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偏师立功繁昌敌情(1 / 2)

第384章偏师立功,繁昌敌情

孙嘉绩率领的浙兵,攻打宁国府之际,崔定国率领的万骑军,从广德州出发,快速向太平府推进。

在路过应天府治下的高淳县时,崔定国派出信使,前往京师报捷。

他则率领主力,继续向太平府前行。

太平府后世叫芜湖,附郭在当涂县,这是一座长江中游的历史名城。

与南明京师南京,仅有百里路程。

而长江著名的三矶之一的采石矶,就在当涂县境内。

故而当涂采石矶素来是北方政权,攻打南方必争之地。

著名的宋金采石矶之战,就是发生这里。

崔定国率军进入当涂境内时,别接到哨探传回来的消息。

获悉清军主力,往芜湖而去,目前不知具体方向。

得知这个情况,他当即召集陈德,张国柱,王遵坦三人商议道。

“当涂城中目前仅有五千人马,防备松懈,我们是不是可以展开攻击,拿下当涂呢?”

“我们缺乏攻城器械,又是骑兵,攻打一座有数千人马守卫的城池,乃是下策。”

陈德率先反对,并提出建议道。

“就算要攻打城池,我认为应该拿下芜湖,拿下芜湖就可以彻底隔离当涂守军。”

“然后调派人马攻击当涂,则可以轻松收复当涂。”

王遵坦也点头附和道。

“当涂是府城,城防坚固,如今又有五千驻军,确实不合适进攻。”

“至于芜湖,我们可以先派人侦察一下,若驻军少,防备松懈,可以考虑拿下。”

“拿下芜湖有几个好处,一是隔绝当涂之敌,二可以与攻打宁国府的浙兵取得联系。”

“还能够查清建奴主力去向,若他们杀回了池州,咱们也可以追赶上去,为大将军增添力量。”

“我同意进军芜湖。”认为陈德和王遵坦说的有理的张国柱,随即也表明了态度。

“既然大家这么认为,那就这么定。”

崔定国点头之余,继续说道。

“眼下无法与大将军取得联系,当涂的情况,我认为应该上报兵部。”

“请求兵部能够调动一支兵马,对当涂之敌进行牵制,或许会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这是崔总兵您的权利,我没有意见。”陈德笑着附和道。

虽然同时总兵,但陈德,张国柱,王遵坦都没有直接向皇帝上奏,提出军事部署的权利。

但是崔定国因为是挂印总兵,又是都督府同知,所以他有资格和权利,直接上报兵部,内阁,乃至皇帝,提出自已的战略部署,请求朝廷批准和支持。

“陈总兵,我需要知道的是,这条部署是否有可行性?”

崔定国对于陈德回答,表达着不满。

王遵坦想了想,遂开口道:“卑职认为可行,目前南京城内,除了龙骧军左右二卫外,燕子矶还有凤阳水师营的人马在。”

“可以建议兵部,调遣一营水师,攻占了采石矶码头,就足以对当涂守军形成威慑。”

“只要我们再攻占芜湖,当涂守军困守孤城,即便不投降,也必然会内乱崩溃。”

“王总兵的见解,正合吾意。”崔定国赞赏王遵坦的意见之余,不满的瞪了陈德一眼。

很显然陈德的敷衍态度,让他感受到了轻视。

“老崔,崔哥,小弟错了,你可别用那眼神看我,小弟害怕啊。”

陈德倒不是故意敷衍崔定国,只是他刚才主要考虑的问题,都在芜湖方向。

所以这才随口回了句。

“下不为例。”见陈德服软,崔定国嘴角上扬,表情严肃的说道。

“请崔哥放心,小弟以后尽心尽力,鞍前马后为您效劳。”

陈德立马一脸笑意的恭维道。

见到陈德这肉麻的嘴脸,张国柱不屑的撇了撇嘴。

王遵坦则是忍不住发出了笑声。

崔定国则是一副受用的表情,还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很好,继续保持。”

