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蓬莱殿中,宫灯摇曳,熏香袅袅,珠帘后,太后倚在榻上,听着黄门侍郎禀报,说郭勤威的头颅已经到了长安。
她缓缓闭眼:“知道了。”
黄门侍郎试探问道:“头颅如今正置于大理寺中,太后需要让卢淮呈上看看么?”
谁都知道,郭勤威乃是太后一手提拔的将领,没有太后支持,郭勤威组建不了天威军,更无法做到安西都护府副都护的位置,可以说,郭勤威是大周赫赫有名的一面旗帜,也是证明太后功绩的一面旗帜。
郭勤威镇守关内道的时候,太后对其极其信任,要钱给钱,要兵给兵,如今郭勤威惨死,身首分离六年,所以黄门侍郎自然认为,太后心中感伤,或许,会念起旧情,想看看郭勤威的头颅。
但太后连眼睛都没有睁开,她只是漠然道:“无能之辈,有何好看?”
黄门侍郎悚然一惊,他突然想起,郭勤威除了是太后爱将外,还是太后被迫还政的罪魁祸首,若非六年前的落雁岭一战,如今朝堂之上,还是太后一手遮天,哪有卢裕民他们的立足之地?他这着实是揣摩错了太后心意,黄门侍郎战战兢兢道:“臣不该提起郭勤威这个败军之将,臣有罪。”
他这句话,又无端惹恼了太后,太后冷声道:“你是不是以为,吾很厌恶郭勤威?”
黄门侍郎懵了,他小声道:“难道不是吗?”
否则,怎么会斥郭勤威是无能之辈。
太后已然不耐与他解释,她闭目不语,自从那日从佛堂回来后,她脾气愈发差了,黄门侍郎见太后不悦,心中更是害怕,他忽想起郭勤威头颅入了长安,代表崔珣叛国一案很快就要开审了,而数日前太后一个脔宠煽风点火,希望太后杀了崔珣,结果反而被震怒的太后杖杀,黄门侍郎心想,太后或许是在惦记崔珣,所以这段时日才格外心情不好,他于是道:“太后,崔少卿还被囚于家中,卢党这是想置他于死地,请太后准许臣前去崔相公府邸,商讨解救之法。”
“解救?”太后却嗤了一声:“如果他自己都不能救自己,那这种废物,要来何用?”
黄门侍郎听着,又是一懵,太后看起来并不是很想救崔珣,但,不是说崔珣是太后最喜爱的脔宠么?这是怎么回事?
仿佛是看出他心中疑问,太后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她看着珠帘外年轻忠厚的黄门侍郎,忽叹了口气:“梁平,你做事稳妥,谨慎仔细,但揣摩上意,并非你所擅长,这黄门侍郎,不适合你,你去户部任职吧,那里才合适你。”
梁平愣了愣,然后便热泪盈眶起来,他的确不会揣摩上意,这黄门侍郎,虽然是他辛辛苦苦得来的官职,但当上后真是痛苦万分,而户部不像黄门侍郎可以时时靠近天颜,可着实比较适合他,他激动道:“谢太后。”
太后恩威并施,让梁平对她感恩戴德,梁平谢恩之后,太后却又说了句:“崔珣叛国一案,如何过堂?”
梁平道:“听说,是准备镣铐加身,押进囚车,前往大理寺过堂,不过,卢淮不太同意,说是嫌犯,还没定罪,不能这样。”
太后轻笑:“卢淮,倒是个直臣。”
梁平道:“卢淮确实性情耿直,公私分明,但他一个人,也拗不过卢党。”
他还有句话,没敢说。
卢淮一个人,更拗不过圣人。
太后又闭上眼睛,她久久未语,良久,才缓缓道:“泄愤泄了一个月,也够了,还想把人往死里羞辱么?”
太后此话,又倒是有为崔珣出头的含义,不过她话中寻崔珣泄愤的人,到底指的是何人,梁平连想不敢想。
他已经恨不得现在就去户部任职了。
太后掌心握着的镂空金香囊香味幽幽沁入鼻尖,太后沉默片刻,终于说道:“梁平,你去传吾旨意,让崔珣着官服过堂,案情查明之前,任何人不准再折辱他。”
梁平有些惊诧,太后不救崔珣,又不准人折辱他,他实在猜不透上意,于是只能道:“诺。”
梁平走后,香囊中的草药清香与大殿中的檀香香味交织在一起,芬芳馥郁,让太后心神也慢慢安定了下来,梁平以为她厌恶郭勤威,其实不然,她只是惋惜他。
惋惜他信错了人,才导致这种结局。
天威军覆没,有冤,她何尝不知,崔珣这三年明里暗里想替天威军翻案,她也知晓,但事情已成定局,关内道六州尚在突厥之手,她不可能冒着百姓的怒火,去替天威军翻案。
除了她,号称白衣卿相的崔颂清,也选择漠视这五万人的名节和生命,而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理想上面。
没有人会停留在过去。
只有崔珣。
虽然她不喜崔珣,不喜他博陵崔氏的身份,不喜他毫无气节,不喜他谄媚逢迎,不喜他工于心计,但有时候,她也不得不承认,此人倒不失一腔孤勇。
到底算对得起郭勤威。
宣阳坊的崔府,大理寺狱卒正为崔珣解开折磨他一个月的手足镣铐,狱卒道:“太后有旨,让崔少卿着官服过堂。”
崔珣默然点了点头,他心中其实有些疑惑,他知道圣人因为他与太后的流言蜚语十分憎恶他,这一个月的镣铐加身,应是圣人的意思,那前去过堂,自然也是囚车押送,颜面扫地,但他在众人眼中,向来没什么颜面可存,就连太后也是这般想的,却不知此次太后又为何发了慈悲,宁愿与圣人不睦,也要全了他的脸面。
他虽这三年来,惯会揣摩上意,太后的心思,他总能猜个七七八八,但是唯独太后对他的态度上,他实在猜不明白。
既然猜不明白,那便不猜了,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他除去白麻囚衣,换上干净的深绯官服,系上蹀躞带,便准备出府,前去大理寺过堂。
但他脚步却忽顿住了,因为李楹已穿过紧闭的木门,正静静站在他面前。
李楹面上看起来满是忧色,但仍然尽力让自己保持平静,她说道:“还是这官服适合你。”
崔珣不由莞尔,李楹又道:“囚衣我等会拿去烧掉,不想再看见了。”
崔珣“嗯”了一声,他手足腕间并没有镣铐留下的伤痕,刚开始狱卒送来的馊饭馊菜也都被李楹倒掉,换成可口的素食点心,所以他除了行动不便外,并未受多少磋磨,他说道:“这一个月,多谢公主照顾。”
李楹叹了口气:“我倒宁愿,没有照顾你的机会。”
她这话,坦率的可爱,崔珣心中一暖,他看着她的明媚面容,甚至恍惚想着,他到底何德何能,能得到她的青睐?
