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恽之所以这样作,其主要意图是:首先引诱敌人把主攻方向指向李恽军防御薄弱的南翼,即昭陵和茂陵之间的地段。
然后,乘叛军主力南移而中间空虚之机,集中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突破叛军的防线之后,尔后,向南,包抄南面的叛军。
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李恽军作了如下部署:所有部队展开在大约一百余里的地段上组织防御,不过李恽军并非是一字排开,而是据守几个重要节点。
从当时整个兵力对比来看,李恽军仍然居于劣势地位,可是,经过双方的具体部署,局部地区的兵力情况就有明显的变化。
在南翼李恽军仅以三万多人牵制着十万多人,而在北翼,李恽军则集中了七万多人去对付联军的七万余人。李恽军在局部上形成了优势。
而且叛军中有大量被迫投降的哥舒翰军,这些士兵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不强。
为诱使叛军加速发起进攻,李恽主动放弃了渭水河岸地区,叛军将此举误判为李恽军惧战退缩。
于是,叛军在渭水与沣水之间展开,并于十二月初六对李恽军发起进攻。
朝食过后,叛军各自排成密集的队形,展开在大约十里的正面上,同时向李恽军发起了进攻。
由于李恽军放弃了渭水西岸河岸地区,实施进攻的叛军主力发展非常顺利。由于在兵力上占有大约4:1的优势。
他们迅速推进到昭陵和长陵地区,迫使李恽军逐渐向后退却。
按照李恽的计划,战斗开始以后,就是要把叛军主力牵制在南段,一旦出现机会,则在中段给以决定性的一击。
但是,战斗的进程出乎李恽的意料,叛军进攻猛烈,迫使李恽不得不向南线增派了一支援军。
为了制止叛军向南段李恽军的侧后实行迂回,稳定防御阵势,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叛军投入这个方向,李恽命令,原本隐蔽于茂陵的炮兵迅速投入战斗。
茂陵布置的炮兵足足有一百二十门火炮,这一百二十门火炮的同时开炮那声势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猛烈的炮火顿时把意图从茂陵北部侧击李恽军的叛军炸了个人仰马翻。
尤其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火炮攻击的同罗与突厥骑兵。
猛烈的炮火直接让他们的战马瞬间受惊。
战场上骑兵最怕的就是马受惊。受惊的战马完全不受控制的四处乱撞。整个军阵被惊马搅的七零八落。
因为惊马而伤亡的士兵甚至远远超过炮火带来的杀伤。
“退回去,快退回去!”
“控制住战马,控制住战马!”
“重整队形……”
整个战场上到处都是低级军官的呼喊声。
这个时候,马汉抓住机会,投入自己手中所有的骑兵,对进攻的叛军发起了一场突袭。
为了配合骑兵的进攻,炮兵也抬高炮口,转而轰击叛军后方。
马汉突然实施的猛烈反击,迫使叛军向北方退却。
叛军的训练还是不错的,毕竟原本也是大唐精锐。
他们果断采取壮士断腕的办法,重整了队形。
但这个时候,他们也进入了设置在昭陵地区的炮兵的有效射程之内。
发现敌军进入射程之后,昭陵炮兵也果断的发动了进攻。
猛烈的炮火让叛军刚刚恢复的军阵再度变得混乱起来。
此时负责南线的主将安守忠果断的下令退回渭水东岸。
南翼的进攻遭受一点挫折,进攻的军队暂时撤回东岸,完全是无关大局的情况。
作为前线统帅的崔乾祐对此是理解的,他此时已经判断出南线是一个诱饵,李恽军恐怕会在中线发动进攻。
此时崔乾祐手中还有一支两万人的精锐为预备队,这其中还有七千原范阳镇骑兵。
这支预备队占据了阳陵地区的一块高地,静观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等到了关键时刻再把这支部队拿上去。
可是,刚愎自用的安禄山却已按捺不住。他看到叛军主力的攻击受挫,进攻部队开始出现后退现象,没有征求崔乾祐的意见,便命令占据高地的这支军队,前去增援南翼的叛军。
他的目的是要保障南翼叛军右翼和侧后的安全,同时增强那里的攻击能力。殊不知这样一来,便自己把整个部署给打乱了。
李恽一直在等待的时机终于来到。巳时二刻左右,他透过逐渐消散的晨雾,看到叛军正自动撤离阳陵高地,
