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驻军城外水淹城池(2 / 2)

这也就导致开封有一个重要的弊端,那就是无险可守。

当年北宋建都开封时,当时的朝臣就提过这个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也多次想要改建洛阳为都城,但最终因为局势原因,没能执行。

“柏永馥,吴六奇、马进宝听令。”

朱仙镇明军大营内,刚立下营寨,韩烈就下令道。

“末将在!”

“你三人率领各营将士,携带木筏,竹筏五千艘,前往陈留镇接防。”

“传令崔定国率领万骑军,移驻城北黄河堤坝,把黄河渡口的船只,渡口尽数占领。”

“末将等遵命。”接过韩烈的军令,柏永馥三人,迅速集合各营人马,两万四千将士,直插城南外的陈留镇而去。

“王之纲,孙平听令。”

紧接着韩烈再次下令道。

“末将在。”

帐下二人出列应道。

“你二人率领后军炮兵各哨,前往城北黄河堤坝,与万骑军汇合,等候下一步指令。”

随着韩烈军令下达,二人恭声应道:“遵命!”

“罗总兵,你部为主攻部队,全军分配好木筏,竹筏,做好战斗准备。”

直到这时,帐下众将,这才醒悟过来,韩烈这是要水淹开封。

“大将军,开封城自古是我华夏故地,城中尚有数十万百姓,一旦决堤淹城,城中百姓生死难料。”

“而且下游睢州,考城,乃至归德府周边各地百姓,都将遭遇洪水灾害,后果不堪设想啊。”

获悉韩烈要淹城,神机军监军使顾炎武,顾不得多想,立马站了起来,企图劝谏韩烈这个行为。

“吾意已决,休要劝谏。”韩烈沉声而起,目光严厉的扫过堂下众将的他,冷声说道。

“相比起中原的光复,大明的中兴,有些牺牲,是需要的,也是值得的。”

“至于功过得失,我韩烈不在乎,自有后人评说。”

第一次见到韩烈如此坚定态度,众将无不是神色凝重。

“顾监军,大将军自有决策,我们还是依令行事吧。”

罗平安拉了顾炎武一下,低声劝说道。

顾炎武虽然原本还想再劝,但见众将都不敢吭声,韩烈也是一脸冷漠的看着自己。

知道再劝无用的他,只得缓了口气说道。

“大将军既然决定决堤淹城,卑职只想说一句,那就是务必做好善后工作,救济受灾的百姓。”

“切莫让中原的百姓,受了战争之苦,还要流离失所。”

韩烈在做出水淹开封的决定时,实际一直在做善后工作。

之前他下令拓宽下游睢州、宁陵,考城境内的河流,修筑堤坝,把会淹没的考城的百姓,尽数迁往曹州和睢州安置。

又让归德知府王燮,准备钱粮准备救济灾民,这都是善后的举措。

至于水淹开封,也是迫不得已的举措。

眼下清军主力南下,若不能速战速决,解决开封的问题,山东必然会陷入战火之中。

即便他现在调动了忠义军,忠贞军,护漕水师营,前往兖州,增援山东战事。

加上忠勇军,以及山东都司营,登莱水师营,加起来整个山东战场,兵力实际达到十八万之众,甚至比南下的清军主力,还要多一万人马。

可现在的情况是,清军可以不计代价后果渡河烧杀抢掠。

而明军则不能这么做,因为韩烈的军中,很大批的山东子弟,要是将士们知道家乡沦陷,家园被毁坏,对于军心士气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所以韩烈必须做出一定的牺牲。

在清军渡河进攻东平州,济南府之前,先拿下开封,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然后挥师渡河,对清军侧翼的卫辉府,濮州,乃至大名府展开攻击。

从而把战火引到濮州,东昌,大名府三地展开。

这样就可以避免山东百姓,遭遇战火之苦。

而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今天要么开封百姓受难,要么是济南府的百姓,乃至山东全境的百姓遭受战火波及。

战争从来就没有正义一说,关乎的无非是国家统一,政治利益,谁也不可能说自己就是正义的一方。

站在满清的角度来说,他们守卫开封,反抗明军,难道就不是正义的吗?

在韩烈的强势态度下,水淹开封的决议,正式推上日程。

那么,水淹开封的战略战术,是否行之有效呢?