质疑之后,他又是惭愧,她是那般美好,她不应该做孤魂野鬼,他怎么可以因为贪恋她的温柔,引诱她留在人间?
崔珣抿了抿唇,迟疑了下,还是说道:“这次过堂之后,我会设法从金祢处,探得公主身亡真相的。”
李楹听罢,却蹙起眉头:“我不想查,你不必费心了。”
崔珣微微愣住,李楹道:“查了,就要转世,我不想转世。”
至于她为何不想转世,她不说,崔珣也知道。
崔珣喉咙动了下,他有很多话想说,但最后只化为一句叹息:“何必?”
李楹定定看着他:“你先别管我转不转世,你是不是要去过堂?”
“是。”
“谁主审?”
“卢淮。”
“卢淮是个刚正不阿的人,可是,他背后是他的叔父,他真的能做到秉公办理吗?”李楹不太相信。
如果能做到的话,那指使顽童闯入崔珣府邸的人,卢淮为何不处理?
鱼扶危已经全部和她说了,他说何十三告诉他,曾向卢淮供认过了唆使之人,可至今都没有下文,想必是卢淮顾及叔父,不了了之。
所以李楹不敢相信卢淮。
崔珣却道:“没事的。”
李楹仍是担心,虽然他做了准备,可是此行仍然凶险异常,若败,他便再也回不来了。
她咬了咬唇,忽取下自己腰上挂着的五色锦荷囊,塞到崔珣手中:“这里面,装着我做的结发,你带去过堂吧。”
她道:“虽然,你一直拒绝我,方才还希望我去转世,但是,我还是不会改变我的心意,我说过,我会一直陪着你的,你这次去过堂,我没办法陪你,只能用这结发来代表我,结发在,就如同我在。”
崔珣怔怔看着掌心的牡丹五色锦荷囊,荷囊针脚细密,花纹精美,李楹又故作轻松的一笑:“这结发是我的心爱之物,你一定要活着回来,还给我,不然,我会很难过的。”
崔珣抬眸,少女眼中盛满深深的牵挂,那是对他安危的牵挂,崔珣慢慢握紧荷囊,轻声说了句:“好。”
崔珣出了府邸,坐上马车,前往大理寺。
大理寺与察事厅一样,位于长安义宁坊,马车驶的很快,驾车的是大理寺的狱卒,车驾旁也都是骑着马的大理寺狱卒,名为护送,其实是顾全他脸面的押送罢了。
掌心的荷囊似乎还残留着李楹的温度,崔珣一路上,都握着这只荷囊,神情之中,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直到马车到了大理寺,他才垂眸,将荷囊放入自己的袖中。
下马车后,他便跟着狱卒来到大堂,刚一进大堂,他却有些愣住。
因为堂上除了主审的卢淮,还有太后,以及隆兴帝。
第92章
此外,还有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
重臣群集,简直就是一个公审大会。
崔珣垂眸,公堂上还跪着一身重镣的金祢,崔珣瞥了他一眼,然后向隆兴帝以及太后行了稽首礼,太后唤其起身后,他便直起身子,站在跪着的金祢身旁,身穿深绯官服的脊背挺直如修竹。
隆兴帝面上有了不悦神色,裴观岳惯会察言观色,于是斥道:“囚犯来到公堂,为何不跪?”
崔珣不卑不亢说了句:“我尚未定罪,为何要跪?”
裴观岳一噎,主审卢淮却道:“崔珣官职在身,按照大周律令,未定罪前,是没有跪的道理。”
他说完这句话后,裴观岳是又气又怒,卢裕民则神情肃穆,裴观岳心中暗骂了声,既然卢裕民自己都不管束他的侄
儿,他也不再多言。
卢淮对太后和隆兴帝拱了拱手,便开始审讯。
他首先问金祢:“金祢,你指控崔珣杀了郭勤威,可是事实?”
金祢自信满满道:“是事实,隆兴十四年,突厥尼都可汗围困天威军于落雁岭,崔珣彼时为郭勤威近卫,他贪生畏死,于是趁郭勤威不备,用弓弦将他头颅割下,之后,便提着头颅去投降尼都可汗了。”
“兹事体大,你有何证据?”
“郭勤威的头颅,便是证据。”金祢道:“头颅已经到了长安,只要拿脖颈切痕与崔珣铁胎弓弓弦对比,便知真假。”
卢淮点头,正准备让小吏送上头颅,本一直沉默的崔珣忽道:“慢着,我有一言,想问金祢。”
众人都面露惊愕神色,唯独太后颇有兴趣的看着崔珣。
卢淮沉吟片刻,说道:“你问。”
崔珣道:“金祢,我与你有何仇?”
金祢呆了呆,他张口结舌,崔珣于他,并未结仇,事实上,崔珣在突厥自顾不暇,哪里有本事和他结仇呢?
反而是他,撺掇阿史那兀朵毁崔珣名声,又数次放出夜枭帮阿史那兀朵抓回崔珣,他于崔珣,才是大仇。
金祢一时之间,张口结舌,崔珣又咄咄逼人问道:“我在突厥两年,是害过你,还是得罪过你?”
金祢更是说不上来,他是可以捏造谎言,但一个谎言,要用一万个谎言去找补,何况六部尚书和太后圣人数十双眼睛齐刷刷盯着他,这些人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稍微说错一句,就能被抓住破绽,所以就算他再怎么急智,此时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见状,崔珣冷笑了声:“既然我未得罪过你,那你到底以何动机,指控我?”
堂上的卢淮也皱起了眉头,金祢惊惶片刻,但很快他便反应过来,道:“你是天威军覆没的罪魁祸首,人人得以诛之,我为何不能指控你?”
崔珣弯起嘴角:“我倒不知,投降突厥二十六年,领兵攻打大周四次的‘突厥左贤王’,居然这般有正义感,还为大周诛起奸佞来了。”
崔珣将突厥左贤王几个字咬字咬的很重,金祢脸唰的一白,在座的重臣也面露嘲笑神色,金祢换了个理由道:“反正我横竖都是死,临死前拉个垫背的,有何不可?”
