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议之上,他正式公布了自己的计划。
与预料之中的一样,此举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许多人提出,大唐作为天朝上国还是应该有海纳百川之心,应该允许各族保持自己的文化。
李恽并没有为此生气,他耐心的给众人解释了如此做的原因。
经过他的一番解释大部分人还是认同了李恽的思想。
当然还是有一些食古不化之辈,对于这些人,李恽也没有为难他们。
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只是解除了他们的职务,给了这些人一些钱财,把这些人礼送去了长安。
三日后,一群人围在灵州城门口的告示栏周围,议论纷纷。
他们所讨论的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而是一则新的告示,那是李恽下令张贴的新规定。
一名年轻汉子带着几名仆从正欲入城,见城门口围满了人,好奇之下也带着人挤了过去。
好不容易挤了进去,这时他看见告示上的内容。
只见上面写到:“朔方之地乃是唐土,朔方之民皆为汉人……从今日起……”
那汉子看完后,大声道:“早就应该如此了!大唐之土皆是汉土,大唐之民皆是汉民,怎么能再说夷语,行夷俗呢?”
他的话马上引来了不少人的赞同。
“说的是啊,咱们都是一国之人,何分彼此……”
“兄台所言甚是,若无秦皇当年所行之事,如今我诸夏也就如同西域诸国一般,何有后来的强汉还有如今我朝之盛……”
“没错,今后如果有人在我们面前再行夷俗,说夷语,那就得好好教训教训他了!”
“就是既然入了汉地,就应该把原来的那些蛮夷之俗丢掉……”
一名黄发碧眼的男子也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众人的反应来看支持这个规定的人不少。
最让人意外的是,那些归化的胡人反而是最热衷于支持这个规定。
尤其是其中那些内附的突厥、契丹和室韦人。
李恽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就像是在后世清朝推行剃发令一样,最积极的人其实是那些投降的汉人。
他们渴望成为这个新秩序的一部分,渴望被接纳、被认同。
从这一天开始,整个灵州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汉化运动。
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整个灵州的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上到李恽,还是下到奴隶,都已经不再需要区分身份。
所有人都是汉人,每个人都穿着右衽的汉家服饰,结着发髻。整个灵州都充满了汉家的气息,若是不看长相还以为是到了内地。
在李白的主持下,灵州城第一所专门培养教师的书院也建立起来。
李恽原本欲以李白为山长,高适为副,不过在众人的劝说下,最终还是他自己担任了山长,李、高两人则副之。
李恽的这所学校与太学、国子监和诸州郡的官学不同,它主要培训的是蒙师,也不讲儒家的四书五经,而是以蒙学、数术为主,兼杂兵学、法家、道家、农家之学。
为了降低启蒙的难度,李恽还提议编写《三字经》。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把后世的《三字经》抄写出来,而是给了一个思路,随后就把此事交给了李白。
自从书院建立之后李白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般,可以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书院的建设交易之中。
……
李恽在推行汉化之时,最担心的就是被安置在丰州的阿布思部突厥人的反对。
出乎他意料的是,还不等他在丰州颁布法令,阿布思部就主动开始进行汉化。
舍弃原本的袍服,改穿汉服,并且主动向李恽提出向部落派去汉文教师。
对此李恽自然是求之不得,马上让高适安排此事。
高适效率也比较快,很快就向阿布思部落派去了二十名汉文教师。
李恽为了千金买骨,还命李毅给阿布思部落送去了两万套汉服。
当然这些并不是免费的,而是让他们用羊毛来进行交换。
不过在阿布思部落之人看来,这和白送也没有什么区别。羊毛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用。
不过对李恽来说,这羊毛可是一个好东西。
如今李恽已经扩建了将作营,并开始改为商业化运作。
将作营已经可以用羊毛制作呢绒、绒线、毛毯、毡呢等纺织品。
并且已经在研究怎么用羊毛制作更加保暖的衣物。
虽然如今这个时代,气温比后世要高不少,但在漠北仍然需要大量的御寒之物。
李恽现在就是准备了两样东西,一个自然是棉花,另外一个就是羊毛。
有了阿布思部落的支持,李恽的汉化行动也加快了脚步,天宝十载三月,李恽正式向整个辖区推行汉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