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496 哪怕是个啥都没有小岛也能发展起来啊(2 / 2)

🎁美女直播

“几百年来可谓是文运兴隆。”

“然而从清康熙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89年开始。”

“昌江枫阳作为曾经出过心学大家的科举名乡。”

“却出现一大耻辱,那就是乡试脱科!”

“就是当年没有一名枫阳县的考生,在省府的乡试中考中举人。”

“这对于出过儒宗的枫阳可以说是耻辱!”

“对于丁家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于是枫阳全县的学子开始发愤图强。”

“丁家子弟上下更是头悬梁锥刺股。”

“决心让精英子弟在苦读三年后,”

“在下一届的乡试一雪前耻。”

“但是三年后的康熙三十一年。”

“精英学子尽出的枫阳人在乡试中仅仅中举三人。”

“到了第二年的全国会试。

“这三名举人中仅有一人考进全省三甲。

“排名还在一百名全国以外。”

“也就是说,曾经孕育出儒宗的名乡枫阳。”

“曾经出过几十位名臣贤士的昌江丁氏。”

“在六年时间内只产出一名同进士,两名举人。”

“这对于枫阳特别是对丁家来说可以说是打击极大啊。”高育华听到这里也是点了点头。

纵观整个大夏的封建王朝历史。

其实底层就是一部宗族的历史。

明清时期宗族的力量是很大的。

而这一整个宗族考不出举人。

绝对不是现在年轻学生落榜这么简单。

可以说在清王朝的官场上。

来自枫阳的人才血液出现断档。

当地人才在朝廷的影响力就会下降。

这里面涉及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分配。

对于这丁氏一族的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

都是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一个家族的得以兴盛,靠的就是后人不断的努力。

只有人才辈出,不断有人为官为商。

才能在不断反哺家族的存续。

而此时胡庄严也是继续说道:

“因为情势确实危急,于是大家纷纷查找原因。”

“在全县的煌恐之中,说什么都有。”

“什么官府的考官舞弊刻意筛选考生。”

“什么满清朝廷有意压制丁家学子。”

“反正说什么都有,一时间群情激奋。”

“毕竟全县境内读书风气浓厚。”

“县衙和士族又极其重视教育。”

“但是乡试科举如此惨淡,倘若与教育本身无关。”

“那能是因为什么?”

“而且丁家与当时反清复明的台湾郑氏。”

“还有着不小的渊源。”

“所以满清朝廷刻意打压也情有可原。”

“当时后来谣言四起愈演愈烈。”

“甚至学子想去京城跟皇帝告御状。

“因为这个事,闹得当时全县乡绅乡官们陷入一片恐慌。”

高育华一听也是非常惊讶。

但是仔细一想,在当时的年代,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他以前也是了解过清朝历史的。