崔珣嗤道:“左贤王若真这么甘心受死,又何必在长安东躲西藏?按照左贤王求生的渴望,用我之把柄,要挟我救左贤王,这才符合左贤王的个性,而不是拉我垫背。”
他一字一句,都让金祢无力反驳,金祢额上不由渗出冷汗,他胆颤抬头望向崔珣,这位察事厅少卿一身绯红官袍,灼灼如火,但眼神却寒峭如冰,他的身影,渐渐和六年前,那个伤痕累累,咬牙熬过无数严刑和屈辱的少年重叠在一起,金祢恍然惊觉,原来他从一开始,就看低了这个对手了。
而这个失误,将会让他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金祢战栗间,裴观岳已经抢先道:“东拉西扯什么,还不快呈证据?”
卢淮微微皱了皱眉,但也没有反驳,他道:“来人,呈证据。”
当木匣打开的那一刻,在场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是一个已成白骨的头颅,形状恐怖,还带了一点颈椎骨,众人想到郭勤威身经百战,曾一箭射死突厥叶护,在西域诸国威名赫赫,没想到死后落的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头颅在突厥六年不得归,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唯独裴观岳盯着白骨,神色平静。
只有他知道,这根本不是郭勤威的头颅,只是他寻了个与郭勤威身材相仿的囚犯,用铁胎弓将其头颅割下,又令仵作将其做成白骨模样,放入车队箱笼之中,这招偷天换日,就是为了置崔珣于死地。
所以他并未感伤,只是眯着眼睛,看着大理寺最有经验的仵作检验,反正仵作他事先也买通了,只等仵作说出早已安排好的话,那崔珣就在劫难逃了。
但是仵作检验的时候,脸色却陡然变了,他望着裴观岳方向,连嘴唇都在哆嗦,裴观岳心道不好,难道这仵作验出头颅主人并非死于六年前,又见到太后和圣人亲临,惊惧之下,想临阵变卦吗?
但此时此刻,焉能变卦?
裴观岳抬眸,目光森冷,瞪了眼那仵作,仵作一个激灵,也明白裴观岳的意思,他战战兢兢道:“禀太后,禀圣人,这头颅,的确是六年前的,颈椎切口,也与崔少卿铁胎弓弓弦,对比一致。”
此话一出,堂上的崔颂清勃然大怒,看向崔珣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厌恶,卢淮神情也变的鄙夷起来:“崔珣,郭勤威的头颅,在突厥,而铁胎弓,在长安,如若不是你六年前用弓弦杀死郭勤威,那这远在突厥的头颅切口,如何和你弓弦对比一致?事到如今,你认不认罪?”
崔珣很简单说了两个字:“不认。”
“证据确凿,你还不认罪?”
崔珣只是瞥了眼放在条桌上的白骨,说道:“这头颅,不是郭帅的。”
卢淮愣了愣:“你从哪看出这不是郭勤威的头颅?”
“这是一个女子的头颅。”崔珣笑了声:“仵作,没看出来吗?”
他说道:“男子颅骨骨板厚重,女子轻薄,男子额骨呈倾斜状,女子呈陡直状,这种最基础的学问,仵作,看不出来吗?”
众人眼神都看向大理寺仵作,卢淮更是惊怒:“林三!他说的是真是假?”
仵作害怕到双腿颤抖,他扑通一声跪下,哀求道:“少卿饶命,少卿饶命……”
卢淮咬牙:“叫张二郎过来,验!”
验的结果,这的确是一个女子的头颅。
所以,这白骨,无论切口如何,都根本不可能是郭勤威的头颅。
裴观岳已经面如死灰,他完全想不通,他明明是将一个弓弦割下的男子头颅放入箱笼之中,为何会变成女子头颅?
但如今形势,由不得他再细想这个问题。
他马上道:“郭勤威的头颅,怎么会变成女子头颅?崔珣,定然是你着人换了。”
崔珣望着他,眸中讥嘲神色让裴观岳心惊肉跳,他徐徐道:“裴尚书,你是不是忘了?我这一个月都被囚于府中,由大理寺看管,试问,我如何命人更换?倒不如说,是有人想陷害于我,途中调换,但他却百密一疏,换了一个女子头颅。”
裴观岳咬牙:“你崔珣本领通天,手下暗探上千,你想换头颅,还不是轻而易举?”
崔珣轻笑一声:“我手下暗探,的确挂心我的安危,他们怕有人害我,于是在押运队伍从突厥出发的时候,就一路跟踪,行至飞云驿的时候,倒真让他们发现一桩谋划。”
他看着裴观岳惨白面色,一字一句道:“四月二十日夜,寅时,飞云驿驿丞欧阳彦,怀抱木盒,进入摆放头颅的库房之中,而负责看守的冯虎、韩林二人,却并未阻止,试问欧阳彦怀中木盒,到底是何物?而冯虎韩林二人,又为何视若无睹?飞云驿后,来到长安的头颅,如何又变成一个女子头颅?”
他对太后和圣人从容不迫行礼道:“臣恳请太后与圣人,缉拿欧阳彦、冯虎、韩林,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裴观岳已然瞠目结舌,他终于发现,他好像落入了一个陷阱,落入了一个崔珣早已布置好的陷阱。
他以为他是螳螂捕蝉,其实,早已有黄雀在后。
一股巨大的寒意向他袭来,裴观岳知晓,若真的缉拿欧阳彦三人,那他必定会被牵连其中,他最后垂死挣扎喝道:“崔珣,你手下的暗探能监视押运队伍,那定然也能更换头颅,这头颅,就是你换的!”
卢淮已然愠怒:“裴尚书,你并非主审,还请勿要多言。”
崔珣只是弯起嘴角:“
我根本就没有更换头颅的动机。”
裴观岳一句“为何”,已经脱口而出,崔珣道:“因为我从一开始便知道,突厥人送来的,是一个假头颅。”
他此话一出,众人又都一惊,崔珣手放入袖中,握住五色锦荷囊,他慢慢道:“郭帅的头颅,如今正藏于突厥叶护罗葛的府中,此事连苏泰可汗都不知晓,所以苏泰可汗送来的,必然是一个假头颅,既是假头颅,自与我弓弦不一致,那试问,我为何要换?”
太后已然轻笑出声,她看向隆兴帝,说道:“圣人,这倒是有趣。”
隆兴帝神色未变,他点了点头,有些不甘的说道:“听起来,崔卿确实无辜。”
崔珣跪下叩首:“此事从金祢告发开始,就是有人想陷害于臣,此人居心叵测,故意在飞云驿换上被弓弦割断的头颅,若非他换的是个女子头颅,臣今日恐要冤死于大理寺,如此恶行,如若不查,恐让百官寒心,臣恳请太后、圣人,为臣做主。”
太后颔首道:“崔卿,言之有理。”
她问隆兴帝:“圣人以为如何?”
