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总督的手段(1 / 2)

第124章总督的手段

吴孳昌中风病倒的消息,一天都没有瞒住,便传遍了济南府上下。

消息传出,布政使司下属的一众官吏,无不骚动不安了起来。

知府王宏祚,更是如无头苍蝇似的,不知道该如何自处。

要知道上午他才刚拜访了左右布政使,表示要先隐瞒吴孳昌的病情,先救治几日再看情况。

如今消息曝出,他这个始作俑者,责任可是不小的。

这不,下午的时候,他便接到传讯,总督曾樱要见他。

“王知府,关于屯田一事,你可有什么想法和看法?”

一番见礼之下,曾樱表情严肃的看着他,开口询问道。

“回禀制台大人,屯田屯兵,利国利民,下官衷心拥护,断然不敢懈怠。”

王宏祚就是个墙头草,他又不是本地人,屯田牵扯到地方利益,相比得罪曾樱,还有那个出手就打杀了都司的韩烈。

他自然懂得避重就轻,坚决的站到了曾樱和韩烈这一方。

之前吴孳昌这个巡抚牵头,他摇旗呐喊便是。

如今吴孳昌病倒,生死难料,作为墙头草的他,岂能不懂的取舍?

“王知府有这个认识,本督很满意,本官相信长平侯知道了王知府的态度,也必然会很高兴。”

曾樱虽然是总督,但他也没有权利,直接任免知府这样的正四品官吏。

而且他为官讲究一个“和”字,不会轻易同僚撕破脸。

原本韩烈的意见是,先让王宏祚跳几天,他要是敢唱反调,韩烈再想办法收拾对方。

但曾樱却认为,这个时候不宜大动干戈,当以和为主。

也就是先拉拢收服,若是不成,再想办法。

王宏祚走后,韩烈从大堂之后走了出来。

“这个王宏祚,不堪大用,虽然是个软柿子,倒也好控制。”

“曾大人,你说的宋枚,宋应亨二人,要是可堪一用,不妨安排二人,出任济南府同知和青州府同知。”

“同知一职,虽然没有知府职权重,却有监察职责,又可以插手政务。”

“加上有你我二人支持,足以架空知府大权。”

正午的时候,曾樱与韩烈经过一番密谈。

向朝廷上了一封推举折子,推举了袁枢为首的四人接任山东巡抚。

而关于韩烈这会提到的宋枚,宋应亨二人,则是曾樱原本想要,推举为巡抚的人选。

宋应亨是登州莱阳人,天启五年的三甲进士,历任过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郎中等官职。

三年前因为老母亲年老病重,请辞奉养母亲,如今守丧已经有两年时间。

以宋应亨的资历,出任巡抚一职显然是够资格。

而宋枚与宋应亨同族,其父宋继登曾官任陕西右参议。

虽然宋枚是宋应亨的族侄,但二人却都在同一年,考中进士,甚至宋枚的排名还在宋应亨之上。

二人在天启五年高中后,次年二人各授予知县一职。

从天启六年出任知县开始,这叔侄二人,也算是官运亨通。

宋玫到崇祯十三年的时候,已经担任工部右侍郎,先后担任过吏科给事中,太常少卿,大理寺卿等要职。

然而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宋玫因为受到吏部尚书李日宣的牵连,参与了私下廷推阁臣一事。

被革职查办,甚至还在狱中待了三个月,这才得以释放,返回家乡闲居。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这叔侄二人在清军入关,劫掠山东之际,为抵抗建奴鞑子,率领乡民在莱阳抵抗。

最后叔侄二人在城破之后,誓死不降,英勇就义,保留了一个大明臣子,应有的气节。

如今二人能够活下来,则是韩烈的出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导致建奴鞑子没有打到莱阳,便被韩烈打败,狼狈逃离而去。

对于韩烈提议,启用宋应亨,宋玫出任青州和济南府同知。

曾樱欣然点头道:“这事我看行,本督虽然不能直接任免知府,但推举正四品以下地方官职,吏部是不会反对的。”

曾樱这话倒是实话,身为总督的他,向朝廷推举总督府治下,正四品以下官吏,亦或者罢免,朝廷一般都会照准。

这也是总督权利的表现。

“如今吴孳昌病倒,曾大人你身为总督,在朝廷没有新巡抚到任前,也是兼任巡抚职权。”

“正好趁这个时间段,把屯田的事情,彻底落实下来。”

“这事要快,拖延不得,以免耽误了春耕。”

韩烈这会也是一脸郑重的说道。

“长平侯说的是,不过这事要顺利推行,必然还有阻碍。”

曾樱点点头:“巡抚印绶我可以代管,但布政使衙门,依旧不容忽视,毕竟一省的政务,实际上还是出于布政使衙门。”

“若没有布政使衙门下发的公文,我总督和巡抚衙门直接下发,地方官吏难免有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