当年满清自入关得了天下以后,就处处提防汉人。

在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官僚体制中。

“重满排汉”的原则一直被清朝统治者所秉持。

比如朝廷的六部会设立双尚书侍郎。

满汉各有一位,但是权力并不平衡。

全部以满为主。

这样一种制度不仅是在元代。

在中国历史其他少数民族政权,都未曾出现过。

但是毕竟汉人比满人要多得多,为了维系满清统治。

清廷也或多或少地吸纳汉人参政议征。

不过,这只是满足汉人大臣虚荣心或对外做做样子的表现。

。。。。。。

关键重要的职位如六部尚书侍郎军机大臣。

一直都是由满人担任。

甚至清廷派往各地的总督巡抚也为满人所担任。

在个人的称呼方面,满臣上朝是对皇帝称“我”为“奴才”。

汉臣称“我”为“臣”,尽管称呼差异大。

但在清朝皇帝看来,奴才才是自家人。

而汉人在满清旗人眼里更是被视为奴才。

可见当时满清贵族对汉人打心里的轻视和提防。

因此满人在朝廷和地方上大多占据重要职位。

地位上也比汉人要高出许多。

为此满清朝廷设立的官制。

官缺分为满、蒙、汉军、汉四类。

涉及那些重要的职务,比如军事、皇族、民族事务。

以及钱粮军火等官缺均为满蒙独占。

作为汉人根本不能染指半分。

这也保证了但是满清人旗的绝对统治权。

而当时的枫阳县乡绅,怀疑科考舞弊也不无道理。

毕竟同时期就曾经有过类似的奇闻异事。

相传当年汉人学子高士奇自谆江南第一才子。

满腹经纶,才华无双。

是高才华高智商高情商的“三高”先生。

也是敢想敢说敢干的“三敢”先生。

他的高才华,体现在能把别的学子需要三天做完的试题。

他半天用一手好字给做完。

就那一笔好字和三篇好文章。

甚至还还精通医术,能给人诊脉开药。

可是命运几乎与他开了玩笑。

科考的当天,高士奇早早地把卷子答完。

。0

想要提前交卷离场,却在交了考卷后。

被满人监考官明珠认为此人不守规矩,狂妄自大。

日后要是做了官,必然不被满人拿捏。

索性随意拿起笔在高士奇的卷子上涂抹一笔。

导致试卷被污,不做存档。

发榜当天,高士奇本不抱希望。

可不曾想比他学问浅薄。

又同为进京赶考的徐乾学都中了探花郎。

而他才高八斗却名落孙山。

着实很不甘心,决定留在京城三年后再考。

在这期间以卖字算命为生。

偶然间被满人宰相索额图发现才学,成了其个人幕僚。

但是索额图作为高士奇的引路贵人。

却完全不把高士奇当做人看。

高兴时给他好脸,不高兴时便是非打即骂。

活脱脱把他当成一个看家狗。

都说文人有骨气,高士奇也不例外。

为了翻身,他私下找到了明珠。

让明珠用计将他引荐给皇帝康熙。

这件事情虽然有可能的野史杜撰。

不过也可以看出当时满人权贵。

对于底层汉人士族的提防和打压。

但是随着满清政权在华夏大地的渐渐稳固。

许多八旗贵族开始沾沾自喜。

开始靠着祖业坐吃山空。

再加之那些当初建功立业。

真正有能力的满人精英相继离世。

他们的许多子孙后代。

往往都朝着不学无术的方向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比起刚入关打天下的时候。

满人贵族的办事能力和态度都在下降。

他们能官府有个一官半职。

无非是依靠家世背景世代萌阴得来。

与自己能力无关,更别说和汉人一样参加科举了。

但是实质上清朝的许多军政事务,到了最后还要靠汉比如康熙平三藩统一东南,雍正征喝尔丹。

在决策和执行方面都是依赖汉人才获得成功。

但是清朝中期以后。

大部分那些满人贵族的子弟早已沦为吊儿郎当的闲人。

更为离谱的是,这样的局面到了晚清。

更是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八旗子弟往往整日饮酒作乐,出入茶楼戏院。

处理朝政上,除了会说几句恭维话之外。

这些人几乎一无是处,可以说是胸无点墨。

就连满清的一个网友也直言不讳。

说满人大多混蛋废物多。

而到了晚清汉人才逐渐开始接触权力中心。

主要是后来发生了洋务运动。

这场一百多年前的改革事件。

打破了运行几百年的满清官僚体制。

最关键一点,是改变了满人贵族和汉人官僚的权利平衡。

汉人官僚占据了重要职务上占据了核心位置。

后来政权逐步被汉人掌握住了。

最后满清王朝才在外国列强的作用下被袁世凯篡权。

所谓的满人政权就无法维持了。

清朝以汉人官员的权力地位高低为标准参考。

清朝历史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

满人对汉族官员的防范一直就没有停止。

在此之前满清贵族还可以牢牢把权力擦在手里。

而后就是有心无力,最后也只能放弃

就是当年晚清,满人权贵也是流传过一句话。

叫做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而那个晚清太后慈礼估计心里的也这么想的。

毕竟量华夏之物力,结列国之欢心。

就是她亲口说出来的。

对于“重满排汉”的祖制这位太后也是心知肚明。

以她的性情,恨不得一个汉人都不用。

不过当时清朝国情危机四伏。

她垂帘听政时各地军情频频告急。

太平军依然占据着江南西南大片土地。

甚至频繁发兵向北威胁京师。

洋人对中国又是虎视耽耽。

这些危机时刻都在让慈礼坐立不安。

再看看身边的那些八旗亲贵们,无能之辈遍地皆是。

真正具有才华实干。

可以安邦治国的满人官员几乎少之又少。

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地方军队开始不受朝廷控制。

从曾国藩开始汉人掌权。

再到袁世凯作为真正的军阀出现。

汉人当权的实质是汉人军阀的出现。

说白了,就是满清精英后继无人。

无法长期输出人才占据这些关键位置。

但是想到这里高育华也是有些疑惑。

“老胡啊,这些满清朝廷压制汉人士族的事情。”

“这又和昌江当地的凤凰山有什么关系?”胡庄严闻言也是笑了笑解释道:“就是因为当年枫阳学子集体落榜。

“所以全县开始群情激奋。”

“但是在全县议论纷纷之时。”

“一名丁家的生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那就是枫阳第一高山,凤凰山的龙脉出现问题了!”