隆兴帝勉强道:“听凭太后做主。”
太后又问崔颂清和卢裕民等人:“诸位以为如何?”
崔颂清望了眼崔珣,神情复杂,他拱手道:“诬陷朝中重臣,的确应查个明白。”
卢裕民脸色则是难看到了极点,但如今形势,他无法再回护裴观岳和金祢了,只能跟着众人,说道:“听凭太后、圣人做主。”
第93章
既然群臣都听凭太后圣人做主,太后自然便下了定论:“崔卿,你且莫寒心,吾与圣人定会还你一个公道。”
说要还他公道,话中含义,便是崔珣无罪,而是旁人冤屈了他。
眼见局面逆转,崔珣却没有见好就好,而是又叩首道:“臣旧弓被收缴于大理寺,本应看守严实,却被利用陷害臣,况且,大理寺连仵作都被人买通,硬将女子头颅诬成男子,桩桩件件,太后与圣人都眼见为实,假若此案仍由大理寺办理,如何能还臣公道?臣恳请,将此案交由察事厅办理,臣必秉公执法,不偏不倚。”
金祢与裴观岳、卢裕民同时脱口而出:“不可!”
众人疑惑目光看向他三人,卢裕民面色僵硬,找补道:“假若崔少卿挟私报复,该如何?”
崔珣轻笑:“朝中百官,尽可督察,若发现臣于此案有一丝挟私报复,大可上疏,臣死而无怨。”
崔珣此言,已然是用性命立下军令状了,崔颂清敛眸道:“太后,圣人,押运队伍由大理寺负责,铁胎弓由大理寺看守,仵作是大理寺隶属,三桩重任都出了问题,足以见得大理寺已不可信,倒不如交由察事厅处理。”
太后瞧向卢淮,卢淮已然是失魂落魄,这位上任数月的大理寺少卿此番颜面无存,声名俱败,太后徐徐问道:“卢卿,你可有异议?”
卢淮望了卢裕民一眼,面上尽是悲怆和羞愤神色,他道:“臣身负失职之罪,不敢有异议。”
太后点了点头,又问隆兴帝:“圣人,既然崔珣保证不会挟私报复,那此案与金祢,便都交由崔珣处理。”
隆兴帝心中自然万般不愿,姑且不说他憎恶崔珣,就说惠妃的身份,他也怕金祢攀咬出来,但此番大理寺出了个大丑,他也说不出理由去反驳太后,于是勉强答应道:“太后所言甚是,就交由崔卿处理吧。”
崔府门外,所有看守全部撤了,哑仆也回来了。
李楹见状,便知道崔珣安然度过了此关,她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只不过,崔珣并没有回崔府,而是鱼扶危来寻了她。
鱼扶危爬到墙上将她唤出后,便告诉她在大理寺公堂发生的一幕:“卢淮心气都没了,这般大辱,他一出大理寺就病倒了。”
李楹想了想,道:“这人本质不坏,性子又直,应该很难接受自己管辖的大理寺,居然早就形同裴观岳私狱的事实。”
“察事厅已经动身去抓欧阳彦、冯虎、韩林三人了,他们若到案,裴观岳也跑不掉。”
李楹道:“裴观岳把事情做的太绝,若非他要害崔珣,崔珣也没法借此机会反将一军。”
“听说太后与圣人将崔珣招入大明宫,赏赐了不少钱帛,安抚他这一个月的冤屈,除此之外,还将他被污一案交由他全权负责,金祢也被转入察事厅监禁。”
李楹点了点头:“这是应该的。”
两人说话间,已经来到朱雀门外,只见一辆驷马马车从宫门缓缓驶出,马车形制豪奢,以紫檀木制成,车身镶嵌着贵重玉石,就连车轮都绘制着精致花纹,李楹和鱼扶危随着百姓,来到青石道旁驻足观看,李楹听到百姓窃窃私语道:“那是太后与圣人赏赐给崔珣的座驾,本来他是四品官员,只能用三马马车,但这次太后与圣人开恩,准许他用驷马马车。”
另有人啧啧叹道:“那他之后气焰恐怕更是嚣张了。”
宽大马车内,崔珣耳边不断传来流言蜚语,他都一概置若罔闻,只是指间用棕榈叶仔细编织着一只绿色草蚂蚱,手指翻飞间,一只草蚂蚱很快就编好了,他静静看着摊在掌心的草蚂蚱,然后,攥起,手指微挑,掀开了车窗帷幔。
本来正在议论崔珣的百姓只见马车帷幔慢慢挑起,帷幔后半遮半掩的郎君眉如墨画,肤如冷玉,一双桃花眼绮丽漪澜,往人群中定定瞥去,众人不由都畏惧到闭了嘴,也有小娘子第一次见到这位佞臣轩若朝霞的面容,心如鹿撞,红了脸,含羞再看时,却见绯衣郎君忽对着人群某个方向微微一笑,这一笑,更是艳杀春日百花,几个小娘子瞬间心跳快了数拍,但那郎君只是含笑看着一个方向,然后将手腕伸出侧窗,摊开掌心,任凭风过,将掌心碧色之物吹起。
那碧色之物被南风吹到空中,悠悠飘荡了好一会,等风停时,才落了下来。
鱼扶危正巧站在下方,他下意识就替李楹一把抓过那碧色之物,待展开手掌时,却发现那是一只用棕榈叶编成的草蚂蚱。
崔珣车驾已然远去,人群也散的七七八八,鱼扶危疑惑看向李楹:“草蚂蚱?”
李楹望着那只栩栩如生的草蚂蚱,也莞尔一笑,她看向车驾远去的方向:“他最近几日应该都不会回来了。”
“嗯?”
“他要办裴观岳和金祢的案子,此事不容有失,他肯定会直接住在察事厅了,所以,近日都不会回来了。”
鱼扶危替李楹鸣不平:“公主帮了他这么大忙,他不应该来谢谢公主吗?”
“谁说他没谢我?”李楹取过鱼扶危掌心的草蚂蚱,笑道:“这个,就是他的谢礼。”
崔珣直接从大明宫去了察事厅,他于肃州已经安排好了暗探抓捕欧阳彦、冯虎、韩林三人,他对刘九道:“裴观岳狗急跳墙,一定会着人去杀他们三人灭口,你亲自去一趟肃州,务必将他们安全押送回来。”
“诺。”
刘九拱手后便匆匆出门,崔珣又对其余武侯道:“那个仵作林三的家人,看好了,别让裴观岳有机会挟持他家人来威胁他。”
“诺。”
“看守金祢的狱卒都查清楚了,不准再出现王燃犀那次的事情,否则,我拿你们是问。”
“诺。”
大小诸事,崔珣都一一安排妥帖,最后有武侯问道:“少卿,金祢已经押在狱中,少卿要前去审问吗?”
