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可谓是文运兴隆。”
“然而从清康熙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89年开始。”
“昌江枫阳作为曾经出过心学大家的科举名乡。”
“却出现一大耻辱,那就是乡试脱科!”
“就是当年没有一名枫阳县的考生,在省府的乡试中考中举人。”
“这对于出过儒宗的枫阳可以说是耻辱!”
“对于丁家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于是枫阳全县的学子开始发愤图强。”
“丁家子弟上下更是头悬梁锥刺股。”
“决心让精英子弟在苦读三年后,”
“在下一届的乡试一雪前耻。”
“但是三年后的康熙三十一年。”
“精英学子尽出的枫阳人在乡试中仅仅中举三人。”
“到了第二年的全国会试。
“这三名举人中仅有一人考进全省三甲。
“排名还在一百名全国以外。”
“也就是说,曾经孕育出儒宗的名乡枫阳。”
“曾经出过几十位名臣贤士的昌江丁氏。”
“在六年时间内只产出一名同进士,两名举人。”
“这对于枫阳特别是对丁家来说可以说是打击极大啊。”高育华听到这里也是点了点头。
纵观整个大夏的封建王朝历史。
其实底层就是一部宗族的历史。
明清时期宗族的力量是很大的。
而这一整个宗族考不出举人。
绝对不是现在年轻学生落榜这么简单。
可以说在清王朝的官场上。
来自枫阳的人才血液出现断档。
当地人才在朝廷的影响力就会下降。
这里面涉及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分配。
对于这丁氏一族的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
都是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一个家族的得以兴盛,靠的就是后人不断的努力。
只有人才辈出,不断有人为官为商。
才能在不断反哺家族的存续。
而此时胡庄严也是继续说道:
“因为情势确实危急,于是大家纷纷查找原因。”
“在全县的煌恐之中,说什么都有。”
“什么官府的考官舞弊刻意筛选考生。”
“什么满清朝廷有意压制丁家学子。”
“反正说什么都有,一时间群情激奋。”
“毕竟全县境内读书风气浓厚。”
“县衙和士族又极其重视教育。”
“但是乡试科举如此惨淡,倘若与教育本身无关。”
“那能是因为什么?”
“而且丁家与当时反清复明的台湾郑氏。”
“还有着不小的渊源。”
“所以满清朝廷刻意打压也情有可原。”
“当时后来谣言四起愈演愈烈。”
“甚至学子想去京城跟皇帝告御状。
“因为这个事,闹得当时全县乡绅乡官们陷入一片恐慌。”
高育华一听也是非常惊讶。
但是仔细一想,在当时的年代,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他以前也是了解过清朝历史的。
当年满清自入关得了天下以后,就处处提防汉人。
在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官僚体制中。
“重满排汉”的原则一直被清朝统治者所秉持。
比如朝廷的六部会设立双尚书侍郎。
满汉各有一位,但是权力并不平衡。
全部以满为主。
这样一种制度不仅是在元代。
在中国历史其他少数民族政权,都未曾出现过。
但是毕竟汉人比满人要多得多,为了维系满清统治。
清廷也或多或少地吸纳汉人参政议征。
不过,这只是满足汉人大臣虚荣心或对外做做样子的表现。
。。。。。。
关键重要的职位如六部尚书侍郎军机大臣。
一直都是由满人担任。
甚至清廷派往各地的总督巡抚也为满人所担任。
在个人的称呼方面,满臣上朝是对皇帝称“我”为“奴才”。
汉臣称“我”为“臣”,尽管称呼差异大。
但在清朝皇帝看来,奴才才是自家人。
而汉人在满清旗人眼里更是被视为奴才。
可见当时满清贵族对汉人打心里的轻视和提防。
因此满人在朝廷和地方上大多占据重要职位。
地位上也比汉人要高出许多。
为此满清朝廷设立的官制。
官缺分为满、蒙、汉军、汉四类。
涉及那些重要的职务,比如军事、皇族、民族事务。
以及钱粮军火等官缺均为满蒙独占。
作为汉人根本不能染指半分。
这也保证了但是满清人旗的绝对统治权。
而当时的枫阳县乡绅,怀疑科考舞弊也不无道理。
毕竟同时期就曾经有过类似的奇闻异事。
相传当年汉人学子高士奇自谆江南第一才子。
满腹经纶,才华无双。
是高才华高智商高情商的“三高”先生。
也是敢想敢说敢干的“三敢”先生。
