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长仁眼神含意地去看着温离,他摸了把扎手的胡渣,“何需他人,韶光帝要置梅家于死地,单凭老二那四字便足矣,但他权衡利弊哪敢这么快意。”
“因为京四家。”温离通过流民案逐渐分析京四家与黔渡间的联系,崇光帝驾崩后,韶光帝继位三年不堪世家施压,一旨封爵昏庸至极,破坏了崇光帝在朝堂中长久以来的多方制衡,这本是为韶光帝煞费苦心的布局,怕的便是他老死后世家欺压新帝,奈何最终竟毁在自己挑选的储君手里。
京四家封爵,韶光帝的龙椅就此如坐针毡,而梅家的存在是维系制衡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何?就因梅家还有一个梅长仁。
“韶光帝畏惧国公爷的军功,亦畏惧还身在军营的梅将军,不止如此,与他感同身受的还有京四家,您的誓言在崇光帝死后成为了一道防线,一座高墙,将所有窥伺阻挡在外。”温离思忖着,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它如今就好似被风霜雪雨侵蚀的土墙,跺一脚便会脆弱地掉下泥屑。
温离从不直视梅长仁,那样会显得十分无礼。
梅长仁长叹,在衣襟摸出个物件,“它是防线,是高墙,也是枷锁。”
温离恍然大悟。
韶光年间争斗不止,沈纪言一派的忠言直臣与豺狼虎豹的世家在朝堂之上大打出手,掐得可谓是水火不容。韶光帝左右为难,年迈的梅长仁一介武将也无计可施,拳脚劝架还行,嘴上干活的他不在行,梅英又长年关外领兵,这你死我活的胶着情势哪个敢往中间一站,梅长仁都只得干看着,直到梅英战死西北边境的烽崀山。
梅英战死,鹤氏殉情,留下了一老三小,梅家失去灵朔三十万大军的庇护,随即而来的便是各方的虎视眈眈,梅长仁眼观六路对朝野的形势最是了解,为保家中三个崽子,以年迈告老将梅家从浑浊中摘清是唯一的办法,韶光帝万般的不情愿,看在曾经为南晋拼死立下的赫赫战功,最后也恩许了。
这一袭承载功勋的厚重衮冕,韶光帝特例命人送回梅宅,梅长仁领旨接过,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才得以一丝的安抚。
韶光帝依赖着梅长仁,梅长仁退出太明殿等同于皇帝的最后防线临近崩溃的边缘,京四家从此愈发肆无忌惮。然便在高墙将倾之时,制衡各方权势的第二道铁壁出现了。
◇第97章梅家二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