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商都知道人际往来的至关重要性。
这也是很多地方都有商会、同乡会这种组织的原因。
古时候最早的商业贸易网络,都是通过同一故乡出身的所建构的人际关系网络来进行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经济链条。
在整个经济链条的运转过程中。
信用是其中最关键的核心。
一旦信用无法建立,整个经济链条就会瘫痪。
所以,最经济和实用的办法就是。
大家彼此约定一些乡俗规则,共同遵守。
彼此抱团,在同伴有危机时相互帮衬。
相互扶持以共同度过群体面临的困难。
不遵守规则的人,不等法律制裁。
就会因为同宗排斥而很难立足。
时间长了,这种宗亲之间的约定。
等同于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而被约定俗成地保留下来。
定期到宗祠祭祖,就成为了这种规则的外化形式的体现。
胡庄严此时也是点到了一个关键问题。
“这也是丁港升这个香江国际明星。”
“大老远的跑回来寻乡问祖。
“这件事能成的动力和内因。”
“总之,宗族共同体在当地经过数百年的打磨和完善。”
“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统治结构。”
“在昌江当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
“对其中的同姓成员具有一定统治力约束力。”
“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秩序,巩固了下来。”听到这里高育华也是有些明白了。
“老胡,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
“在昌江这些南方地区宗族文化盛行。”
“确实是有内外因素影响的。”
“在同一个宗族内部,大家的认同感非常强。”
“具体的商业层面。
“他们能够做到,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所以南方的企业,在碰到困难时就很容易度过。”
“并且成长为一家大企业。”
“所以这才是造成了企业家群体南方多,北方少。”
“就是宗族文化的原因造成的。”说到这里,高育华也是叹了一口气。
“我作为一个的北方人确实有体会啊。”
“我曾经遇到过几家大企业在碰到困难时。”
“在抢夺家产中分崩离析。”
“现在北方社会的宗族文化。
“在现代工业的影响下早已经解体了。”
“大家都是以家庭为核心。”
“当北方的企业碰到困难200时。”
“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利益。”
“还是看笑话的人多,帮忙的少。”胡庄严对此也是深表同感。
“说实话,我也有一个老同学是南方沿海人。”
“他们一出门就是一群人。”
“当时我请这个同学去我家做客。”
“结果一群人都跟着来了。”
“我夫人就感到非常不习惯。”
“后来才明白,在他们这种宗族文化里。”
“大家是一个亲戚,是不分彼此的。”
“像他们这个沙鱼塘村就基本上是这么个情况。”
“尽管丁家也分几个宗室。”
“他们是叫做房头”
“但在对外上都能保持一致。”高育华闻言也是点了点头。
这种宗族文化在大夏历史发展上。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粘合器。
既保持了地方上的自治,又是国家的稳定器。
在皇权专制年代,最低一个级别的官员就是县官。
县以下的机构都是家族自治。
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宗族文化。
在古代历史上,因为生产力比较低下。
人们只有靠抱团才能够勉强生存下来。
宗族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像这样一个大家族里,是有明确的分工的。
哪些人从事农业生产,哪些人去经商。
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
还会派出一些人去参读书从政。
从而成为家族的保护伞。
从皇权专制时代后期开始,大约是宋朝。
南方的人才就出现了一种井喷的势头。
这一方面是因为南方经济发达。
有钱能够供更多的人读书。
另一方面就是家族的作用。
北方在这方面因为少数民族的入侵。
生产遭到破坏,就显得比较差。
因此考中进士的人就没有那么多。
实际上这就是社会变化的一个开始,但还不是很明显。
最主要的是本朝一开始。
宗族文化就被当做腐朽文化开始被清算。
整个北方因为离帝都比较近。
因此辐射力比较强,最终清算的也比较彻底。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方的宗族社会就解体了。
彻底变成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单元。
但是昌江南方一带,因为远离政治中心。
受朝廷政治力量影响冲击比较小。
所以这一传统一直保存到了现在也是正常。
但是在高育华看来。
这些宗族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这些地方。
一般都是在山区和比较贫痞的地区。
他们面对恶劣的环境、凶猛的野兽和蛮族。
甚至包括不良的官吏。
只能抱团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
才能够让家族延续下去。
但是社会要前进,复古终归不是好事。
旧社会宗族势力之间的斗争是无休无止的,是很残酷的,也是社会混乱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高育华他们这种官府中人而言。
宗族最大的危害在于会阻碍政策啊!不经过宗族世家的允许你都下不了乡。
在旧社会宗族插手粮税征集的时候。
宗族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左右你中央政府的财源。
。
基层治理的物质基础就是人口和税收。
有着宗族这层隔膜,官府的掌控力就会逐渐萎缩。
对于宗族的宗亲元老下面的这些普通人而言。
你的生老病死、入学升官、婚丧嫁娶无不与宗族相关。
物质丰富治理有序的宗族能给你保障。
但如果父母不幸去世,你可能被吃绝户。
如果丈夫去世,宗族可能严厉阻挠你婚姻恋爱自由。
要你守寡守节不然就浸猪笼。
乃至极端情况,你只要得罪某位宗族长老的利益。
在祖坟祠堂的一次无心之举。
也能被扣上不敬祖先背叛宗族的帽子。
甚至有可能被私刑致死!
