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和你不同,困在这魏巍皇宫,虽然披肝沥胆,不避辛苦的操持国之大事,但是,有些事大臣不说,朕就不知道。算他有直谏之功,所以朕就将他放走了。”
“颜路修为已废,走了不算什么。”将闾笑道:“父皇不必为这件事耿耿在心。”
嬴政笑骂:“你这小子,朕有什么耿耿在心的,一介腐儒心中只有三代,却没家国天下,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其大事。”
将闾腼腆一笑:“儿臣除恶务尽已经习惯了,不过,儒家现在已经没落,小圣贤庄又遵从荀夫子的教诲,法于仁之间的融合虽然有待时日,不过,那需要在实践之中才能锤炼的完美。”
“你也觉得帝国大政过于苛刻。”嬴政奇怪道。
将闾肯定点头:“也不能说是苛刻,而是帝国初建之时,需要强大的武力来慑服天下,而经历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动荡,世人大争之心未退,所以用苛法治理天下,是唯一的选择。”
第0051章 军权之辩
“怎么,你也想劝朕施行仁政。”嬴政眸光一凝,肃然问道。
“儿臣所说的仁,绝非儒家三代王治之仁,儒家之仁,是建立在无数奴隶供养之上的仁,换句话说,他们根本就没那天下黎民当成人,而是奴隶,他们渴求的是掌权者对氏族的仁。”将闾并没有因为嬴政的态度转变而放弃,笑道:“但是,帝国已经废除了奴隶制度,变天下黎民为黔首,这才是执政者的大仁。”
嬴政点点头:“接着说。”
“但是,这种大仁依然是建立在昔日的奴隶制度之上,比如,连坐之罪,帝国依法治国,犯法之人当受责罚,但是无辜之人却遭受牵连,这就是帝国律法之不仁。”将闾正色道:“一旦有人触犯律法,要不然就共同隐瞒,或者共同逃逸,这也就给官吏办案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嬴政沉思点头:“你还有什么想法。”
“改变取士制度。”将闾道:“帝国取士,选择的是军中退役的老卒,或者是有耕战之功的农夫,但是,这两种人对帝国的律法并不熟悉,妄自测度律法深浅,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冤假错案。”
将闾细声漫语,将当日亥下亭长杜文,审理孟姜一案详述了一遍,随即正色道:“如果当时不是儿臣在场,恐怕杜文那个丘八,就将孟姜捉拿归案了。”
“这件事我也听章邯说了。”嬴政点头而笑:“焱妃也曾经上书,当日为了押送颜路来咸阳,连累孟家员外无辜身死,请与封赏。”
“区区一亭之地,就能发生这样的事,帝国之大,退伍老卒担任的小吏众多,而民间和军伍不同,不能以军法一改论之。这也是帝国大政的弊端。”
“你可知道,擅自改动这种军耕制度,会酿成什么样的后果。”嬴政肃然道。
将闾点点头:“这件事儿臣已经想清楚了,军卒不善于治理黎民,但是善于缉拿盗贼,可以将缉拿盗贼和民政分开,单独成立一个衙门,类似于廷尉府的职责,帮助治理民政的官吏,清平治安。”
“这件事倒是可行。”嬴政点头一笑:“还有吗?”
将闾点点头:“帝国四十一郡,只有郡守,郡监,郡尉是朝堂任命,其余的上前官吏,全是郡守任命,这样一来,对于帝国并无益处,反而会形成权党,小吏只知有郡守,却不知道有皇帝,郡守之命大于圣旨。”
“这也是东郡之乱的根源。”嬴政笑问道。
“没错。”将闾微笑道:“因为东郡所有的小吏,都是淳于越选拔于微末,对淳于越心怀感激之心,自然要以淳于越马首是瞻,他说什么自然就遵从什么。反而没将皇权放在眼中。”
“但是,帝国四十一郡,未必都像是东郡这样龌龊不堪。”嬴政道。
“父皇这样说也有道理,但是,治世能臣稀少,父皇也不必寄希望于每个郡守都是干吏,必定也有硕鼠的存在,一起欺上瞒下,一旦酿成祸事,后果不堪设想。”
“但这样大动干戈,会不会造成帝国内部的混乱。”嬴政思索道。
将闾笑道:“会,但是,如果帝国放弃了选择民间大贤担任官吏,反而以考试制度来选择官吏,天下士子自然会趋之若鸿,研习帝国律法,一旦形成制度,帝国大小官吏自然会感觉到皇恩浩荡,心中只有皇帝,律法,而不是郡守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