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读书是大部分人的最好出路(2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183 字 5个月前

汴州只有一座寺庙。

其他州也是一样。

如此一来,长安城也就有了相国寺和慈恩寺。

相国寺修造的时间要更早一些,并且还有好几位高僧,三位主持,更是获得了李世民赏赐的爵位。

慈恩寺的修造要晚一些。

但是慈恩寺乃是天可汗追念太穆皇后才下旨修造,也召了几位高僧为主持。

玄奘法师的身上,带着从天竺那边带回来的佛祖舍利。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经文。

这些都是能够壮大佛门的关键,也是能够让相国寺或者是慈恩寺名扬天下的关键。

“阿弥陀佛……。”

玄奘法师走向了相国寺。

因为相国寺乃是天可汗为了天下万民而建。

是为相国。

而他的大乘佛法本就是度化万民。

故此,也只有这相国寺,符合他的大乘佛法。

相国寺的主持了空连忙还礼。

“阿弥陀佛……。”

慈恩寺那边的僧众见此,非常的失望。

再一次施礼之后。

就先行一步,回到了慈恩寺。

玄奘法师被相国寺的僧众迎接,一起进入了相国寺中。

又带着玄奘法师熟悉了一下相国寺,最后一个一个都看向了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这才开口讲述自己的西行,求取大乘佛法。

之后,就是和主持们商量该如何举办沐佛节,又该如何安放佛祖舍利。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能去面圣,得到大唐天可汗的首肯,得到天可汗的支持。

佛门才能真正的大兴。

李世民却把这事儿交给了监国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把这事儿交给了鸿胪寺。

道门和佛门的度牒,都有鸿胪寺管理。

天下十三道、四百八十个州,一千五百个县。

这一共就是两千多座大大小小的寺庙。

再加上还有一千多座道观,以及其他的一些来自于吐蕃、吐谷浑、高昌、高句丽等番邦的教派,也都属于鸿胪寺管辖。

这些寺庙、道观等拥有多少僧人、道士,有多少正式度牒,有多少正式的文书等。

鸿胪寺的官员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玄奘法师见到鸿胪寺的官员之后,就明白了,天可汗对于佛门的态度,不打压,却也不会支持。

他不远万里前往天竺取得大乘佛法。

然而,大唐的商贾们已经踏足到了地中海。

天竺?

大唐的商贾们也已经去过了。

甚至是比他走的还远一些。

至于他的跋山涉水,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就算是再怎么离奇,好像也不足为奇。

高昌国也好,还是叶护可汗,这些人在大唐,不说家喻户晓,很多人也都知道了。

不知道?

那说明你没去听大唐邸报的读报。

大唐邸报上早就介绍了西北之地的那些番邦国度,也介绍了黑衣大食、白衣大食,更介绍了北俱芦洲呢。

再加上,赵王陈平安最近新写的一部小说,叫做封神榜。

很多人都听得有滋有味。

盘古开天地。

女娲捏土造人。

人皇伏羲、神农尝百草……。

鸿钧一气化三清。

直接无限拔高了中原之地,百姓们所熟知的一些神。

所谓的佛祖,在这些神面前,根本就不够看的。

用赵王陈平安来说,以正史论,我们都是炎黄之后,以封神论,我们都是女娲捏土造人所造出来的人族。

大唐朝野上下、万千子民们看了封神榜之后,也是深以为然。

说起来。

《三皇本纪》这本书乃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司马贞所著。

算是补齐了史记之中的三皇之列传。

而现在,这本书还没出现。

大唐人对于三皇的了解,还在于史记以及民间传闻,当然,还有一部《山海经》。

而对于三清的说法,其实早就有了。

“三清”之名,源自六朝时期,最初仅指代“三清境”。

随着道教三洞经书理论的逐步发展,“三清”逐渐成为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尊神。

《道教义枢》中提到,洞真法天宝君居于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居于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居于太清境。

《太上苍元上录经》进一步明确了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

故此,陈平安所写的封神榜,算是直接为道家理顺了这一神志列传。

他如今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封神榜一出。

算得上是道家的狂欢了。

不过嘛。

每一次,上面都要写着此乃闲暇之作,切勿当真。

犹如一根刺。

道家的袁田罡和李淳风都上门求证了。

陈平安却还是坚持要加上这一句。

玄奘法师在翻译佛经之余,也喜欢看大唐邸报。

又让人找来了以前的每一期大唐邸报,从他离开大唐之后,开始看起。

主要还是追陈平安所写的封神榜。

其实,有一些僧人看完,就有了想要去道家修道的打算。

也有人已经行动了。

这也是为何佛门在听到了玄奘法师不远万里,从天竺带回来了大乘佛法之后。

就立即开始把他吹捧为佛门的佛子,甚至是佛祖的转世灵童。

为的就是太高他的身份。

李承乾坐镇东宫,每天几乎是从早忙到晚。

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六部送来的公文需要他批复。

九卿送来的公文,也需要他批复。

然后就是其他琐碎的事情,也都需要他处理,比如有臣子们前来觐见上奏。

又比如,现在要推行官学。

这将会是他以监国太子的身份,推行一项重大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