答案却是肯定的,地处黄淮平原上的开封城,历史上遭遇决堤淹没的命运,足有十次之多。

最近的一次是崇祯十五年的正月。

当时叛军李自成亲率大军,在久攻开封不下的情况下,决堤水淹开封,从而导致开封外城被淹没。

致使开封十万百姓死于大水之中,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

也正是这场大水,让开封城北外城坍塌,沉没于淤泥之中。

如今四年过去,开封的人口,也没有恢复到五十万。

相比起四年前,韩烈做出水淹开封的决定,牺牲要小的多,做出的准备工作也更多。

首先韩烈迁移了下游多个州县的百姓,同时做好了救灾的工作。

其次,这次淹城,一旦取胜,将会大大推进战争的进程。

所以,为了胜利,一些牺牲是值得的。

作为三军统帅,有些时候也不可能太过于仁慈,否则付出的代价,往往远比牺牲更大。

经过两天准备,十一月二十日凌晨,韩烈率领的十万大军,正式吹响了水淹开封的号角。

开封城北黄河堤坝之上,万骑军主将崔定国,在晨雾消散之际,正式下达了决堤的命令。

“各炮开火,炸毁堤坝。”

王之纲,孙平二人率领的亲卫后军重炮队,三十六门红夷大炮,瞄准挖掘了数里长的坑道堤坝,同时展开了一轮齐射。

“轰隆!轰隆!轰隆!”

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黄河大堤在炮火之中,瞬间决口,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水,犹如咆哮的巨龙一般,席卷向数里开外的开封城墙。

开封北门城头之上,镇守的敌将正是李本深,这位出身义军,又在明军之中干到参将,如今又投奔了满清的叛将。

随着堤坝河岸上的炮声响起,李本深就被惊醒了过来。

起初他还以为是明军开始攻城了,当他来到城门楼时,看着雾气笼罩的原野,却根本没有发现明军的踪迹。

“水,发大水了。”

正在李本深迟疑之际,有眼尖的士兵,看到地面上,不断涌来的水花。

“不好,明军决堤淹城了。”李本深本能的反应了过来,大叫一声的他,看着不断涌来的大水,满脸都是惊骇之色。

“快,快立即向洪大人汇报。”

虽然倒灌的黄河之水,不可能淹没五丈高的城墙,但处于平原低洼地面上的城池,却无法阻挡河水倒灌入城。

一旦河水灌入城中,超过一定的深度,城中的军民,就只能逃到城墙上躲避。

而且城中的钱粮,一应军需物资,也会被河水浸泡淹没。

更可怕的是黄河之水不决,一日口子不堵上,河水就会退去,这对于困在城中的军民来说,那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当总督府内的洪承畴,接到汇报时,城中地面上的积水,已经足有一尺深度。

而且河水还在不断地暴涨,这一刻,整个开封城内的军民,都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韩烈小儿,他怎么敢啊,如此狠辣的手段,他不怕天谴吗?”

冲出府邸来到总督府大门口的洪承畴,看着街面上不断涌来的积水,一脸震惊的他,忍不住破防发出了一声咆哮。

然而这厮却不想想,他做了汉奸,满清走狗之后,所造的杀戮恶行,足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

“传我军令,速速抢救府库钱粮,搬运城头避水。”

虽然充满愤怒与不甘,但洪承畴还是立即冷静了下来。

如今虽说洪水入城,但有城墙在,加上洪水肆虐,明军也不可能杀入城池。

这个时候,当务之急,自然是保存好钱粮,才是当务之急。

若是钱粮被大水淹没,城中二十万百姓,七万多军队,那就真的只能喝西北风,饮黄河水充饥了。

洪承畴的军令虽然快速传达了下去,但执行起来却很困难。

因为河水来得太快,短短半个时辰,城中的积水已经三尺深,低洼之处更是达到五六尺深度,偌大的开封城很快就变成一片泽国。

这个时候别说搬运钱粮,就是逃难都来不及。

城中的军民,争相逃往城头,到处都是哭喊逃难的声音。

洪承畴在左右将士搀扶下,一路上奔逃到东门城楼上时,全身早已经湿漉漉一片,这大冬天的冻得他之哆嗦。

十一月的下旬,大清早的温度本来就已经降到零度,湿了衣物的军民,无不是冷的瑟瑟发抖。

虽然这一幕十分残酷,但却无疑说明了,韩烈的淹城战术,显然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