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视频录制间内。
灯光柔和地洒在知名主持人柳颜与著名导演宁浩身上。
柳颜轻启朱唇,眼神中带着几分好奇:
“演道哥的那个演员,我记得他当初有场戏,发现宝石被换回来后,竟是真的,那一刻,他的眼袋都在微微颤抖,那场戏是如何捕捉到的呢?”
宁浩微微一笑,眼神深邃,仿佛回到那个紧张而又充满激情的拍摄现场:
“那场戏,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那个场景中的最后一场,大家都盼着赶紧拍完拆景,那晚还是圣诞节。”
“但无论怎么拍,总感觉差点火候,不够‘疯狂’。”
“道哥的状态需要达到崩溃的边缘,可他自己也迷茫,问我怎么才能崩溃。”
“我苦笑着回答,我也没崩溃过,不知道怎么崩溃。”
“整个现场陷入前所未有的压抑,安静得只能听见呼吸声。”
“演员的心理压力达到极限,他开始一瓶接一瓶地喝啤酒,直到最后一滴不剩,然后他说:‘来吧。’拍完后,我们互相看回放,好几个人都说,这次,真的崩溃了。”
柳颜点点头,似乎能感受到那份紧张与释放:
“就这条过了?”
“对,就那么过了。”
宁浩语气中带着一丝释然。
话题一转,柳颜提到片中的另一个角色——黄博饰演的黑皮,那个头脑简单却又不失可爱的小蟊贼:
“我觉得在处理黑皮这个角色时,似乎带着一种特别的柔情。”
宁浩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黄博这个演员,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拿到剧本后,他几乎每天都在琢磨角色,不断地来找我讨论,想把这个角色塑造得更立体。”
“记得有一次,我们设计了一个用手蒙眼睛猜人的桥段,他突发奇想,加了一句‘不对,还剩两次机会了’,这句台词完全是他自己的创意,你能感受到他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用心。”
随着对话深入,录制间内气氛也愈发热烈。
柳颜继续追问:“那黄博的表演中,有哪些地方超出了你的预想?”
宁浩想了想,回答道:
“太多了。”
“黄博总能从一些细微之处找到角色的灵魂,比如他对角色‘二乎乎’特质的把握,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心疼。”
“他的每一次表演,都像是在挖掘角色的另一面,让人惊喜连连。”
宁浩话锋一转:
“其实《疯狂的石头》不仅仅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宁浩话语中透出对社会的关注:
“从农民工的艰辛,到下岗工人的不易,我在电影中都有意无意地触及。”
“特别是影片结尾,当那家倒闭的企业被房地产资本并购时,主人公的那种无助与愤怒,是我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思和呐喊。”
说到这里,录制间气氛变得凝重而深沉。
柳颜沉默片刻:
“宁导。我听说很多观众在看完《疯狂的石头》后,都对影片的构思和剧本赞不绝口,觉得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你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创作背后的故事吗?”
宁浩微微一笑:
“其实,构思和剧本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我们想要讲述的是一个荒诞的‘警察抓小偷’的故事,但如何在这样的框架内创造出新意,是我们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决定采用多线索并行的方式,让故事更加完整缜密,环环相扣。”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线,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
“那关于影片中的笑料呢?”
“我听说很多观众都是冲着每几分钟就笑一次的目标去看这部电影的,最后也确实如愿以偿。”
“这么密集的笑料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柳颜好奇地问道。
宁浩想了想,回答道:
“这其实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
“我并不是朋友中最好玩的那个人,但我有很多好玩的朋友。”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非常严谨,每个人都在想自己的这一块工作该怎么做。”
“剧本的创作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大家整宿不睡,讨论每个情节应该如何发生,每个人都会提供想法,然后我们判断哪种方式最有趣。”
“到了现场,演员们也在想如何让自己的角色更加有趣。”
“所以,虽然电影看起来很轻松,但创作过程其实是很紧张的。”
柳颜点点头,继续追问:
“电影给人的感觉很荒诞,但其中很多细节又很真实,这是否融入了你个人的经验?”
宁浩笑了笑,回忆起往事:
“确实有一些。”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瑞士参加电影节,洗完澡后在阳台上待着,一不小心把自己关在阳台外边了。”
“我被锁在外面,不知道怎么进去。”
“最后,只好翻窗户,从隔壁房间穿过去。”
“隔壁还有人,我就这样推门进去,穿过那个人的床。”
“我觉得这个细节很荒诞,也很有趣,就把它放到了电影里。”
说到这里,宁浩眼神中闪过一丝光。
柳颜也感受到了这份热情,继续引导话题:
“除了剧情引人入胜以外,影片中的演员表演也为成功增色不少。”
“特别是反面人物‘道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谈谈选角过程吗?”