这就是万骑军几位总兵的相处之道,崔定国身为主将,基本没有架子,好说话是他的标签。

陈德风趣幽默,不拘小节,跟谁都能够开玩笑。

王遵坦睿智沉稳,善于出谋划策。

张国柱不苟言笑,但却颇有义气,加上他勇猛异常,善于冲锋陷阵,大家都对他很服气。

万骑军作为韩烈帐下第一精锐,绝对是王牌中的王牌。

而这支铁骑如今形成的战斗力,离不开崔定国从辽东带回来的作战和训练经验。

作为韩烈第一批部将,崔定国的资历摆在那里,无人能够撼动。

张国柱和王遵坦一文一武,虽有能力,但二人因为是刘泽清部将投降的,资历无法盖过崔定国,也就无法竞争。

陈德文武兼备,善于和稀泥,这也是他能够担任副将的原因。

如今他们这个团体,已经形成凝聚力,彼此早没有隔阂。

自然谁也不会去算计谁。

京师内阁衙门。

“好消息,好消息啊。”

随着韩烈进驻池州,通过水师营送来的军报抵达,沉闷了几天的朝堂,也终于迎来了笑声。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随后几天,清军主力撤出太平府。

万骑军在广德州歼灭两万清军,浙兵驰援,攻打宁国府的消息,接二连三送入京师。

这不前一天,万骑军的军报刚汇报,说是他们抵达高淳,第二天就传来消息,他们已经转进芜湖。

“史阁老,崔总兵建议我们调动凤阳水师营,攻打采石矶一事,您怎么看?”

兵部左侍郎张国维,收到军报后,第一时间来到内阁衙门请示。

“凤阳水师营总兵李牟,不是在燕子矶水师营寨吗?”

史可法心情大好的说道:“你亲自去一趟水师营,与李牟讨论一下。”

“如果他认为此战有把握,那就是让他调令一个营出击。”

“毕竟这并非是什么大事嘛。”

“下官明白。”张国维现在虽然只是兵部左侍郎,但却全面负责了整个兵部工作。

毕竟兵部尚书孙传庭在安庆,右侍郎杨廷麟在徐州,兵部所有的事务,也就压倒了他身上。

就在张国维要离开时,史可法再次叫住他。

“张大人,依你看这一场大战,大将军会在那里打响?我军胜算几何?”

张国维这几天也一直在关注战事,虽然他现在不知道两军具体方位。

但现在的局势很明朗,清军主力撤出太平,开始向池州方向进攻,很显然是想要打通后退通道。

韩烈率领的主力在池州一线,无论是进攻还是守城,战争必然会在池州周边发生。

“地点无非是池州周边各县,胜算不好说,大将军用兵,非是你我可以揣测。”

张国维如实的回道。

“不过现在的局面很明显,优势在我。”

“宁国,太平即将重回我朝之手。”

“清军人马虽多,但后路被断,后勤补给必然难以为继,时间拖得越长,他们败亡必然越快。”

“大将军现在只需要守住池州城,封锁池州这条后路,清军就会彻底陷入困境。”

张国维想了想,缓缓的说出了自已的看法。

“嗯,你分析的有理,这段时日辛苦了。”史可法满意的赞赏道。

这些天来随着池州,太平各府的失陷,身为兵部负责人的张国维,那是彻夜未眠,压力巨大。

史可法也是压力巨大,一边要应对小皇帝和皇太后的垂询,也要应对朝廷百官的弹劾,还要兼顾城防事宜。

要知道前几天,都察院的那帮御史和朝廷所谓的清流官吏。

因为池州,太平,宁国三府的失陷,弹劾兵部和韩烈的折子,那可是堆满了皇帝的案头。

这帮人职务清闲,手中也没有什么大权。

但为了彰显自已的存在感,他们最喜欢风闻奏事,刷刷自已的存在感。

韩烈在朝期间,行事霸道,手段狠辣。

清流们一直都对韩烈有怨言,收复江西战役期间,捷报频传,大家也就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