本来好端端租种族田,也可以将你逐出去。
让老实人成为人尽可欺的流民。
所以说啊,宗族这个载物。
本是旧社会的小家庭为了应对风险应对聚合产生的。
曾经好处很多,但很快走向它的反面。
如果现在还有的觉得某些地方宗族如何好。
一方面是叶公好龙,一方面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高育华此时也是看了一样胡庄严说道:
“新时代法治社会,宗族势力早已没有了存在的前提和必要。”
“更何况它从来就是扶强不扶弱。
“本朝开国以来,朝廷和官府一直不看好宗族势力。”
“我们北方的所有的祠堂都公有化了。”
“不是做为政府办公场所和学校,就是被拆除。”
“一切宗族势力和宗族活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宗族势力借传统文化大张旗鼓的从事活动,”
“修祠堂修族谱,组织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
“甚至现在又准备阻挠本市的开发建设。”
“这怎么说都不是一个好兆头!”
“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到了拉大旗扯虎皮。”
“动辊成千上万人跪跪拜拜祭祖这份上。”
“它的实际意义在哪?它的社会贡献在哪?”
“在我看来这中文化恐怕都是负面的吧。
胡庄严闻言也是摇了摇头苦笑着说道:
“老高啊,宗族关系是在地方工作中绕不过的。”
“我们这些吃公家饭的,要开展工作必须要了解宗族关系。”
“才能找到开展工作的有力抓手。”
“要不然被宗族关系攀肘时,很多工作是推进不下去的。”
“农村的宗族关系根深蒂固盘根错节。”
“不在乡镇工作,不和群众聊天,不深入乡村。
,“你不会知道在南方这边,有多么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高育华闻言也是有些脸色有点凝重。
这老胡总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而胡庄严此时也是看了看身边的环境。
拉着高育华这个从省府衙门出来的领导。
找了一个村里比较僻静的大榨树底下。
二人坐定之后胡庄严才缓缓说道:
“宗族关系的存在是地域使然,血缘使然,利益使然。”
“是有合理存在的依据的。”
“可以说不只是南方乡镇,甚至是全国范围内。
“宗族关系是生长于我们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基因。”
“这是没法改变的,你我也无可奈何。”
“在某种程度上,宗族关系往往建立了自己的护城河。”
“在乡镇到县区这个微缩社会里。”
“就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在这样的条件下。”
“族长和族中的乡绅就会让每家每户交出一部分的财产。”
“让家族中最有前途的人去读书经商。
“这些人回过头来也要回报家族的扶持和培养。”
“依靠官场的资源为家族提供庇护。”
“依靠滚动发展的模式来壮大家族的力量。”
“当然这丁家也不例外。”
听到这里,高育华也是瞳孔微缩。
“老胡,你的意思是说。。”
“丁家背后的力量根深蒂固。
,“就在政界也有大有人在?”
听到这话,胡庄严也是连忙摆了摆手。
“这个咱不知道,现在丁家又多少资源咱不知道。”
“但是明清以前有多大影响我倒是知道一些。”
“据说,清朝时候当时的江省官场上流传着一句话。”
“叫无丁不衙门,有了丁姓师爷衙门才能运转。
听到他这么一说。
高育华这么一听也是纳闷了?“无丁不衙门?这又从何说起?,闻言胡庄严也是笑了笑解释道:“这个句话是有原因的。”
“我刚刚说过,这枫阳风水龙脉被破坏一事。”
“而这个事情啊,咱们且不论是真有风水影响。”
“还是暗地里真被满人排挤。”
“总之啊,这丁家人确实是很难通过科举入仕了。”
“而这丁家作为存活千年的老世族。”
“当然里面也有一些明白人的。”
“对于那些满清贵族来说,江山社偎是什么呢?”