宁浩点点头,语气中透出对演员的赞赏:
“‘道哥’这个角色,我们一开始就想找一个能够准确把握住角色心理,表演亦庄亦谐的演员。”
“刘桦老师就是我们选中的那个人。”
“他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对角色理解也非常深刻。”
“在拍摄过程中,他给了我们很多惊喜,让‘道哥’这个角色更加鲜活、立体。”
随着访谈深入,观众们仿佛也被带入那个充满荒诞与真实的电影世界。
“宁导,你作品中,那些诈骗、国企倒闭、资本纠葛的情节,如此贴近现实,不禁让人好奇,这些元素是否源自你的生活体验?”
“你是如何洞察这一切的?”
柳颜声音里带着几分探寻。
宁浩微微一笑,眼神中闪过一丝回忆:
“我是在太原钢铁公司的环境里长大的,周围的朋友,包括我父母的朋友,很多都是工人。”
“工厂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那些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你问任何一个人,他们都能感受到现在工厂的状况,以及某些人的生活境遇。”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也并不复杂,看到了,就拍了。”
柳颜点点头,似乎对宁浩的回答颇为满意。
但随即又抛出下一个问题:
“既然你在山西长大,这些元素也是你从小就熟悉的,为什么不选择用最自然的方式,在山西拍摄呢?”
“重庆,这个选择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
宁浩眼神变得深邃起来,缓缓说道:
“山西,特别是太原,那是一个开发相对滞后的城市。”
“当我被这个故事吸引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这样的荒诞与复杂状态,应该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发生才最真实。”
“这个地方,必须是变化巨大的,矛盾冲突尖锐的,才有故事发生的土壤。”
“太原,还显得有些沉闷,变化尚未开始。”
“而燕京、上海,已经变化完成,变得相对规范。”
“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下,都不太可能发生那种错综复杂的荒诞事情。”
“我需要的,是一个正在快速变化的城市,重庆,刚刚成为直辖市,正在飞速发展,这样的背景下,一定会产生特别有趣的事情,发生任何事情的可能性都有。”
“我们去选景的时候,果然感受到这样的气氛。”
“那具体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柳颜追问。
宁浩想了想:
“最直接的就是建筑。”
“我去重庆的时候,站在罗汉寺那个角度,一眼望去,从三百年前到现在的建筑尽收眼底。”
“罗汉寺可能是民国或者建国初期的建筑,后面就是玻璃幕墙的高楼,它们并存着。”
“这种状况下,生活在各个阶层的人都有,矛盾的可能性也就存在了,故事的可能性也就有了。”
柳颜点点头,表示理解,但随即又提出另一个问题:
“华夏这样的城市并不止重庆一座,你后来选择这里,有考虑过方言的问题吗?”
宁浩摇了摇头:
“当然,华夏这样的城市很多,但我也不能把所有地方都看完再定。”
“经费和时间都不允许。”
“所以,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重庆,看了觉得合适,就定下来了。”
“至于方言,我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在一个地方讲这个故事,当然要用当地的语言,这样才能最贴切地展现出那个地方的气息。”
随着对话深入,录制间氛围也变得愈发紧张而热烈。
柳颜和宁浩的每一次交锋,都仿佛是在挖掘电影背后的深层含义。
而《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也在这番探讨中,显得更加立体和丰富。。。。。。
然而,成功总是伴随着争议。
影片爆红后,虽然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但也引来一些反对的声音。
有人认为影片在部分情节中恶搞了《碟中谍》、《千手观音》等人们熟悉的作品,因此这部影片严格来说不是一部喜剧,只能算是一出十足的商业闹剧。
对于这些争议,宁浩显得颇为淡然。
他知道,每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而观众的评价也是多种多样的。
宁浩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电影是否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引发思考。
而在电影圈,专业人士对宁浩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其中,燕京电影学院教授的意见最为尖锐。
教授认为,对于像宁浩这样的年轻导演来说,首先应该要的是艺术,而不是商业。
面对这样的评价,宁浩并没有反驳。
他知道,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追求。
而他,只是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宁浩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不断学习和进步,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
灯光昏黄而温暖,柳颜与宁浩相对而坐。
窗外,夜色已深,城市的喧嚣渐渐沉寂。
而室内,两人的声音在空旷中回响,带着对电影无尽的热爱与执着。
“柳颜,你知道吗?现在这部电影上映后,反响热烈,观众们的喜爱如同潮水般涌来,但与此同时,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
宁浩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又充满了坚定:
“有人说,这部电影除了恶搞和疯狂,一无是处。对此,我只能苦笑。”
柳颜轻轻点头,目光中流露出理解:
“或许,是那些《碟中谍》的致敬、《千手观音》的巧妙融入,还有周星驰式的幽默,让一些人觉得你在用独特的方式处理流行文化与传统艺术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