崔珣道:“不急。”
“那等少卿得空,再去审问金祢?”
“也不需等我得空。”崔珣悠悠道:“察事厅九九八十一道酷刑,尽情往他身上招呼即可,只要留他一条命就行。”
那武侯呆了一呆,他试探问道:“少卿,那我等用刑的时候,要审问什么吗?”
崔珣摇头,武侯不太明白了,对金祢用刑,又不审问?崔珣似乎是看出武侯心中疑惑,他嘴角弯起戏谑弧度,眸中神色却是冷如霜雪,良久,他才徐徐说了句:“总要收点利钱吧。”
第一个招供的,是大理寺仵作林三。
林三招认,是裴观岳给了他一百金,指
使他在公堂上无论验出什么,都要咬死那是郭勤威的首级,且是崔珣铁胎弓弓弦所杀。
第二个招供的,是看守铁胎弓的小吏,他也招认,他被裴观岳权势所迫,将本该放在大理寺的铁胎弓偷运到裴观岳府邸,等裴观岳事毕后再还到大理寺,不过他说,他并不知道裴观岳拿这个是做什么。
但无妨,有他这个证词,便足够了。
崔珣调查期间,数次听训“分寸”二字,先是太后告诫他,查金祢诬告案即可,不必再牵扯其他,注意分寸,崔珣惯会揣摩太后心思,他知晓太后所说的,乃是让他不要扯出天威军覆没之事,那事已经过了六年,百姓早视天威军为丧城失地的罪魁祸首,太后不愿赌上百姓的怒火,去重查这桩前景不明的铁案。
除了太后告诫,还有他伯父崔颂清,也让他注意分寸,崔颂清说的倒是明白:“金祢是先帝一朝的百骑司都尉,手中掌握不少官员秘辛,但有些秘密,就应该随金祢烂在肚子里,而不是再起波澜。”
崔珣似笑非笑:“伯父这话,倒让我怀疑金祢手中,还握有伯父的秘辛了。”
崔颂清一愣,然后勃然大怒,强硬道:“崔珣,大周以孝治天下,这便是你对至亲的态度么?”
崔珣仔细观察着他神情,崔颂清这神态,倒有些恼羞成怒的意思了。
片刻后,崔珣才敛眸,淡淡道:“不敢,崔珣会有分寸。”
只是,他虽一一应承了太后和崔颂清,会注意分寸,可其实他俩的话,他一个也没打算听。
若因强权和孝道就放弃自己一直追寻的真相,那便不是崔珣了。
横竖心狠手辣他做得,阴鸷诡诈他做得,那阳奉阴违,他也做得。
十日后,崔珣才去狱中审问金祢。
他漠然看着武侯对金祢行梳洗之刑,刑罚完后,刑架上的金祢已经成了血人,金祢痛苦呻吟着,他如今后悔万分,一是后悔在突厥时阻止阿史那兀朵杀崔珣,二是后悔答应裴观岳的计策,三是后悔自己没能及早自杀,才会落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得下场。
他恐惧的望着端坐中央,裹着玄黑鹤氅的崔珣,央求道:“求求你,杀了我……杀了我吧……”
“这就受不了了?”崔珣鹤氅下身形清瘦到几近嶙峋,他把玩着掌中团花茶盏,白玉般的手腕上是一道道见骨伤疤,他轻笑道:“金祢,你放出夜枭,抓我五次,我所受刑罚,是你如今遭受的百倍千倍,你觉得,我会让你轻易死么?”
金祢胆寒到浑身颤抖,他抓他五次,他便故意折磨他十日,双倍奉还,此人阴狠,可见一斑,更何况,他还坏他声名,联合裴观岳污他叛国,他岂能善罢甘休?
金祢已然吓到涕泪横流:“是我鬼迷心窍,是我对不住崔少卿,我只求速死……”
崔珣抿了口团花茶盏中的清茶,然后放下,悠悠道:“想死?没那么容易。”
金祢绝望万分,连续十日的折磨,让他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这十日,他倒宁愿希望崔珣前来审问他,那样,至少还有一个盼头,但如今看来,崔珣并不打算从他身上得到什么,而只是单纯想报复他,酷刑加身,求死不能,只能日复一日受折磨,这让他如何不崩溃?
他痛哭流涕:“不,我知道很多事情,我什么都说,我什么都招,只求崔少卿大发慈悲,放过我……放过我……”
第94章
金祢痛快招供,承认是裴观岳指使他,诬陷崔珣杀死郭勤威,他说,裴观岳本来计划是他与惠妃一起指控崔珣,有惠妃这个可汗爱女作证,崔珣定会下狱,只要崔珣一入狱,裴观岳便会安排狱卒将他谋害而死。
只是这个计划出了点偏差,惠妃不知何故突然不愿作证,金祢无奈之下,这才想到从突厥迎回头颅这一招,为自己和裴观岳争取一个月时间做伪证,但没想到,也为崔珣争取了一个月时间。
崔珣淡淡看着金祢在白麻纸上一字一句写下供状,他又问道:“惠妃,不是阿史那迦吧?”
金祢喘气道:“她是不是,崔少卿不是比我更清楚么?”
崔珣眼皮都没抬:“我要你写。”
金祢不解,皇帝对惠妃的宠爱天下皆知,难道崔珣是想和皇帝撕破脸皮么?但他如今生死都在崔珣手中,他不敢不写。
于是金祢继续写下供状,指认惠妃并非苏泰之女阿史那迦,而是传闻中和崔珣关系不清不楚的阿史那兀朵。
他战战兢兢写完后,小吏将供状呈上,崔珣随意瞥了眼,然后便让小吏重新将一张空白麻纸铺到金祢面前,他屏退小吏后,便冷冷看着金祢:“继续写。”
金祢懵了:“崔少卿,该招的我都招了,还要写什么?”
崔珣一字一句道:“落雁岭,天威军,写!”
金祢重伤的身子在不停颤抖,他哑着声音道:“你要为天威军翻案?”
“是。”
“太后同意么?圣人同意么?崔卢两位相公同意么?”金祢震惊之余,隐隐有了快意之情,任凭崔珣再怎么翻手为云,如今不过也在做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罢了,他嘲弄道:“除了你,没人同意。”
崔珣只是淡淡说道:“我要翻案,轮得到旁人同意么?”
