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出现在广德东门外的兵马,确实是来自浙江提督总兵衙门的镇兵。

领军之人正是浙江提督孙嘉绩,以及左右总兵王朝先和黄斌卿。

孙嘉绩字辅之,是浙江余姚人,崇祯十年高中进士,先后在南京工部和兵部担任主事。

后召回燕京兵部擢升职方员外郎,之后又升任兵部郎中。

然而在崇祯十五年三月,因为得罪了监军太监高起潜,被陷害下狱,一直在燕京刑部大牢,坐了一年多大牢。

直到崇祯十六年十一月,才得到释放遣返回籍。

也因为这样,在燕京陷落时,已经回乡的他,得以逃的性命。

从崇祯十年中进士,到崇祯十五年下狱。

孙嘉绩短短五年时间,从一个从七品翰林学士,做到正五品兵部郎中,其中有三年多的时间,都是在兵部任职。

虽然她没有带兵征战过沙场,但却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理论知识。

在狱中那一年多时间内,他又从中汲取了不少经验教训。

回乡一年的时间,他积极参与抗清活动,积攒了崇高名望。

为此,祁彪佳在上任浙江巡抚时,第一时间便拜访了他,并邀请他出仕,出任浙江左布政使一职。

然而孙嘉绩却拒绝了祁彪佳的提议,举荐他出任浙江左布政使一职。

而是希望担任浙江提督军务总兵官一职。

一个文进士出任督抚,带兵打仗是明末的常规操作。

但出任武将头衔的提督总兵,却是很少见。

孙嘉绩之所以看中这个位置,是他认为天下糜烂,战火连绵,必须强兵才能安邦定国。

他的理论得到韩烈的欣赏,也才有了他以文进士功名,真正意义上出任武官提督的头衔。

要知道像明末比较有名的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统兵,都是以总督,督师,经略使这类文官身份作为统帅。

而提督和总兵都是名副其实的武官,文官是不屑担任武将职务。

孙嘉绩在浙江担任提督总兵官以来,先后组建了四镇总兵官。

分别是提督府的左右二镇,以及定海镇和舟山水师营。

这四镇总兵官为左镇王朝先,右镇黄斌卿,定海镇方国安,舟山水师营刘世勋统领。

另外还设立了浙江都司营阮进所部五千将士。

各镇兵力编制为八千人。

加上韩烈之前在衢州设立的衢州总兵府,如今浙江的兵力,已经达到五万多人的规模。

孙嘉绩这次率领的一万六千人马,正是提督府的作用二镇士卒。

几天前宁国府失守的消息传到杭州时,巡抚祁彪佳虽然没有接到韩烈军令,也没有得到兵部指令。

但他还是与孙嘉绩,以及左右布政使夏允彝,宋之普等人联名上表了出兵的请求。

同时孙嘉绩亲率提督府左右二镇兵马,马不停蹄从杭州出发,直奔广德州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末这个战乱时代,大明内部有两支内陆军队,表现始终十分优秀。

一支是浙江的浙兵,一支是巴蜀的白杆兵。

这两支军队,无论是在支援辽东的战事,还是南明政权存续期间,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

孙嘉绩时年不过四十二岁,三十三岁就高中进士,无论是中进士的年纪,还是现今的不惑之年。

对于他来说,都是最好的年纪。

历史上鲁王监国时期,在浙东散尽家产举兵抗清,受到鲁王朱以海信任和重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当时南直隶和半个浙江都已经沦陷,仅有浙东区区十几个县城的力量。

为了维持局面,孙嘉绩呕心沥血,组织人力,财力,物力,训练兵马,参与前方战事指挥。

最终病倒在前线,逝世在军中,终年四十三岁。

孙嘉绩的英年早逝,对于鲁王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

在他死后,鲁王帐下的各大总兵,开始了内讧,最终黄斌卿,王朝先先后死于内斗之中。

方国安投降被杀,阮进,王之仁,张名振等先后战死。

浙东的抗清各支人马,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基本死于内讧,主要原因是鲁王朱以海人望不足以服众。

朝堂之上又没有一个镇压朝堂的宰相,而孙嘉绩当时要是不早逝,应该是有机会稳住浙东局面和局势的人物。

而当时孙嘉绩在浙东地区,与熊汝霖二人的人望和能力,都得到大家一致公认。

但是因为孙嘉绩的早逝,熊汝霖独木难支,后来也被野心勃勃的郑彩所杀。

纵观南明历史,从弘光政权,再到隆武政权和鲁王政权,伴随最多的事件,不是建奴鞑子有多凶残。

而是内部文武百官的倾轧,相互内讧产生的内耗,这才是走向灭亡的根本。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正统的合法政权以及制度所导致的。

