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郧阳局势风云突变(2 / 2)

“撤军吧,立即与大将军取得联系,尽快收复南漳和宜城,不然我们就真要陷入断粮的困境。”

袁宗第作为主将,他必须为全军的生存负责。

忠烈营有三万人马,离开南漳时,他们带了二十天粮草。

现在过去了十天,加上收降了刘体纯的三万人马,如今军中粮草基本告竭。

如今南漳、宜城失守,后续粮草无法运输上来,他们随时会断粮。

王光泰、王昌兄弟率领的四千人马,也没有想到这个意外情况。

虽然他们很不甘心,但袁宗第要是撤退的话,他独木难支,只能选择跟随撤退。

均州城内的清军,所部人马正是湖广总督佟养和,奉命从襄阳率领而来,协助郧阳巡抚潘世良,处置王光恩兄弟的兵马。

他们这也是算是误打误撞,刚好提前进驻了均州城,否则郧阳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如此逆转。

宜城县衙。

“王总兵,这次攻占宜城,你居功至伟,我这就给肃亲王上报,为你请功。”

宜城之战,发生太过突然,马进忠没有想到,卢鼎也没有料到。

监军使章旷也万万没有想到,王允成去了南漳短短几日,就搞出这么多幺蛾子。

以至于王允成骗开城门,导致左军营参将瞿良才被杀,后军营参将白良辅也在了城内。

卢鼎率领中军营断后,拼死突围而出。

马进忠、章旷在右军营参将吴学礼的护卫下,率领一万人马逃回了荆门州。

这个战果,不可谓不辉煌。

也难怪金励会这般高兴,毫不吝啬的夸赞王允成。

拿下宜城的当天,金励就派人把捷报,送去了襄阳。

收到捷报的索尼,得知金励攻占了宜城,南漳的,并获悉明军一支偏师,在房县的一带的消息。

也是大吃一惊,第一时间便给郧阳方向的佟养和,潘世良发出军报,让他们小心提防。

同时又回信金励,让他暂时按兵不动,等候肃亲王进一步指示,切断房县明军退路,拦截明军向这支明军人马输送钱粮。

十二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宜城之战结束的两天后。

豪格、尚可喜率领十一万大军,撤回到襄阳。

这十一万人马并不包括,他们沿途裹挟的十万青壮民妇。

“主子,明军主力现在尚在随州,距离我们至少还有三天路程,奴才认为,可以派军围歼房县之敌。”

“若能够吃掉这支明军,一来可削弱明军兵力,震慑敌人,二来也可以鼓舞军心士气。”

见到豪格的第一时间,索尼便提出派军围歼房县袁宗第的提议。

“三万明军,想要快速围歼,至少需要派出三倍兵力啊。”

豪格权衡之下,一时有些犹豫不决。

现在他手中虽然有九万人马,但真正的精锐只有五万人马。

加上宜城的金励所部两万余人,他也还要派出七万人马。

相当于自已大部分兵力都要派出去。

而且房县距离襄阳,同样有三天路程,战斗一旦打响,不知何时能够结束。

如果这个时候,明军主力杀到,襄阳城防怎么办?

“主子,虽然有风险,但这支人马若放任不管,他们随时可能攻击均州,或者袭击南漳、宜城。”

“这对于我们守卫襄阳,造成不小的威胁。”

索尼见豪格犹豫,继续劝说道:“再说平西王手中还有三万多人马,马上就会撤回来。”

“即便调拨七万人马出去,城中还有七万多人马,足以防守。”

“还请主子早做定夺,勿要迟疑。”

“鳌拜,你怎么看?”豪格拿不定主意,只得看向鳌拜问道。

“奴才认为不妥。”出乎大家预料的是鳌拜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怎么说?”豪格也不由好奇问道。

索尼也是皱眉,他认为鳌拜会支持他的。

鳌拜别看长相粗犷,更是难得猛将,有满清巴图鲁封号的勇士。

但实际上他颇为心细谨慎,军事指挥能力远比索尼更有远见。

“主子,郧阳那一片地方,山高林密,而且还有一片叫神农架的山区。”

“这样的地方,并不适合大军作战,我军九万大军过去,要是时间充足,可以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围歼三万明军不是难事。”

“但是,我们要速战速决,这样的地形,明军一旦进山,将会耗时耗力,这岂不是徒劳无功?”