他的高才华,体现在能把别的学子需要三天做完的试题。
他半天用一手好字给做完。
就那一笔好字和三篇好文章。
甚至还还精通医术,能给人诊脉开药。
可是命运几乎与他开了玩笑。
科考的当天,高士奇早早地把卷子答完。
。0
想要提前交卷离场,却在交了考卷后。
被满人监考官明珠认为此人不守规矩,狂妄自大。
日后要是做了官,必然不被满人拿捏。
索性随意拿起笔在高士奇的卷子上涂抹一笔。
导致试卷被污,不做存档。
发榜当天,高士奇本不抱希望。
可不曾想比他学问浅薄。
又同为进京赶考的徐乾学都中了探花郎。
而他才高八斗却名落孙山。
着实很不甘心,决定留在京城三年后再考。
在这期间以卖字算命为生。
偶然间被满人宰相索额图发现才学,成了其个人幕僚。
但是索额图作为高士奇的引路贵人。
却完全不把高士奇当做人看。
高兴时给他好脸,不高兴时便是非打即骂。
活脱脱把他当成一个看家狗。
都说文人有骨气,高士奇也不例外。
为了翻身,他私下找到了明珠。
让明珠用计将他引荐给皇帝康熙。
这件事情虽然有可能的野史杜撰。
不过也可以看出当时满人权贵。
对于底层汉人士族的提防和打压。
但是随着满清政权在华夏大地的渐渐稳固。
许多八旗贵族开始沾沾自喜。
开始靠着祖业坐吃山空。
再加之那些当初建功立业。
真正有能力的满人精英相继离世。
他们的许多子孙后代。
往往都朝着不学无术的方向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比起刚入关打天下的时候。
满人贵族的办事能力和态度都在下降。
他们能官府有个一官半职。
无非是依靠家世背景世代萌阴得来。
与自己能力无关,更别说和汉人一样参加科举了。
但是实质上清朝的许多军政事务,到了最后还要靠汉比如康熙平三藩统一东南,雍正征喝尔丹。
在决策和执行方面都是依赖汉人才获得成功。
但是清朝中期以后。
大部分那些满人贵族的子弟早已沦为吊儿郎当的闲人。
更为离谱的是,这样的局面到了晚清。
更是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八旗子弟往往整日饮酒作乐,出入茶楼戏院。
处理朝政上,除了会说几句恭维话之外。
这些人几乎一无是处,可以说是胸无点墨。
就连满清的一个网友也直言不讳。
说满人大多混蛋废物多。
而到了晚清汉人才逐渐开始接触权力中心。
主要是后来发生了洋务运动。
这场一百多年前的改革事件。
打破了运行几百年的满清官僚体制。
最关键一点,是改变了满人贵族和汉人官僚的权利平衡。
汉人官僚占据了重要职务上占据了核心位置。
后来政权逐步被汉人掌握住了。
最后满清王朝才在外国列强的作用下被袁世凯篡权。
所谓的满人政权就无法维持了。
清朝以汉人官员的权力地位高低为标准参考。
清朝历史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
满人对汉族官员的防范一直就没有停止。
在此之前满清贵族还可以牢牢把权力擦在手里。
而后就是有心无力,最后也只能放弃
就是当年晚清,满人权贵也是流传过一句话。
叫做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而那个晚清太后慈礼估计心里的也这么想的。
。
毕竟量华夏之物力,结列国之欢心。
就是她亲口说出来的。
对于“重满排汉”的祖制这位太后也是心知肚明。
以她的性情,恨不得一个汉人都不用。
不过当时清朝国情危机四伏。
她垂帘听政时各地军情频频告急。
太平军依然占据着江南西南大片土地。
甚至频繁发兵向北威胁京师。
洋人对中国又是虎视耽耽。
这些危机时刻都在让慈礼坐立不安。
再看看身边的那些八旗亲贵们,无能之辈遍地皆是。
真正具有才华实干。
可以安邦治国的满人官员几乎少之又少。
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地方军队开始不受朝廷控制。
从曾国藩开始汉人掌权。
再到袁世凯作为真正的军阀出现。
汉人当权的实质是汉人军阀的出现。
说白了,就是满清精英后继无人。
无法长期输出人才占据这些关键位置。
但是想到这里高育华也是有些疑惑。
“老胡啊,这些满清朝廷压制汉人士族的事情。”
“这又和昌江当地的凤凰山有什么关系?”胡庄严闻言也是笑了笑解释道:“就是因为当年枫阳学子集体落榜。
“所以全县开始群情激奋。”
“但是在全县议论纷纷之时。”
“一名丁家的生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那就是枫阳第一高山,凤凰山的龙脉出现问题了!”
