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 / 2)

宋词三百首 佚名 4604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⑦耻臣戎:耻于向敌人称臣。这句是指中原应该有人耻于向敌人称臣。(一个半个是反意,实际是相信决不止一个半个)。

⑧腥膻(shān山)。腥臊的臭味。这里借指金人占领地区。

⑨千古英灵,以前抗敌的英雄人物。安在;何在。

⑩磅礴:浩然正气。这句是说浩然正气何时得到伸张?

胡运:敌人的国运。赫:火赤貌。两句是说敌人的国运何须细问(指必然覆亡),南宋国运如同红日当空,前程万里。

【简说】

自从高宗以来,朝廷一贯媚敌求和,派往金国的使者亦多屈节辱命。对于这种可耻行径,陈亮深感不满。在本词中,他以乐观豪迈的语调指出:南宋的“堂堂汉使”,虽然在目前还免不了要躬身向“穹庐拜”,但深信将来必定会有报仇雪耻、扬眉吐气的一天。词中的情调与当时朝廷上萎靡不振的气氛恰成鲜明的对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这首词“可作中兴露布读,”足见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满江红怀韩子师尚书

曾洗乾坤①,问何事、雄图顿屈②。试著眼,阶除当下,又添英物③。北向争衡幽愤在④,南来遗恨狂酋失⑤。算凄凉部曲几人存,三之一⑥。诸老尽⑦,郎君出⑧。恩未报,家何恤⑨。念横飞直上,有时还戢⑩。笑我只知存饱暖,感君原不论阶级。休更上百尺旧家楼,尘侵帙。

【注释】

①洗:荡涤,澄清。乾坤:指天地。这句是说韩世忠是抗敌安国的元勋。

②何事:为什么?雄图:指韩世忠坚决抗金,曾于金人废伪齐傀儡刘豫时建议北伐,因秦桧阻挠,这个“雄图”终于未能实现。

③著眼:即着眼,注目之意。除:台阶。当:底。阶除当下:台阶底下。引申为门庭之中。英物:英俊的人物。这两句是说人们注意到韩氏门庭又添加了杰出的人才。

④争衡:争强斗胜。幽愤;郁积心头的悲愤。这句是说韩世忠北伐建议受阻,满腔悲愤仍然遗留人间。

⑤遗恨:指韩世忠未能生擒金帅兀朮,是一大恨事。狂酋:高宗建炎三年(1129)冬,金兀朮大举南侵,攻陷建康,从广德、安吉

直趋临安。次年,韩世忠率领八千兵士,在镇江截住金兵的退路,双方相持于黄天荡(镇江附近)达四十八日,宋军海船高大,船上战士拿着带有大钩的铁索,在水战时把金人小船逐只钩沉。兀朮穷蹙无计,要求会谈,被韩严拒。后因军中内奸教兀朮连夜开大渠连江口,并利用风小宋军海船难以行进,以小船纵火,焚毁海船;兀朮等趁此渡江逃走。又韩世忠曾设埋伏于金山寺,几乎生擒兀朮,所谓“遗恨”,即指此。

⑥部曲:指韩世忠所率领的军队。这两句是说当年韩世忠率领的抗金部队已经零落散失,所余约三分之一。

⑦诸老:指与韩世忠同辈的抗金老将。

⑧郎君:公子,即韩子师。

⑨恩未报,家何恤:绍兴十一年,秦桧为了与金议和,着手收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岳飞)兵权,几个月后又阴谋暗害了岳飞。韩世忠上疏指斥秦桧误国,反对和议,但毫无效果,因而辞去官职,绝口不言兵。绍兴十二年,宋金和议成。韩世忠北伐的建议不能实现,报国之志落空,所以说是恩未报。家何恤(xù序):《宋史·本传》说韩世忠“勇敢忠义,事关庙社(国家),必流涕极言。”并赞扬他“抵排和议,触桧尤