他道:“你不写,可以,察事厅的八十一道酷刑,你不过尝了十道,剩下的,大可逐一尝过。”
金祢咬牙,身体痛不欲生的疼痛一阵阵袭来,他承认,他不是什么骨硬之人,这天下,骨头硬成崔珣那样的,寥寥无几,偏偏他不是其中之一。
他惊惧之下,只能招道:“突厥人根本不信任我,我也并不知晓落雁岭详情,我只知道,当日随尼都可汗进攻丰州之时,尼都可汗并不攻城,而是率二十万大军埋伏在数百里外的落雁岭,我不得其解,想跟尼都可汗打探,都被他斥退,于是只能跟他最信任的附离卫胡禄打探。”
“胡禄说,尼都可汗埋伏在这,是准备等着捕一群狮子,我问他,什么狮子,胡禄只是一笑,却不挑明,我又试着问他,怎么知道一定能捕到这群狮子,他说,狮子的朋友,亲手将狮子驱赶到猎人的陷阱中,当然能捕到,之后,天威军行军到落雁岭,被尼都可汗一网打尽,我那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胡禄说的狮子,便是天威军,而亲手将狮子驱赶到陷阱中的朋友,我想了很久,还是觉得,除了时任丰州刺史的裴观岳,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了。”
“我任百骑司都尉的时候,裴观岳还是个岌岌无名的七品亲勋翊卫队正,我对他的了解,只限于此人以寒门之身,迎娶了太原王氏女,自此官运亨通,但仅凭此事,也知此人绝不简单,况且,丰州城以他为尊,郭勤威又极为信任他,除了他,我想不到旁人。这次逃出突厥,为了保命,我便想以此事试探裴观岳,没想到裴观岳以为我知道内情,他竟然没有否认,只不过,我找过他几次后,他大概也试探出我手中并没有证据,所以,他要求我诬陷崔少卿后,才会助我逃出生天。”
崔珣听着,眸中神色冰凉,良久,他才道:“写。”
一张白麻纸又写完了,崔珣手指探入袖中,抚摸着五色锦荷囊,他道:“金祢,最后一件事,永安公主,是怎么死的?”
金祢愕然,崔珣道:“三十年前,你是百骑司都尉,一切脏事都经了你手,你不要告诉我,你不知晓?”
“我……”金祢犹豫了,他的确知晓,但是他根本不敢说,他怕说了,他会比现在下场更凄惨。
崔珣悠悠道:“你找上我伯父,他则给了你一张过所保命,他向来刚直不阿,为何会帮你这个叛国之徒?唯一的解释就是,你手握他的把柄,但到底是何把柄
,能让他背弃原则,选择帮你?”
他顿了顿,又道:“除非那把柄,是他所需维护之人的把柄,他此生,最敬佩、最忠心的人,不用我说,你也知道。”
金祢张了张口,他没敢说出来,但是那两个字,崔珣和他都心知肚明。
金祢终于喘着气,道:“崔少卿,你要为天威军翻案也就罢了,你还要查永安公主的案子?恕我直言,你纵然有九条命,也不够死的。”
崔珣轻笑一声:“那又怎样?”
金祢喃喃道:“你真是疯了。”
崔珣攥着袖中荷囊,他淡淡道:“所以你招是不招?”
“我就算招了,你又能如何?莫非你想用此事去要挟太后,要挟崔颂清?”想到太后的狠辣,金祢忽奇异笑了:“若你这般做了,我看崔少卿的结局,会比我还惨不忍睹。”
崔珣只道:“若你再不招,我让你现在就惨不忍睹。”
金祢打了个寒颤,他不甘道:“既然崔少卿已经猜出来了,何必还要我招呢?”
崔珣抬眸,凉凉看了他一眼,金祢顿时寒毛都竖起来了,他不敢再多言,只能道:“一切如同崔少卿猜的那样。”
他从牙缝挤出三个字:“是……先帝。”
三十年前,金祢还是大周百骑司都尉,这是太昌帝设立的专门监视百官的官衙,金祢当时不过二十余岁,他出身低微,得到太昌帝如此重用,自然恨不得马上做出一番成绩出来,不负太昌帝所托。
他手下暗探昼夜监听百官,一份份谍报递到太昌帝案头,他从这些谍报中,也知晓太昌帝一意孤行,推行新政,而百官大多出身世家,对太昌帝极为不满,更有甚者,还连络诸王,预谋将太昌帝赶下帝位。
但还好,尚书右仆射崔颂清,虽出身博陵崔氏,却一直坚定支持太昌帝与新政,崔颂清曾说:“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不是世家之天下,如今门阀掌权,固步自封,又有突厥虎视眈眈,若坚持士庶之分,迟早再次上演五胡乱华的惨剧,到时,我等汉人,便为猪羊,悔之晚矣。”
可崔颂清的大声疾呼,只得到百官的漠然视之,新政步履维艰,金祢见状,于是建议太昌帝道:“圣人,如今十六卫都忠于圣人,兵权在手,谁不听话,杀了便是,何苦跟这些不识好歹之人苦苦纠缠?”
崔颂清白了他一眼,崔颂清彼时也不过二十余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他向来看不起金祢,于是讽刺道:“杀一个人好办,杀十个人也好办,但能将这天下的官员都杀了吗?而且,杀他们,用什么借口?说他们反对新政吗?新政成败,尚未可知,擅杀谏臣,只会让圣人落下个暴虐无道的恶名,世家要除,但不能以这种方式除。”
崔颂清看不上金祢,金祢也看不上他,在他看来,崔颂清就是酸腐儒臣,思虑太多,金祢哼道:“妇人之仁。”
崔颂清不耐道:“金都尉,你有没有想过,杀人固然是最容易的法子,可杀之后呢?若世家以此为借口,联合诸王谋反,你觉得,百姓会支持谁呢?他们是会支持虚无缥缈的新政,还是会支持擅杀谏臣的皇帝?都不会。这世上,得人心者,方能得天下,而不是一味靠杀戮解决问题。”
金祢想反驳,但是太昌帝却制止了他们的冲突,太昌帝显然是支持崔颂清的,他喝令金祢退下,金祢悻悻离开时,听到崔颂清和太昌帝说:“需要一个契机。”
而这个契机,很快就来了。
金祢的百骑司,探听到了驸马郑筠酒醉时,提及永安公主,面有郁郁神色,言谈间,似想对公主不利。
当金祢将此事密报给太昌帝,太昌帝勃然大怒,金祢从未见过太昌帝生过这么大的气,他召来崔颂清,商榷对郑筠的处置,当日太昌帝额上青筋直冒,手握帝王剑,咬牙切齿:“郑筠!竖子!朕要杀了他!”