“正是因为枫阳的龙脉被毁。”

“导致枫阳学子科举落榜!,

218

“而这一说法,也是得到了迷信民众的认同。”

“二零零”说着他也是开始解释起这件事的细节。

原来,当时丁家的一位高人提出了一个说法。

说婆源县的运气不好会不会是风水出了问题?因为古代笃信风水之说,尤其是南方地区非常痴迷。

古人认为风水格局关乎一家的际遇。

甚至关乎一族的起伏,乃至关乎一地的兴衰。

所以这个说法一流传出来。

就普遍得到民众认同,甚至得到乡绅士族的重视。

枫阳的风水一向被本地人引以为傲。

枫阳县境内的凤凰山岭号称“群山入斗、风云绵密”。

无论是格局还是形势都是上好的风水宝地。

因此才能造成当地人才辈出的情况。

而整个枫阳的风水核心,恰好坐落在凤凰山龙脉之上。

昌江当地流传的说法,是昌江有五座护佑当地的山脉。

正所谓山挡风,江海聚气。

按风水古籍《葬书》所说的。

“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的风水原则。

五座山脉和境内三条母亲河从北到南,从西至东。

则为昌江当地的风水风水创造了强烈的风水气场。

而凤凰山在昌江之东,被誉为昌江第一宝山。

它像一条巨龙般盘卧在江省边界,号称“诸山族源”。

是昌江境内的最高峰,也是枫阳龙脉的来源所在。

在当地人心中是可以和泰山齐名的名山,枫阳当地人相信正是因为枫阳风水极佳,才能孕育丁家这样人才辈出的千年世家来。

而且在丁家迁就枫阳之后当地文风开始兴盛,除了丁氏家族历代都有枫阳其他家族的人入朝为官。

这也成为枫阳人的骄傲。

虽然这都是风水迷信的说法。

都是从千年来昌江人杰辈出的情况看。

昌江的确是个风光秀美的,人才辈出地方。

虽处江省之尾大夏之国角,但也有木秀于林的之处。

孕育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很多商业和文化人才。

而且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来说。

这昌江的五座大山环抱整个昌江平原。

虽海拔不高但作用不可小虚。

可以为生活在平原的昌江老百姓北拒南下寒流。

南抵太平洋高压环流。

尽最大的气场保护当地百姓。

不受北风寒流和太平洋高压环流的直接影响。

现代人一说风水,那就是迷信是荒唐的学说。

其实,能让人迷信的东西,不一定都是荒唐的。

有的背后往往真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很多人一提起龙脉风水直接反应就是迷信。

很少有人反过来思考,为什么几千年来大夏人都这么信?

历代帝王和先贤以及社会精英们,为什么都推崇这个?大夏人除了无神论,大部分都是迷信的。

昌江地方的人也是如此。

而且昌江人对迷信更执着,更系统与程序化几乎在昌江地区的每个村落都有地方信仰。

供奉着诸如天公祖师圣母妈祖等有神话色彩的人物。

整年村民都会拜祭活动,一年之中有两次盛大的拜祭仪式。

一是集体的祭祖活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节日。

就像今天沙鱼塘村的这些庙会。

拜祭的桌上供奉着丰富的祭品。

还有壮观的游行队伍和地方舞狮和戏曲活动。

二是年底供奉神明。

劳作一年民众要答谢一年来神明的庇护。

家家户户都要答谢神恩,并祈祷来年的平安与顺利。

这种行为可以说是迷信也可以说是度诚。

但是信仰神佛的地方一般也笃信风水。

所以昌江本地人一直觉得昌江有好风水。

但昌江最好风水凤凰山龙脉。

却传说在清初的时候。

被一个当时的两江总督满人喝礼所破。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之一。

两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清王朝的财赋重地。

素来就有朝廷的“钱袋子”之称。

除此之外,两江地区人文荟萃,才人辈出。

入仕为官并位居殿阁者比比皆是。

所以作为坐镇两江的最高行政长官。

两江总督势必是大权在握。

备受朝廷重视的封疆大吏。

以前清朝时候,民间就有童谣。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清知府不是知府清廉,是说不用强刮民财。

光是贪污受贿的一年收入就能有白银十万。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两江总督管辖的范围涉及到税务。

那一年的收入光是零头都远远超过十万两!两江总督向来是清朝油水最足的封疆大吏。

其正常年棒虽然只有一百八十两。

但其还能领到每年一万八千两的养廉银!再加上各种灰色收入。

一个两江总督每年能有30万两的收入!就这,还能被称为清廉之臣!

晚清名臣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坐拥三十万地方军队。

并拥兵自重具备对清廷听调不听宣的资格。

也是因为在两江地区经营数年的结果。

而作为两江总督的喝礼,动辊便几十万两白银的贪污。

却依然能得当时皇帝数次宽恕。

就是因为两江总督这个官职要想捞钱实在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