“正是因为枫阳的龙脉被毁。”
“导致枫阳学子科举落榜!,
218
“而这一说法,也是得到了迷信民众的认同。”
“二零零”说着他也是开始解释起这件事的细节。
原来,当时丁家的一位高人提出了一个说法。
说婆源县的运气不好会不会是风水出了问题?因为古代笃信风水之说,尤其是南方地区非常痴迷。
古人认为风水格局关乎一家的际遇。
甚至关乎一族的起伏,乃至关乎一地的兴衰。
所以这个说法一流传出来。
就普遍得到民众认同,甚至得到乡绅士族的重视。
枫阳的风水一向被本地人引以为傲。
枫阳县境内的凤凰山岭号称“群山入斗、风云绵密”。
无论是格局还是形势都是上好的风水宝地。
因此才能造成当地人才辈出的情况。
而整个枫阳的风水核心,恰好坐落在凤凰山龙脉之上。
昌江当地流传的说法,是昌江有五座护佑当地的山脉。
正所谓山挡风,江海聚气。
按风水古籍《葬书》所说的。
“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的风水原则。
五座山脉和境内三条母亲河从北到南,从西至东。
则为昌江当地的风水风水创造了强烈的风水气场。
而凤凰山在昌江之东,被誉为昌江第一宝山。
它像一条巨龙般盘卧在江省边界,号称“诸山族源”。
是昌江境内的最高峰,也是枫阳龙脉的来源所在。
在当地人心中是可以和泰山齐名的名山,枫阳当地人相信正是因为枫阳风水极佳,才能孕育丁家这样人才辈出的千年世家来。
而且在丁家迁就枫阳之后当地文风开始兴盛,除了丁氏家族历代都有枫阳其他家族的人入朝为官。
这也成为枫阳人的骄傲。
虽然这都是风水迷信的说法。
都是从千年来昌江人杰辈出的情况看。
昌江的确是个风光秀美的,人才辈出地方。
虽处江省之尾大夏之国角,但也有木秀于林的之处。
孕育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很多商业和文化人才。
而且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来说。
这昌江的五座大山环抱整个昌江平原。
虽海拔不高但作用不可小虚。
可以为生活在平原的昌江老百姓北拒南下寒流。
南抵太平洋高压环流。
尽最大的气场保护当地百姓。
不受北风寒流和太平洋高压环流的直接影响。
现代人一说风水,那就是迷信是荒唐的学说。
其实,能让人迷信的东西,不一定都是荒唐的。
有的背后往往真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很多人一提起龙脉风水直接反应就是迷信。
很少有人反过来思考,为什么几千年来大夏人都这么信?
历代帝王和先贤以及社会精英们,为什么都推崇这个?大夏人除了无神论,大部分都是迷信的。
昌江地方的人也是如此。
而且昌江人对迷信更执着,更系统与程序化几乎在昌江地区的每个村落都有地方信仰。
供奉着诸如天公祖师圣母妈祖等有神话色彩的人物。
整年村民都会拜祭活动,一年之中有两次盛大的拜祭仪式。
一是集体的祭祖活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节日。
就像今天沙鱼塘村的这些庙会。
拜祭的桌上供奉着丰富的祭品。
还有壮观的游行队伍和地方舞狮和戏曲活动。
二是年底供奉神明。
劳作一年民众要答谢一年来神明的庇护。
家家户户都要答谢神恩,并祈祷来年的平安与顺利。
这种行为可以说是迷信也可以说是度诚。
但是信仰神佛的地方一般也笃信风水。
所以昌江本地人一直觉得昌江有好风水。
但昌江最好风水凤凰山龙脉。
却传说在清初的时候。
被一个当时的两江总督满人喝礼所破。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之一。
两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清王朝的财赋重地。
素来就有朝廷的“钱袋子”之称。
除此之外,两江地区人文荟萃,才人辈出。
入仕为官并位居殿阁者比比皆是。
所以作为坐镇两江的最高行政长官。
两江总督势必是大权在握。
备受朝廷重视的封疆大吏。
以前清朝时候,民间就有童谣。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清知府不是知府清廉,是说不用强刮民财。
光是贪污受贿的一年收入就能有白银十万。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两江总督管辖的范围涉及到税务。
那一年的收入光是零头都远远超过十万两!两江总督向来是清朝油水最足的封疆大吏。
其正常年棒虽然只有一百八十两。
但其还能领到每年一万八千两的养廉银!再加上各种灰色收入。
一个两江总督每年能有30万两的收入!就这,还能被称为清廉之臣!
晚清名臣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坐拥三十万地方军队。
并拥兵自重具备对清廷听调不听宣的资格。
也是因为在两江地区经营数年的结果。
而作为两江总督的喝礼,动辊便几十万两白银的贪污。
却依然能得当时皇帝数次宽恕。
就是因为两江总督这个官职要想捞钱实在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