谁都知道,永安公主李楹,仙姿玉质,光彩动天下,乃帝之爱女,帝子女众多,但尤钟爱永安公主,金祢借机道:“圣人,依臣看,郑筠应是嫌弃公主母族出身,觉得配不上他这个荥阳郑氏,所以才想对公主不利。”
太昌帝从牙缝挤出几个字:“朕是天子!公主,是天子女,他是不想活了!”
“自从修《宗族志》,礼部将博陵崔氏排在李姓皇族之前……”金祢瞥了眼脸色铁青的崔颂清,这时候他还不忘挑拨离间,金祢道:“圣人就能够知道,这些世家猖狂太久了,不杀不足以灭其威风,现在连一个郑筠都敢把胆子动到永安公主头上了,臣恳请圣人,让臣将郑筠抓到百骑司,严加审问,以儆效尤。”
金祢话音刚落,崔颂清就道:“圣人,郑筠,是郑皇后的侄子。”
暴怒的太昌帝已然失去理智,他斥道:“皇后的侄子又如何,金祢,皇后的兄弟,你也照抓不误!”
金祢一喜,刚想应旨,崔颂清又阻止:“圣人,臣以为,此时不应该抓郑筠。”
太昌帝怒道:“崔颂清,你要包庇他?”
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但崔颂清丝毫不惧,他摇头:“臣不敢包庇郑筠,郑筠应该死,但,他可以死的更有价值一点。”
他话说的含糊,金祢没听懂,但太昌帝听懂了,他攥着帝王剑的手指渐渐松开,崔颂清又拱手平静道:“圣人,契机来了。”
第95章
囚室内,崔珣听着金祢的招供,袖中握着的荷囊似乎都冰冷起来,彻骨的寒意往心头涌去,他攥紧荷囊,漠然道:“所以,我伯父准备怎么做?”
金祢道:“崔相公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既然郑筠要对永安公主下手,那就不要阻止他,只要他真的杀了永安公主,那先帝便可以名正言顺对世家动手,百姓不会理解皇帝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新政杀人,但一定能理解皇帝为自己惨死的爱女杀人,因为试问,谁没有自己的儿女呢?谁的儿女被杀,他会不想报仇呢?”
金祢想到那日崔颂清以最平静的语气说出最残忍的话,他仍有些不寒而栗,他自认为自己这个暗探头子够没人性了,没想到崔颂清这个顶级世家培养出的嫡出公子,居然更没人性。
崔珣冷声道:“先帝同意了?”
金祢摇头:“非但没有同意,还勃然大怒,将崔相公赶了出去,先帝还说,若他再胡言乱语,就剐了他。”
“之后呢?”
“之后?崔相公不怕死,他每日都求见先帝,一连劝了先帝七日,第七日,他说:‘圣人是天下人之父,还是公主一人之父?’”
崔珣拧眉。
金祢道:“圣人听到此言后,沉默良久,崔相公又趁热打铁说道:‘日前圣人令各州府开办书院,寒门子弟亦可入学,但臣得知,入院的,无一人是寒门子,这已经是新政中最温和的一条了,尚且不能令出长安,更别谈改革军制、开办科举这种伤筋动骨的条款了,如今突厥兵强马壮,可汗之子尼都、苏泰更是野心勃勃,若他们之中任何一人即位,边疆都会再起战火,到那时,天下将生灵涂炭。’”
金祢清楚记得,当时太昌帝的神情极为痛苦,崔颂清还说:“圣人疼惜自己的女儿,可百姓也疼惜自己的女儿,圣人作为君父,就忍心让百姓的女儿挨穷受冻,将来在胡人胯下为奴为婢吗?”
崔颂清最后跪下叩首道:“突厥可汗老迈,新政推行刻不容缓,再不会有比这更好的契机了。百姓都视圣人为父,望圣人,舍一个骨肉,救千千万个骨肉。”
太昌帝闭目,两行清泪滑落,良久,他才缓缓睁开眼睛,艰难说道:“朕……是君父,亦是天下万万人之父。”
一句话,便是默认了崔颂清的提议。
金祢说完之后,崔珣指节已攥到发白,他咬牙问道:“所以,先帝默许后,你与我伯父就合
谋,杀了永安公主?”
“先帝当日答应后,便心力交瘁病倒了,他将此事交由崔相公全权处理,并让我听从崔相公命令行事,我虽不忿,但先帝敕令,我不敢违背。之后,百骑司就刺探到郑筠全盘计划,原来他与表妹王燃犀私定了终身,还买通一个名叫王团儿的宫婢,准备在十月初六晚上,由郑筠将永安公主约往宫中荷花池,再由王团儿将公主推入池中溺毙,我将此事告知崔相公,崔相公说,先帝如今五内俱焚,并不想谋划怎么杀害女儿,所以,不用将郑筠的计划禀报给先帝,由我们俩处理便可。”
“那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崔相公令我,袖手旁观,静待王团儿杀害公主便是,不过,郑筠这个计划,处处是纰漏,而且王团儿一个十几岁的宫婢,有没有胆子杀人还未知,说不定到时候就临阵脱逃了,所以崔相公说,我们必要之时,可以帮王团儿一把。”
“你指的帮,莫非是你亲自动手,杀了公主?”
“当然没有。”金祢道:“我又不蠢,我若亲自动手杀了公主,先帝必定恨我,我焉有命哉?我找了一个心腹,让他十月初六晚上盯着公主,等公主到了荷花池,若王团儿没动手,就让他动手杀了公主。”
崔珣讥嘲:“你对你这个心腹,倒是挺好的。”
金祢连一点羞惭神色都没有:“虽然已经牵扯进来了,但还是想把自己择干净一点。”
崔珣已经知晓王团儿的确临阵脱逃了,他问:“你那心腹,杀了永安公主?”
金祢点头:“王团儿不敢动手,所以我这心腹就代替她,将永安公主推入水中了,事成之后,我杀了他,当是为公主报仇了。”
崔珣厌恶的看着金祢:“他充其量就是个工具,论罪的话,还轮不到他。”
金祢嗬嗬笑了声:“是,论罪的话,轮不到他,但论罪,谁排第一,崔少卿,你敢说吗?”
崔珣牙关渐渐咬紧,金祢又道:“你不敢说,因为没有那个人的允许,我和崔颂清纵有十万个胆子,我们也不敢擅自动手!”
