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李世民的对比法(1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272 字 4个月前

陈平安前世看过一个帖子,北宋时期的书院是唐朝以及五代十国时期书院的总和,还要多。

根据记载,差不多有73所之多。

别小看了这个数字。

觉得不过区区73所学院罢了。

这是记载的比较大的,正规的,学子们比较多的书院。

还有很多私塾没有被算在其中呢。

北宋时期最出名的就是衡阳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这四座书院乃是当世声名远播、学子无数的大书院。

相比较起来,史册上的唐朝就没有几个能够拿得出手的书院。

也就一个国子监、一个弘文馆,就算是大唐的文化教育中心呢。

在这一点上。

大唐确实是比不上北宋。

不过嘛。

如今的大唐已经大力推行州学。

一开始,先建造了一个小型的书院,算是初始的州学。

等到学子多了。

国库又有了一些余款,就能够对这些书院进行扩建。

就这么一步一步把州学给建造起来了。

如今,也有了好几个声名远播的书院,教导出来不少进士,在各地、朝堂为官。

这就是教育带来的好处。

可以源源不断地给朝廷培养一些人才。

同时,也能够减少文盲。

用陈平安在大唐邸报上面写到,读书并不一定是为了当官,当官却是要一定读过书的。

首先,读书是为了明智,是能让自己知道,这个大地有多大,明白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明白很多事物的本质。

这样一来,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不会任由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就信什么。

可以知晓本心,可以明辨是非。

当官一定要读书,自然是能够看得懂公文,看得懂政令,学习了诸多道理,亦能够明辨是非。

不辨是非者,如何主持公道?

陈平安特意写出了北宋时期的书院之发展,就是为了让李世民有一个比较。

大唐史册也已经写完了。

他也看完了。

如今,也可以把大唐史册和北宋史册做一个比较。

从这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一直到宋钦宗。

北宋的发展到了丰享豫大的时候,其实是在衰落,而非鼎盛时期。

因为若是真的太平盛世,也就不会有宋江、方腊这两个浩荡的农民·起·义了。

真要说鼎盛时期,还是宋仁宗和宋神宗时期。

不过,很显然,李世民虽然把两个王朝的史册做了一个比较,但是又注重于当下。

“如今,大唐推行了州学,天下十三道,一共有十六座书院,每一座书院招收了差不多两千余。”

“也就是说,贞观十二年,大唐已经有了三万余学子!”

李世民觉得史册是史册,史册已经是写在了纸上的,不可能更改的。

而当下,他建立的大唐盛世,不管在什么方面,都应该远超宋朝时期了。

这就是万世之功。

当然,他也明白,要是没有陈平安,他是不可能建立这样的功业。

“故此,我还是要感谢那位把你送来大唐的仙人,要是没有这位仙人把你送来大唐,辅佐我,也就不会有这么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李世民说到这里,双眼竟然有了一些虔诚。

似乎,是敬畏那可能并不存在的仙人。

陈平安也只能是选择了安静。

翁婿两人又下了两盘棋。

然后,李世民带着陈平安来到了上林苑。

这里已经从皇家猎场,变成了大片田地。

“这就是你所说的试验田,看看吧,建立已经三年了。”

“我本打算再过一段时间,等到司农司的老农们研究出来你说的那些授粉、强苗等耕种技术,才带你来看一看的。”

“不过,这些人沤肥用了一年,套种用了一年,如今总算是把这里变成了一片肥沃之地。然后开始了各种研究,那边是水稻,那边是土豆,那边是玉米,那边是黄豆,那边是绿豆,那边是芝麻,那边是……。”

不错,这里有着十余亩田地。

都被李世民规划出来,用作试验田,让老农们在这里做研究。

想要培育出来最好的种子。

育种,才能够提高产量。

一味儿的开荒也是不行的,人口虽然多了起来,但是随着商业、工业的发展,百姓们发现自己耕种的话,收益似乎还不如进工厂。

所以,耕种的农户们其实在减少,耕地也在减少。

那么,育种就是下一个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了。

这一点,陈平安在王朝周期律的时候讲到过,李世民也深深地记下来,并且开始施行了。

陈平安陪着李世民走在田间地头。

“这个是棉花。”

“已经是第二年了。”

“棉花制作成的棉被,确实是非常保暖,还十分轻盈,很好用。”

“等到明年,这个棉花种子就能够发放下去。”

李世民指着棉花田说道。

棉花一般都是3、4月耕种,然后十月左右收棉花。

生长周期比较长,一般在六个月左右。

因为如今的耕地在减少,若是再推广棉花,棉花占据了部分耕地,耕地就更少了。

不过嘛。

陈平安早就讲述了联产承包制。

故此,完全可以把荒废的田地承包出去,那些进厂的农户们把田地租出去,还能收到一点儿租金呢。

而拿到很多田地的佃主,就可以有很多田地耕种,再雇上几个长工。

一年的收成也不少。

就是累了一些。

但是随着官府兴修水利,水渠修到了农田里面。

还有这些年的风调雨顺,收成可不低,除去赋税,再加上租金,还有人工,剩下的粮食全卖出去,比经商还赚得多呢。

自从这联产承包制出来之后。

承包田地的佃主多了,地方上的豪族也多了。

好在,官府的公信力还在,也比较大,侵占良田的事情比较少。

这时候的官府还是为民做主的官府。

毕竟,地方上有着巡察使、按察使,还有吏部的官员,还有京察天下。

谁要是行侵占良田的不法之事。

最后都是抄家和斩首示众。

死路一条。

他们也就没有那个胆子去做砍头的事儿。

一旦发现,被官府捉拿,几十年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

得不偿失啊!

棉花最好的种植地,其实还是在河套、西域等地,在那边引天山雪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