“江山社偎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祖业。”
“是他们清朝江山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之意。”
“可是天下那有不变的天下,所以才有恩科。”
“这封建朝廷,所谓的恩科考举。”
“就是施恩于天下士子,结天下读书人的欢心。
“但是其实科举的第一要义。”
“既不是选拔人才,也不是化育天下。
“而是牢笼志士,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都进到八股的牢笼里。”
“让他们钻研章句,白首穷经。”
“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不会异想天开了。”
“也不容易被歪门邪道所惑。
“那读书人安定了,天下即使还有人想造反。”
“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
“而丁家无法通过正途当官怎么办?,“他们就想出了另一条新道路。”
“那就是去当那些朝廷命官的幕僚师爷。”说着胡庄严也是解释了起来。
明清时期朝廷评价一个地方官的政绩如何。
有一套很简单评判标准。
首先就是看能不能收到足额的钱税和粮食。
其次是看当地治安水平衙门判案。
当地百姓满不满意,社会能不能维持稳定。
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钱粮税收保境安民。
听着简单,但对于地方官来说。
这一句话无疑就是天书!
断案与钱粮的背后是司法与财税。
即便放到高等教育相对普及的今天。
这也是专业性极强的两个领域。
让地方官员一个人来完成那根本不可能。
而清朝能当官的儒生们,这一辈子学的最好只有写八股让他们背四书五经,手到搞来。
但是让他们去治理百姓,调节底层人的矛盾。
那绝对是在为难这些只读圣贤书的老爷。
甚至对于那些不学无术的满人贵族更是不可能。
而像那种,能够将当朝律法倒背如流的高官。
比如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
这种人能文能武的人才。
放在明清历史里都属于绝对顶尖的人才。
不过大部分官员的司法水平。
是很难到达这种程度的。
在贪赃枉法一门心思捞钱的同时。
能够愿意为百姓做事就不错了!比如嘉庆年间江省官场。
迎来一个新任巡抚叫丁寒章。
他一到任就怒斥地方官不通律法。
说他们是“仅凭幕僚之略节以审案。
据作作喝报以填格,遇事茫然毫无主见!
这里面的幕友就是指师爷。
与幕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中国古代一般州、府以上的长官才兼领军职。
基层县级衙门不可以设置“幕府”。
所以清代基层州县的幕友虽然以幕为名。
但其所入的是“无幕之幕”。
尤其幕友并不具公职。
很多人不仅没有官员身份,甚至没有“功名”。
这些幕后师爷算不上是乡绅士人。
也不能领取国家发放的薪捧。
其报酬是由聘请他们的官员,从私人腰包拿出来的。
不过由于师爷的职责与幕僚相近。
同时又与地方官员有着密切的私人关系。
是由官员私人聘请的智囊。
因此才仿照幕僚的惯例,而称他们为“幕友”。
这就说明了,当时大多数江省的县官。
审案全靠幕府里的师爷,县令活得像个橡皮图章。
然而,这个巡抚丁寒章提到官员拿钱聘请幕友。
全靠师爷来处理公务的现象。
确实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点。
这种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
或者叫“幕宾”和“幕客”。
这些师爷都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
具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
被各级长官聘为某一专门科目的私人顾问。
并协助长官处理各项专门的公务。
他们所处理的虽然是公务。
精通各种律法足矣胜任各种官职岗位。
但却没有任何公职。
其实担任了某一公职,有了正式头衔。
他们就成为“幕僚”而不再是“幕友”了。
而且那些主管地方的总督巡抚。
经常会从没有官职的士大夫中选才入幕。
在习惯上凡办理军务、振灾、河工、潜运之类事务的称“幕僚”。
而凡办理平常行政司法事务的的仍称“幕友”。
这些幕僚幕友有的已有官衔功名。
有的仍为平民百姓。
其报酬大多由幕府经费中开支。
一般而言,办理正常行政司法事务的专门人才为幕友。
但是长期的辅佐县令,很少有机会上升为正式官员。
而办理军务、振济、河工、遭运之类的专项政务的幕僚。
则很容易被委以官职,步入仕途。
清末名臣收复边疆的左宗棠,即为此途入仕的典型。
左宗棠中举后,三次会试未能考中进士。
所以干脆科举之念,转而研究军事兵法。
后来,清朝晚年太平军起天下大乱。
才给了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咸丰二年,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
左宗棠得到老友胡林翼的推荐。
以颇有军略懂得带兵的才能。
到湖省巡抚张亮基的手下当师爷,帮忙出谋划策。
为此张亮基上奏朝廷,给他一个七品知县的空衔。
第二年太平军撤围,左宗棠因功被保举为直隶州同知。
但仍有头衔而无官职。
后来,骆秉章出任湖省巡抚,延聘左宗棠为幕友。
并非常信任左师爷的眼光,几乎是言听计从!整个湖省衙门的幕府里。
俩然就是个没有官职的左师爷在当家。
以后左宗棠因曾国藩等人的保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