他看着崔珣不语模样,更觉快意,连带着身上狰狞伤口也不觉得痛了,他笑道:“崔少卿,你现在是不是很后悔?其实,你就算知道是先帝主使又能怎样呢?太后是先帝的妻子,圣人是先帝的儿子,妻子会揭发丈夫吗?儿子会揭发父亲吗?更何况,永安公主的死,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先帝顺利推行了新政,太后顺利成了皇后,圣人则成了帝后嫡子,毫无异议的继承了皇位,而大周也焕然一新,寒门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你看,死了永安公主一个人,造福了千千万个人,你这时候翻出永安公主的案子,说父不该杀女,你又能威胁到谁呢?呵,你谁也威胁不到。而且你信不信,就算你将此事公布于众,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这事若放在太后身上,天下人还会骂太后一句毒妇,但放先帝身上,天下人会说先帝为了大义挥泪杀女,不愧为天下人的君父!”
崔珣忽喝道:“你住口!”
他显少这般动怒,面上已怒到浮现薄薄绯色,金祢一愣,他这才想起自己生死都捏在崔珣手中,于是胆怯噤声,崔珣怒到胸膛起伏片刻,他才咬牙问道:“你们害死公主后,便将此事全部推给郑筠?”
金祢声音已然没刚才的亢奋了,他垂头耷脑道:“是,郑筠也是个软弱无能之辈,被抓进大理寺后,就一口承认了,先帝明明知道他并非凶手,但还是借此诛灭了郑家,并废了郑皇后,掀起太昌血案,将反对他的世家整治的半死不活,百姓大多同情先帝,认为一个父亲为了爱女丧失理智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跟郑筠合谋的王团儿和王燃犀,王团儿不知所踪了,王燃犀是太原王氏女,而太原王氏是为数不多保持中立的世家,崔相公和她父亲密谈,告诉了他王燃犀密谋杀害公主的事情,她父亲吓到腿都软了,非常快就表明支持先帝,于是太原王氏成为第一个支持新政的门阀,作为交换,崔相公答应保住王燃犀和太原王氏,崔相公于是做主,将王燃犀参与之事瞒过先帝,以免太原王氏反戈,王燃犀就这般逃脱了三十年。”
其实,就算没有瞒过先帝,先帝是会选择诛灭太原王氏泄愤,还是选择一个支持自己的世家门阀,金祢觉得,答案不言而喻。
崔珣缓缓闭上眼,他想起李楹曾经跟他说过的话。
她说:“阿耶是一个很好的父亲。”
她还说:“我平生所愿,只是希望阿耶阿娘能伴我长久,我们一家人能顺遂平安罢了。”
但她口中很好的父亲,却为了天下,杀了她,她希望能伴父亲长久,父亲却亲手将她推入深渊。
崔珣只觉紧咬的牙关已有血腥气传来,他睁开眼,还抱有最后一丝期望,问道:“你叛逃去突厥,是不是因为先帝因为公主之死迁怒你,你才不得不逃离?”
金祢却道:“不是。”
他道:“百骑司,就是先帝养的一条恶犬,正如察事厅,是太后养的一条恶犬一般,主人要恶犬咬谁,恶犬就会去咬谁,但恶犬咬多了人,引起了众怒,主人便会将恶犬抽筋扒皮,以显示自己的英明,我不甘心被抽筋扒皮,我也不想再当恶犬,但是,先帝早就防着我,我没成功,所以不得不逃去突厥,这和永安公主并无干系。”
金祢说罢,忽笑了笑:“若真有干系,崔颂清怎么还活得好好的?”
崔珣最后一丝期望也彻底破灭,他咬牙不语,只是将一张白麻纸扔到金祢面前:“写!”
金祢愣住:“崔少卿,你还要我写出来?你是真不怕死吗?”
崔珣只是冷冷道:“你写是不写?”
金祢愣了半晌,忽哈哈道:“写!自然写!”
他唰唰将自己的供述写了出来,然后放下笔,蓬头垢面,撑着满身伤口,望着穿着绯色官袍,颜色灼灼的崔珣,他笑道:“我金祢,当初任百骑司都尉,监控百官,人人畏惧,何等风光,却没成想,风光背后,早就注定了兔死狗烹的结局,无论如何挣扎,都改变不了,崔少卿,你任察事厅少卿,手中脏事做的不比我少,我劝你,及时行乐,免得有朝一日后悔莫及,这就当我这个前任百骑司都尉,对你这个现任察事厅少卿,最后一个忠告吧!”
金祢大笑写下供状后,就忽然跟想通了一般,他本来极为怕死,因为他做了太多恶事,他怕死后下地狱,但在崔珣手中,就跟在地狱没啥两样,倒不如及早死了,也好过活受罪,至于那份供状,他写的极为详细,犹如一道催命符一般,满怀恶意的递给了崔珣。
崔珣却没有将这份供状带入宫中,他只带了涉及裴观岳的部分,加上仵作林三、飞云驿驿丞欧阳彦等人的供状,一起呈给了太后,太后看后,说道:“人证物证俱在,这回裴观岳抵赖不了。”
她又问崔珣:“望舒,你欲如何?”
崔珣道:“大周律令,诬告反坐,裴观岳以死罪诬臣,自然也应以死罪论处。”
太后颔首:“吾会和圣人以及群臣商榷,你先下去吧。”
崔珣叩首后,便离了蓬莱殿,太后望着他清瘦背影,神情复杂。
平心而论,她对他不好,察事厅少卿,掌刑狱,监百官,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历朝历代,在这个位置的,就没一个有好下场,他想必也心知肚明,可纵然如此,他还是成了她手中最利最快的刀。
倘若,他不是崔颂清的侄儿,不是博陵崔氏最出色的子弟……
想起此,她不由攥紧手中镂空金香囊,心中一阵恨意涌了上来。
恍惚间,她似乎回到了太昌三十年,太昌帝驾崩那一日。
那一日,她抱着菩萨
保,坐在太昌帝病榻前,听着太昌帝召见一批一批又一批的大臣,留下临终遗言,直到所有重臣都见完太昌帝后,她才让乳母将菩萨保抱下去,自己则陪伴太昌帝走完生命最后一刻。
太昌帝已经当着所有重臣的面,留下敕旨,让菩萨保继位,她垂帘听政,等于将家国大事都托付给了她,一切安排妥当后,弥留的太昌帝静静看着她,说道:“皇后,你恨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已经不唤她灵晔,她也不唤他三郎,而是用皇后和圣人彼此称呼,她压抑心中怨恨,木然道:“不敢。”
太昌帝看着她毫无哀戚神色的脸庞,喃喃道:“朕知道你为何恨朕,但,朕是天下人的父亲。”
她蓦的抬首,这是太昌帝第一次隐晦承认她心中怀疑的事实,她瞪向太昌帝,却咬牙不语,她隐忍多年,即将取得天下最高的权柄,也即将为女儿报仇雪恨,她不能于此时功亏一篑。
可太昌帝却道:“朕要你答应朕最后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