于是立即命令李瑄所部转入进攻,唐军骑兵迅速出击,仅仅用了不到两刻钟就占领了被叛军放弃的高地。
随后步兵和炮兵也快速跟进,李瑄部的兵力并不雄厚,但由于叛军已经撤出阵地,因而进展顺利,只经过短暂的战斗就占领了这一要点。
阳陵高地一经失守,安禄山随即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因而在崔乾祐的协助下,下令将所有的预备队调上来,企图重新夺回这一高地。
这样一来,在高地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的骑兵进行了非常猛烈的冲杀。
在反复争夺中,叛军曾经一度重新登上高地,但在唐军炮兵猛烈的炮火下,又被迫退了下来。
尔后,叛军投入精锐步兵,再一次进行猛烈反扑。
眼看李瑄军又有可能被压回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李恽亲自率领自己的亲卫骑兵赶到,并且从叛军的侧翼猛冲过来,致使叛军阵脚大乱。
这样,叛军连续四次进行了猛烈反击,结果都被打退,到午时四刻左右,即经过一个半时辰的拉锯战以后,叛军终于再也无力对阳陵高地进行反击了。
紧接着,李恽军转入进攻,把叛军从阵地中央切开,使他们分为互相不能策应的南北两个部分李恽军已经从北面开始对叛军进行包抄。
与此同时,在北面进行的战斗也是非常激烈的。
李光弼军顽强地打退了叛军的多次冲击,稳稳地坚守着阵地。
而在削弱了叛军的进攻能力以后,李光弼也果断地进行了反击,把北面的叛军赶回到了泾水南岸。
叛军在整个战线的中部和北部都被李恽军彻底击溃了。只有在南部的主力,还被马汉部牵制着。
但南线叛军的状况也不太好,正处在渭水与沣水之间的三角地带。
而李恽已经亲自领着大军包抄而来。
马汉此时也下令把火炮调了上来,用以支援李恽军的全线反攻。
李恽指挥大军主力对叛军的翼侧和侧后实施了最后的突击。
李恽军呼喊着从北方横扫而下。此时长安城中的叛军数量并不多,眼看李恽军开始对南面叛军进行包抄袭击竟然不敢出城拦截。
面对李恽军的全面反击,已经失去了骑兵并处于混乱中的叛军很快就溃散了。
少数人逃往终南山方向,大部分则向长安南面逃去,希望从长安城南退入长安。
他们被赶到了刚刚结冰的沣水上,人马呼喊,拥挤不堪。
而在这时,李恽军炮兵,开始向水面进行猛烈轰击。
顷刻之间,冰碎炮翻,人员纷纷落水,有几千人因此葬身水底。在这样完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还没有渡过沣水的叛军士兵无可奈何,纷纷地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叛军惨败的局面已经非常明朗了。整个叛军的溃散势不可挡。就连安禄山和崔乾祐的随从人员,也有许多人各自逃跑。
安禄山与崔乾祐两人虽然侥幸地逃出了李恽军的包围,但在激战中也负了伤,差一点当了李恽军的俘虏。
下午,天上开始下雪,李恽被迫下令停止进攻,随后李恽策马巡视战场,这一次大战以李恽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最终经过战后统计,叛军伤亡两万四千余人,被俘四万余万人,逃散的叛军也不下两万。李恽军损失则不足八千人。
在会战过程中,安禄山和安守忠狼狈而逃;叛军大将崔乾祐兵败负伤,险成俘虏。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一战彻底把叛军的心气打没了。
安禄山也对守住长安,夺取整个关中失去了信心。
三天后,安禄山任命安守忠为长安留守。
自己则不顾手下人的劝说和反对,带着三万精锐准备返回洛阳。
经过潼关之时,崔乾祐向安禄山言说潼关的重要性。
陈希烈、张垍等人也告诉安禄山,若是要守住河南地区,必须守住潼关。
安禄山最终决定以重兵驻守潼关,第二日安禄山封崔乾祐为河洛节度使,驻守潼关。
随后又下令把长安的李立节、李归仁两部调回潼关。
两部离开后,留守长安的叛军实际上只剩下六万余人,其中精锐之兵只有安守忠直属的八千人。
安禄山叛军已经事实上放弃了长安,此时只要李恽愿意,随时都可以收复长安。
“兄弟们,你们说大帅什么时候会下令进攻长安!”
“我想应该就这几日了吧!”
“长安啊……这可是天下最雄伟的城市……”
“是啊,俺小的时候就发誓有一天要到长安城看看,如今俺都三十有九了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