鳌拜面色平静,浓眉下一双虎目,精光内敛,语气平和却坚定。

“眼下我军拿下宜城、南漳,等于控制了襄阳南面屏障,郧阳后路只要佟养和,潘世良守住均州和郧阳,则西面退路有了保障。”

“眼下再安排一军,守住北面的南阳、邓州,则襄阳三面皆成活路。”

“需要应对东面随州,枣阳方向的明军即可。”

“至于房县的明军,我们守住了南漳、宜城,他们粮草根本进不去,真要拖延日久,一旦缺粮,反而会不攻自破。”

“不妨加派刘良佐所部汉军营,前往南漳、宜城守城,这才是上策。”

鳌拜这一番建言,不但赢得豪格的赞赏,索尼也被说服。

“鳌拜所言甚是,接下来襄阳城防,就交给你来布置。”豪格赞赏之余,直接把城防大权,交给了鳌拜。

主动撤出武昌之后,豪格其实兵力并未有多少损失。

反而因为一路烧杀抢掠,补充了大量军需物资,尤其还裹挟了十万青壮,可以编入城头守城。

眼下豪格手中的兵力,人力,物力,实际比武昌更盛。

加上襄阳易守难攻,正如鳌拜所言,他现在还掌控了南西北三面退路,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远比在武昌时期,只能被动防御更占优势。

宜城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午失守的,韩烈在两天后,也就是二十七日晚上,在德安府的安陆城接到由武昌巡抚左懋第,转发过来的军报。

此时的安陆城中,除了亲卫营的三万五千人马,还有杨衍率领的忠义军四万人马。

眼下留守武昌、汉阳的军队,则是湖广总兵李来亨率领的都司营。

而负责后勤补给的人马,则是操江水师营的人马。

拿下武昌之后,因为清军的烧杀抢掠,加上前几日的风雪。

还有战线的拉长,导致韩烈的军需物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正在快速消耗。

原本筹措的五百万两银子的军需物资,短短的一个半月,已经消耗了三百万两银子的物资。

也就是说,韩烈现在最多还能支撑一个月。

一个月拿不下襄阳的话,那就意味着襄阳之战,将会以失败告终。

这一次,追击豪格大军,韩烈没有让文艺队随行,加上年关将近,他特意让顾媚她们,在二十四日当天,安排水师营的船只,把她们送回了南都过年。

“大将军,湖广巡抚衙门,转送来了一封紧急军报。”

安陆城距离武昌虽然只有二百多里,但隆冬时节,越往北走,气候也更加寒冷。

入夜之后,韩烈坐在火炉旁,查看白天送来的公文。

左懋第在他离开武昌前一天,已经到任湖广巡抚。

白天送来的一封公文,熊开元也赶到九江,接替左懋第出任了操江水师营提督一职。

接过孙思克递上来的军报,仅仅看了一眼,韩烈原本平和的目光,瞬间变得凌厉了起来。

“出事了,忠信营丢了南漳和宜都,王允成、武自强叛变,白良辅和瞿良才战死宜城。”

“忠烈营一步走岔,损失惨重啊。”

韩烈是今天下午,才见到风尘仆仆折返回来的李师膺。

听取了李师膺在宜城,房县送回来的消息。

得知忠烈营兵进郧阳的部署,他承认确实没有看出问题,可转眼之间,却局势突变。

若是忠烈营能够听命驻防南漳,不冒进郧阳,宜城兵败之事,断然不会发生。

但站在忠烈营的角度上看,他们兵进郧阳,也没有问题。

可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

“去通知杨衍兄来见我吧。”事情发生了,生气是没有用的,作为三军统帅,韩烈能做的事情,就是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