多。”而不肯“畏祸苟同。”这是表彰韩世忠不顾惜家庭私人的小利。

⑩横飞直上:鸟飞冲天。指韩世忠的赫赫武功,被称为“中兴第一”。戢(jī吉):停止飞翔。指韩反对和议,退隐家居。

存饱暖:关心自身温饱。这句是反语。感叹不能发挥自己才能。

阶级:等级官位。这句是说感念你并不介意官位等级的尊卑高低。

百尺旧家楼:见张元干《水调歌头》注⑧。帙(zhì至):书套,用布帛做成。这两句是说休要再上百尺高楼,那上面已经久无人住,书套上也已盖满了灰尘。言外之意是说自己曾经豪气满怀,博览群书,有经略四方的爱国壮志。不料却因此而备受挫折中伤,所以才愤极而出此反语。

【简说】

韩彦古,字子师,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儿子,官至户部尚书。本词颂扬了韩世忠的北伐“雄图”,也慨叹他因力排和议而遭到压抑。上片主要写韩世忠,韩曾建议乘金人废傀儡刘豫这个机会,出师北伐,恢复中原。因秦桧主和议而未能付诸实现。他也曾在黄荡之战中以少敌多。并曾使金军受困几十日,后以侥幸脱逃。词中的“幽愤”、“遗恨”,就是指上列二事而言,这样,韩世忠的“忠勇”也就可以想见了。下片不仅寄厚望于韩子师,并对自己报国无路、失意沦落的处境表示悲愤难平。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危楼还望②,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③。鬼设神施④,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⑤。一水⑥横陈,连岗三面⑦,做出争雄势⑧。六朝⑨何事,只成门户私计⑩。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对。

【注释】

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内。

②危楼:高楼。还:通“环”。这句是说在高楼上四面远望。

③此意:指自己登楼远望的用意(即凭借长江形势进取中原)。今古,古往今来。这句是说自己登楼的用意很少有人能够领会。

④鬼设神施:指形势险要不是人工所能办到。

⑤浑:全都。这句是说很多人都认为长江是天设的界限,用来划分南北的疆界。

⑥一水:指长江。

⑦连岗三面:镇江北临长江,东、南、西三面有山岗环绕。

⑧做出争雄势:指这一带临江环山,进可以北上争雄于中原。

⑨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建都于南京。

⑩门户私计:指六朝偏安,统治者为贪图私利而不思进取。这里间接批评了南宋统治者。

王谢:指东晋时以王、谢两姓为主要人物的士大夫们。这三句对东晋士大夫偏安江左后在南京新亭据高望远时只知悲泣表示不屑。

凭却:依靠。河洛:黄河、洛水、泛指中原。腥膻:牛羊的腥臊气。这两句是指依凭长江天险,面不想收复被敌人占领的中原广阔地区(按南宋与金是以淮水为界)。

中流誓:指东晋祖逖于317年统兵北伐,渡江时击楫发誓,表示决心收复中原。见《晋书·祖逖传》。

小儿破贼:指淝水之战时,谢玄等军队击败苻坚,“有驿书至,(谢)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见《晋书·谢安传》。

⑩势成:大势已定。宁:难道。彊:通强。彊对,即对抗之强敌。这句是指南宋一定能收复中原,难道还怕强敌么?

【简说】

本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由于上一年十月高宗去世,反对抗战的阻力有所减退,因此陈亮就抓紧时机,在这年春天来到建康和镇江观察形势,为

向朝廷上书寻找具体依据。词中表达了作者坚决主张北伐、反对苟安江左的明确立场,还直接指斥以长江为南北天然分界的谬论。后此一年,诗人杨万里曾以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的身份来到镇江,因为感叹朝廷依赖天险,不自奋发图强,而有“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之句,可说是微婉多讽,慨恨良深。二人所用的手法有所不同,若论针对时势、陈述政见,可说是所见略同。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老去凭谁说①。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②。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③。犹未燥、当时生发④。二十五弦多少恨⑤,算世间、那有平分月⑥。胡妇弄,汉宫瑟⑦。树犹如此堪重别⑧。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⑨。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⑩。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注释】

①凭谁说:向哪个诉说?