“五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万骑军总兵官崔定国在此,敢问来者是那位将军。”

广德州东门城楼上,随着孙嘉绩率军抵达,崔定国身旁的亲卫一声高喊。

前军军阵中的黄斌卿,听到城门楼崔定国的名号,立即派出传令兵,向中军的孙嘉绩进行了汇报。

“末将浙江提督孙大人帐下右镇总兵黄斌卿,见过崔将军。”

黄斌卿策马来到城门下,翻身下马,向城头上的崔定国拱手见礼。

“原来是黄总兵,久仰大名。”崔定国与黄斌卿虽然没有见过面,但这个人他还知道。

原来太子继位之初,黄斌卿曾率军入卫过京师,曾一度在南京大教场驻扎。

故而崔定国听过他的名讳。

“崔总兵也知道黄某薄名?”黄斌卿是福建人,世袭军户的他,一生都在福建,浙江各卫所抗倭。

虽然有些功绩,但在崇祯年间,他最大的官职也仅仅做到舟山参将一职。

如今虽然升任总兵,但也只是拥有总兵衔,与崔定国这个都督同知,挂印总兵,一军主将,无论是品阶和权势地位,那都相差甚远。

更何况崔定国还是大将军韩烈帐下亲信,万骑军的主将。

别说是他了,就是孙嘉绩在他面前,也要低上一头。

“黄总兵抗倭有功,忠勇之名,闻名闽浙,吾岂能不知?”崔定国对于这样的赞誉之词,自然毫不吝啬。

毕竟说些好话,就能拉拢一下镇将,自已又没有丝毫损失,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崔将军谬赞,卑职惶恐。”心中高兴的黄斌卿,连忙自谦笑道。

说话之间,孙嘉绩和王进朝率领一众将领,驱马赶了上来。

崔定国这会也下令打开城门,走下城门与众人见礼。

“孙大人来的正好,大将军率领十万大军,正在追击太平的建奴大军,我部急需前往会合。”

“宁国府现在被叛徒谢三宾,赵玉森所占据。”

“你部人马准备一下,立即开拔宁国,收复失地。”

一番寒暄之后,崔定国也没有在客气,随即对孙嘉绩,布置了战斗任务。

“请崔将军放心,我军稍事休息,即刻奔赴宁国。”孙嘉绩也没有推让,本身就是来驰援的,既然有军事任务,他自是责无旁贷。

“那就拜托了,拿下宁国之后,你与严知州留守城池,防止清军反扑,保护百姓安全,等候大将军或者朝廷的指示。”

崔定国拱手一拜,让孙嘉绩率军在城下休息,他也赶回西门休息去了。

宁国府既后世的安徽宣城。

此刻谢三宾这个汉奸叛徒,与被他诓骗了赵玉森,率领着一队人马,控制着城池。

原明军守备陶国祚在城破时,奋力反抗被杀。

副将李隆见势不妙,带领一部人马向赵玉森表态投降。

眼下城中人马,大部分还是原守备营的人马,只有一队满清汉军旗的士卒,也就三百余人。

加起来总兵力不到三千人。

这点人马维护治安秩序,倒也足够。

但要是防守,抵御大军攻击,显然有些捉襟见肘。

这不,当孙嘉绩率领的一万六千浙兵,突然出现在城外时。

城中的谢三宾,赵玉森都有些慌神。

谢三宾原本诓骗赵玉森,诈开城门后,他是可以返回阿济格军中的。

但后来刘芳名率军返回太平府,傅夸蟾率军出击广德州,企图从广德州攻击应天府外围的高淳,溧水各县。

谢三宾被委任为招抚学士,留在宁国府负责招抚之事,故而留在了宁国府。

如今明军突然杀来,而攻击广德州的傅夸蟾所部人马,失去消息,很明显凶多吉少。

此刻,来到城头的谢三宾,看着城外的明军大队人马,神情慌乱的问道。

“赵兄,明军即将攻城,援军不知所踪,我等该怎么办?”

赵玉森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要不是被骗,他也不会轻易投降清廷,如今明军杀回来。

他自是后悔不已,对于谢三宾也是憎恨不已,当初要不是这厮,自已多坚守几日,何至于面对如今窘迫局面。

“派人突围求援吧,能不能等到援军到来,只能看你我造化了。”赵玉森叹了口气,他算是被谢三宾害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