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火了(1 / 2)

🎁美女直播

《疯狂的石头》如同一股突如其来的清风,横扫沉闷已久的华夏电影市场。

首周末,这部小成本制作便以近400万的票房成绩,惊艳所有人眼球。

而到了第二周,这股“石头”热潮更是势不可挡,总票房一举突破900万大关,实现了令人瞠目的100%增长。

及至7月底,当华夏内地票房最终定格在2600万元时,整个业界都为之震动,仿佛一夜之间,低成本电影的春天悄然而至。

作为出品方,李吉的交个朋友公司直接被所有人关注!

李吉也对这么猛的票房大感欣慰!

要知道,这部电影的总投资不过300多万而已!

从投资回报率上来看,赢麻了!

最重要的是,《疯狂的石头》不仅照亮漆黑一片的低成本电影市场,更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刃,切开华夏电影长久以来固化的传统范式。

这部电影摒弃那些“小说、散文甚至诗歌”的文艺腔调,转而以一种完全电影化、视听化的语感,直击观众心灵。

影片巧妙地调动方言的独特魅力,将那些动荡大都会里的小人物喜剧演绎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每一个角色,无论是狡黠的小偷,还是憨厚的保安,亦或是精明的老板,都被赋予鲜活而生动的灵魂。

台词对话充满生活的真实与智慧,让人忍俊不禁:

“素质,注意你的素质”。

“我很忙,现在事业正处于上升期”。

“我顶你个肺啊”。

“你没有帅到那种程度,让我诅咒自己的爱情吧”。

“耐克,这还出相机呢”。

“分手对我来说,就像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这个事情就变成绑架了,这不是我们的专业啊”。

“来,给你代地(爹地)打个电话”。

“看我来个CS”。

“那个贼满脸肥皂泡泡,睁不开眼睛了还在那白话”。

“一大堆又丑又胖的宫女骚首弄姿”。

“我这是牌子货,班尼路”。

“不许打人噢,你怎么不早说呢”。

“公共厕所man?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狗日的高科技,真正的无人驾驶,并将BMW解读成别摸我”。

“你先侮辱了我的人格,现在还来侮辱我的智商。2002年的第一泡屎,比去年来得更晚一些,2003年的第二泡屎……什么来着忘记了”。

“出了点小意外,但情况还在我控计中。我的交牌是讲诚信的,跟你老板说,我一定会完成任务的”。

“包哥,你这招无敌鸳鸯腿,确实霸道。喝可乐,叫你上了厕所不冲(边说边打小军)——还跑。北京烤鸭尝尝嘛”。

“你这样做对得起大哥吗,对得起我吗”。

“我告诉你,我上中学那会跑得绝对快,百米12秒5”。

“喂……喂……道哥,我关在井底下,没出去,啊……啊……我好几天没吃饭了。你赶紧想办法”。

“百步穿杨,中西合壁,你要是搞设计那帮人可就没饭吃了”。

“你侮辱了我的人格,还侮辱我的智商。刚入行要低调懂不懂低调”。

“你小子泡妞还真下血本啊”。

“在缆车上,谢小盟对着美女说:‘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

这样的对话,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不仅推动剧情的发展,更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

。。。。。。

于是电影更火了!

万达影院6号厅内,灯光渐暗,观众席上坐满了男女老幼。

他们脸上写满期待与好奇。

随着影片开始,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在影厅内回荡,仿佛连空气都变得轻松起来。

全片98分钟,三股力量在银幕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剧情紧凑而不落俗套,光影运用恰到好处,剪辑流畅明快,让人目不暇接。

每一个精彩片段,都像是从现实生活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又或者巧妙地借镜于经典影片,但在导演宁浩巧手下,它们被无缝地拼接成了一个整体,让观众在惊喜与欢笑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大肆宣传,导演也名不见经传。

一部低成本制作的国产片就这样悄没声息地蹿红了!

之所以蹿红,除了电影本身质量过硬之外。

李吉在背后的操弄也很关键。

比如交个朋友的创意推广策略,无疑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

面对“三无”的困境,李吉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迎难而上,采用一种全新的网络主动性全面解决方案。

李吉安排人通过组织多场内部观影活动,邀请媒体记者和工作人员提前观看影片,收集口碑,提炼出精辟的口语化语言,为后续的网络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一次观影活动后的深夜。

交个朋友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观众们反馈。

“这部电影真的太搞笑了,那句‘顶楼的马戏团’简直让我笑喷!”

一位团队成员笑着说道。

另一个人则补充道:

“还有那句‘素质,注意素质’,简直太贴切了!”

这些简短而有力的语言,正是李吉这个团队接下来网络推广的宝贵财富。

随着电影台词和普通观众口碑的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部小成本影片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些观众带着好奇和疑问走进电影院,想要亲眼见证这部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影片究竟有何魅力。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交个朋友公司精准而有力的网络推广。

在推广过程中。

交个朋友还破天荒地采取西瓜视频和博客轮动推广的策略。

李吉吩咐宁浩,精心建立《疯狂的石头》官方博客,并安排专人维护。

博文内容既要有深度,又要接地气,既要图文并茂,又要吸引眼球。

李吉告诫宁浩,只有真正站在网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赢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你发一张图片没人看,但你要是发100张图片,点击量就会上去。”

这句话成为交个朋友团队口中的口头禅。

李吉深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用数量和质量双重保障的内容,才能吸引网友的注意力。

就这样,《疯狂的石头》在交个朋友的精心策划和推广下,逐渐从一颗微不足道的石子,蜕变成一颗璀璨的钻石。

它用自己的光芒,照亮华夏商业电影的新征程。

虽然此时电影市场不如贺岁档竞争激烈。

但也不是没有同期电影竞争。

比如,进口大片《超人归来》,徐才女执导的《梦想照进现实》都是劲敌!

如何在这种商业大片的夹击下,脱颖而出,是李吉首先要考虑的。

“李总,这。。。这真的能行吗?”

宁浩望着电脑屏幕上不断攀升的徐才女博客点击量,心中满是忐忑。

2006年,这种数据可是超千万次的流量啊。

相比之下,《疯狂的石头》就像是一叶扁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摇曳。

李吉嘴角勾起一抹淡笑,眼神中闪烁着坚定:

“放心,咱们走的是群众路线,接地气才能赢。”

而且,后续还有西瓜视频!

那里也是咱们的宣传基地!

于是,一场看似“土气”实则精妙的网络营销战悄然拉开序幕。

每当有网友在自己的博客里提及《疯狂的石头》,李吉安排的水军便如同幽灵般出现,留言、互动,24小时不间断。

那些起初每天只有二十多条的回帖,渐渐汇聚成流,直至巅峰时一日之内突破两千大关。

“看,这就是滚雪球效应。”

李吉望着那不断跳动的数字,心中暗自得意。

当博客点击量突破三百万次时,李吉知道,网络的轮动已经自发形成,是时候放手让这股力量自由奔腾了。

但李吉的创意远不止于此。

他召集了一群看过《疯狂的石头》的影评人,提出一个大胆的提议:

“把你们的MSN签名改一周,内容不限,但要有‘疯狂的石头’或‘石头’的字眼。”

影评人们面面相觑,最终点头同意。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改变,竟如同在平静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平日里沉默的群友们纷纷开始讨论起这部电影,仿佛一夜之间,《疯狂的石头》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