长安已无守城将士,坐守无异于束手就擒,要么就是弃城而走,那么走向何方?
杨国忠知道若是放弃长安,那么安禄山叛乱这口黑锅必然会由自己来背。
只要离开长安,自己必死无疑,因此他积极主张坚守长安,诏天下兵马勤王。
他首先向李隆基道:“圣人乃天下至尊,岂能弃天下于不顾呢,如今朔方陇西之兵最多不过五日就可抵达长安……”
“朔方、陇西之兵乃天下强军,只要两地兵至,长安稳如泰山。”
不过韦见素的意见是却与他完全相反,两人皆言如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圣驾只能暂时离开长安找个安全的地方避难。
李隆基犹豫不决之时,陈玄礼在李亨的指使下站了出来。
“陛下,如今长安不过三万禁军,就算,灵武、陇西之兵抵达也不过八万人,叛军兵力不下于二十万……圣人留在长安太过危险了!”
李隆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还败在安禄山手下,区区八万人怕也不是安禄山的对手。
“诸卿以为该巡幸何处为佳?”
李隆基在纠结半天后终于做了决定。
李亨闻言心下大喜,趁机提出驾幸剑南以避贼。
“父皇,潼关已失,叛军势不可挡。长安虽为京师,但此刻已非久留之地。为保我大唐血脉,为图日后东山再起,儿臣斗胆劝父皇巡幸剑南。”
李隆基闻言,眉头紧锁,目光中透露出不舍与无奈。
李亨继续道:“剑南之地,山川险峻,易守难攻。且当地百姓忠勇,民心可用。父皇若至,必能凝聚人心,共抗叛贼。待时机成熟,我们再挥师北上,收复失地,重振大唐雄风。”
杨国忠待他言罢,再次出言反对,还不等李隆基说话,陈玄礼等人就对杨国忠所言批驳了一通。
不过此时李隆基还是没有拿定主意。
他心中对逃离长安,还是感觉有些过意不去。
因为他很清楚,若是自己离开,这长安定然会快速陷入安禄山叛军之手,以叛军一贯的做法,长安百姓定然会遭殃。
这时李亨再次出言道:“父皇,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父皇可以命灵武军使赵广汉部守长安,以保百姓安危……”
“灵武军只要能拖住叛军半月,父皇就可下令汇聚诸军,围剿安贼!”
李隆基最终还是被说服了,同意巡幸剑南。
杨国忠见事情已成定局,当即跪倒在地,自请为长安留守。
李亨欲出言反对,不过却被李泌目光所阻止。
李隆基当即下令任命杨国忠为长安留守,并加封其为雍国公。
随后又下诏加封赵广汉为朔方节度副使,命其三日内必须抵达长安。
此时哥舒翰大败,潼关失陷的消息已经传遍长安。
长安上下已经人心大乱,士民惊扰奔走,不知所措,市里萧条,大乱来临,人人自危,都在担心着个人的命运,各谋去就,也有人欲乘乱以逞己意。
此时最担心的自然就是杨国忠,由最初的得意很快变成担扰,若是李隆基要和安禄山讲和,或为了堵塞安禄山之口,舍卒保帅,那做替罪羔羊的除了自己,还会有谁呢?
西汉时发生“七国之乱”,作乱的吴王刘濞等人提出“清君侧”的口号,要杀晁错,汉景帝为了让叛乱者退兵,就杀了晁错。
杨国忠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其实就在杨国忠被任命为长安留守的当天,李亨与陈玄礼两人就劝李隆基杀杨国忠。
好在李隆基想到了领兵在外的李恽,心有忌惮,这才没有答应两人的请求。
见暂时杀不了杨国忠,李亨又建议派边令诚往范阳为监军。
他的目的是计划成功后,能够收李恽之兵为己用。
这一次李隆基答应了李亨的建议,下诏命边令诚为朔方军监军使。
后又任命崔远光为长安副留守,负责监督杨国忠。
第二天,本是大朝之时,结果百官人朝者不到十之一二。
李隆基在决定前往剑南之后,深知此行关乎长安局势,因此放出风声说要御驾亲征。
虽然他知道也不会有人相信-没有可用之兵,皇帝亲征岂不是空话,但现在需要制造一种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