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1 / 2)

调教大唐 凤鸣岐山 727 字 3个月前

第713章

“陛下,辽东离安东太近,须得提防高句丽余孽混了进来。”

对移民实边的事儿,郭正一还是赞成的。

毕竟边疆人口基数大了,征兵购粮都容易,但他却是不免担心泥沙俱下,万一要是辽东出了乱子,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嗯,此事不得不防,这样吧,这些移民都转去甘肃好了,告诉他们,到了甘肃,朕会安排他们去种植棉花,每人最少分二十亩地。”

“所产的棉花将由朝廷统购,每亩收入当在种粮的三倍以上,女子还可入棉纺厂打工,月入不下三百文。”

“朕会传旨辽东舰队,让他们全力配合,走海路将移民运到山东,到时再令山东巡抚李志成多多着力,安排好沿途转运事宜,钱粮就从国库支出,务必确保移民的安全。”

甘肃的移民情况一直不是太乐观,哪怕李贤拿出了棉花种植这么个大杀器,多少算是吸引了些汉中、蜀中的百姓前往甘肃,但,数量远达不到李贤所预设的目标。

如今,若是能从安东弄到足够的人口,那,完全可以把甘肃建设成大唐向西开拓的前进基地。。。。。。

林重放开移民关卡,原本只是想着投圣上之所好,但却没料到居然有意外之喜——北部山区十几个县的踊跃程度远超平壤城,不仅如此,还有不少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唐军哨探反贼军的军情。

这并不奇怪,平壤本地的生活条件不错,真正愿意移民大唐的,其实并不多,已登记在册的也就只两万出头,可周边那些山区县的百姓日子并不好过,一听能移民大唐,那自然是人人争先恐后。

概因早有先例摆在那儿了——当初那近十万战俘在获释后,可没多少人愿意返回安东,基本上都留在了辽东,不是在造船厂任职,就是在矿山当工人,月薪都极其的丰厚。

那批战俘在回家乡接亲眷时,不知有多少当地百姓羡慕得直流口水,如今,机会就在眼前,有进取心者,自然不肯错过。

对这些已经准备移民的百姓来说,什么高句丽复国军,啊呸,全都是渣渣,是可以换取功勋的一堆人头。

于是乎,唐军都还没展开对高句丽复国军的围剿行动呢,大量的百姓就将高句丽复国军的部署都摸了个一清二楚——该军主力居然就聚结在了离平壤不算太远的长津湖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