②几番:几次三番。神奇臭腐:指巨大而频繁的变故。见《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夏裘冬葛:是说夏天穿皮衣、冬天穿葛衣(夏衣多用葛布制成)。形容事情的颠倒离奇。两句是说作者看够了世事的变化反复、颠倒离奇。

③父老:老一辈人。长安:借指汴京及北方广大陷区。这两句说在沦陷区中饱经沧桑的老人还余下几个?年青的一辈则因未经亡国之初的深重灾难,对誓雪国耻的观念已逐渐淡薄,甚至感到无仇可报。

④生发: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派人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索回失地。拓跋焘大怒说:“我从生发未燥(胎发没干)的时候起,就知道河南是我国土地,难道能让你们随便拿去吗?”见《资治通鉴·宋纪三》。这句是说金统治者更以为中原一带长期以来即是他们的领土。

⑤二十五弦:指瑟,通常有二十五弦。

⑥平分月:把月亮对半分开。指南北分裂。

⑦胡妇:指金国女子。汉宫:指北宋故宫。这两句是说中原旧物被敌人所占用。

⑧树犹如此:东晋桓温北伐时感慨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见庾信《枯树赋》。重别:陈亮与辛弃疾先曾在临安相会过,所以说是又一次分別。这句是慨叹岁月催人老,哪里受得了再经一次分离之苦。

⑨使君,对州郡长宫的尊称。这里指辛弃疾。话头:本为禅宗用语。这里指两人有关**的议论。

⑩妍皮痴骨:古代谚语说:“妍皮不裹痴骨。”妍是美好,痴是傻。陈亮因奔走呼吁抗战事业而被人目为“狂怪”。这里是说改不了被人视为狂怪的傻劲。

伯牙:春秋时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能听出琴中寓意。钟死后,伯牙劈琴绝弦,永不再弹。见《列子·汤问》。这句是希望两人友谊不断绝。

九转丹砂:指多次炼制的灵丹。管;即使。这句说精金也是平常铁所炼成,还要像灵丹那样经得起多次炼制。

龙共虎:指龙虎仙丹。这两句是指只要火候一到,丹炉中裂响,龙虎丹就制成了。这是比喻意志如精金,必须经受锻炼。

【简说】

陈亮在淳熙十五年冬,曾至上饶与辛弃疾相叙十日。别后辛弃疾很为怀念,写了《贺新郎》一词,陈亮去信索得此词后,依原韵奉和,所以称为“和见怀韵”。两人又以此调相和了几首,计辛弃疾两首,陈亮三首。

本词从辛词中的慨叹生发,先是对世事的愤慨心情,再抒两人的友谊。

上片一开始所谓神奇腐朽,夏裘冬葛,与屈原的“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兮,鸡鹜翔舞”(《九章·怀沙》)是一个意思。作者以满腔愤怒控诉了南宋小朝廷的是非不分,贤愚倒置,并不胜感慨地指出,如今北方沦陷区中经历过靖康年间亡国之痛的老年人已所余无几。年纪较轻的对敌人的仇恨不及前辈那末深。而敌人倒自以为统治北方是理所当然。接着更痛斥了那种“南北分治”的谬论,指出“世间那有平分月”,决不容许敌人长期盘踞北方。

下片笔锋一转,回忆起前些时候两人别情依依,其原因只是由于两人“话头多合”。由于彼此的友谊建筑在对**的共同见解上,因此只要不改初衷,即使各处一方也无须牵念。最后更以“九转丹砂”互相勉励,希望能经得起锻炼,使“寻常铁”炼成龙虎般的“精金”,干出一番事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