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官学(1 / 2)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285 字 4个月前

读书自古以来都是绝对部分的最好的出路。

宋朝看起来是重文轻武,有了一个东华门唱响的说法。

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但是这也不能说,读书人都是没了脊梁骨的人。

宗泽一介文人,最后还能独守汴州,请求赵构回皇都,收拾旧山河呢。

陈东一介文人,却还能在千军万马之中,指着金贼叫骂。

辛弃疾一介文人,却还能够提枪催马上阵杀敌。

读书是明事理。

而随着大唐如今的州学学院,甚至是县学学院的兴办,读书人越来越多。

这时候,也确实是需要有一个官学作为支撑。

或许,这也是将作监这么多年以来的努力的成功,不断地研究、开发、发明、创造。

有了曲辕犁,不够。

还要有蒸汽机铁犁。

有了蒸汽机铁犁,还不够。

还要有蒸汽收割机。

土豆、玉米,再加上兴修水利用以灌溉,再加上梯田,再加上那些个农具。

大唐的粮食年年都在提升,大唐的人口年年也都在提升,就是这大唐的边界界石,它都在自己动。

因为大唐是一个非常包容的王朝,大唐人也是非常包容的百姓。

朝中有着像是契苾何力这样的番邦大将军,民间也有着很多胡商,甚至是地方上都有了胡人为官。

他们也真的把大唐当做是自己的国家。

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学习唐语,学习汉字,读四书五经,作诗、作赋,还参加了科举考试。

这就是这些年来大唐的变化。

肉眼可见的变化。

读书人多了,学院多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也多了。

大唐邸报又是每一期都在报道,上面有着名儒讲学,也有着赵王陈平安这样的小说家写着小说。

文化在这些年来也相当于是一个井喷的状态。

这时候,学子们在学院中只是学着四书五经,只是读者圣人之言,已经有一些浅薄了。

很多学子想要学的更多,想要懂得更多。

有时候,他们甚至是把大唐邸报当做是他们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学到更多的内容,为自己强文博识的唯一渠道。

在这大唐,大唐邸报也确实是有着这样的一个作用。

“殿下,这是五日后的大唐邸报草稿,还请殿下审阅。”秘书监监正褚遂良拿着大唐邸报走了进来。

这是暂定的草稿。

如今,大唐邸报的投稿稿件差不多快要堆积如山了。

秘书监每天都是从早到晚的审核,从这些堆积如山中的稿件里面,找到最好最优最佳的。

同时,这大唐邸报上还要留下两个版面,一个是赵王陈平安所写的封神榜,一个是名儒颜师古所写的小说。

这已经是特定的版面,必须要留着的。

所以,在这个大唐邸报的草稿之上,会有两个空白区域。

其他的地方,已经是各种大唐新闻了。

当然,这些大新闻,太子李承乾早就看到过,对于地方上的变故也有一个了解。

这就是大唐邸报的作用。

让各地的学子们投稿,把各地发生的事情都给写下来,直接邮寄到秘书监。

秘书监整理之后,就能够掌握大唐天下各道、各州、各县的情况。

监国太子李承乾也能第一时间掌握到天下十三道的情况。

李承乾接过来,审阅了一遍。

“看来,各地的学子们对于建立官学的渴望,已经是非常高了。”

“登善公,你可有什么看法?”

褚遂良知道,监国太子殿下这是要问政了。

思索了片刻,才回道。

“殿下,自古以来,教化乃国家之根本。今我朝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然则学问之道,犹待广布。”

“夫官学者,乃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之摇篮也。其意在于广纳贤才,因材施教,使有志者得以深造,有才者得以施展。如此,则国家之栋梁不绝,文化之薪火相传。且官学之设,亦可统一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廉耻,明是非曲直,从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如今之大唐已经非昔日之中原王朝,早已胜过他们百倍、千倍,不管是中原人,还是关外胡人,大家都能在这大唐天下安居乐业。”

“也真是因为如此,大唐拥有着广袤的疆土,还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员。”

“这时候,兴官学,就是定下教化万民之本,不管是中原人,还是胡人,都要以官学为主。”

“此举,就犹如大秦一统天下之后的车同轨、书同文一样。”

“以后,大唐天下只有官学,大家也都要说唐语、学唐文、遵唐礼、守国法。”

“故此,官学也并非仅仅是官学,而是让大唐拥有着大同天下之基石。”

李承乾点了点头。

“登善公所言不错,父皇也是这般教导孤。”

“如今之大唐,乃是万族之大唐,父皇为天可汗,就要有着胸怀万族之天下的广阔胸襟。”

“兴官学,也并非仅仅是兴官学,更是要能让天下胡人都能知晓,这大唐,容的下他们!”

其实,用胡人的视角来看,那就是打不过,就只好加入了。

而用大唐天可汗来看,那就是百年之后、千年之后,还有边关之战火。

既然再多的战争,都无法彻底解决战火的问题,那我就直接解决可能会挑起战火的人。

那就是……天下再无汉·胡,之分。

大唐其实也是能够建立起来这样的机制的最佳时机,等到以后宋明时期,就不太可能了。

褚遂良听到李承乾的话,顿时又佩服起来。

不愧是天可汗。

竟然能够有着如此广阔的胸怀,还有那么大的野心。

天可汗是真的想要把大唐缔造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大唐啊!

自晋以后,中原之地饱受战火的影响,到处都是生灵涂炭。

若是真的能够建立一个天下大同的大唐,那么,这般辉煌,必定是永记史册!

大唐邸报上面关于别的内容不多了。

如今大唐对地方上的治理,把控的非常严格了,最主要还是有了各地的学子们能够邮寄他们的稿件到达秘书监。

这就是上达天听。

地方上的官员们可不敢随意作死。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百姓们所求也不多,就是一个稳定。

故此,大家才能开始争论起来官学,因为地方上也没什么好报道的了呢。

总要有一个话题,可以让他们充满着写作的激情。

而佛门的玄奘法师也好,还是道家的袁天罡、李淳风等也罢,这些人都知道,官学肯定不会在他们两家之中选出一个来。

真正有一些慌的人,还是儒家的那些名儒。

……

一觉醒来。

天塌了。

学子们竟然强烈要求建立官学!

不是?

儒家教义呢?

圣人之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