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郑筠?
郑筠不是死了吗?他不是和她一样,已经死了三十年了吗?
李楹瞪大眼睛,她惊恐地看着那张和郑筠没有一丝相像的脸,鱼扶危,怎么会是郑筠?
仿佛看出她心中所想,鱼扶危手指逐渐收紧:“鱼扶危,就是郑筠的转世!”
郑筠的转世?鱼扶危是郑筠的转世?
转世的魂魄,喝过孟婆汤后,前尘之事尽忘。
若非掉入血池地狱,被血池池水浸没,鱼扶危也不会想起前世。
既想起了前世,就会想起满门被杀的往事。
刻骨的恨意涌上心头,鱼扶危掐住李楹脖颈的手指越收越紧,李楹被掐到呼吸困难,她挣扎着抬起手,拼命拍打着鱼扶危的胳膊,想让他松手,但是她本来就身体无力,这点力量根本无法撼动鱼扶危,鱼扶危是真的恨她,真的想将她掐死,他面容扭曲着说道:“你害了我郑家满门!你配叫什么良善之人?”
鱼扶危的眼神,满是痛苦和愤怒:“你该死!你真的该死!”
李楹被掐得呼吸愈发急促,脸颊也憋得通红,眼中开始泛起泪光,一滴泪从她的眼角滑落,看到那滴眼泪,鱼扶危忽颤抖了下,整个人都怔住了。
他心中似乎在天人交战,他不断地告诉自己,他是郑筠,郑筠就应该杀了李楹,撕碎她的魂魄,为郑家满门报仇,可是,他除了是郑筠,他还是鱼扶危,鱼扶危,是不会杀李楹的。
往事历历在目,有郑筠的往事,但更多的是鱼扶危的往事,他想起他和李楹相处的一幕幕,想起她丝毫不嫌弃他是一个商贾,反而对他以礼相待,让他开始对她情根深种,鱼扶危是这般倾慕李楹,他怎么可以伤害李楹呢?
鱼扶危心中挣扎万分,他的手终于不由自主地慢慢松开。
空气顿时涌入李楹的口鼻,李楹死里逃生,剧烈咳嗽着,鱼扶危站了起来,他看着自己双手喃喃道:“我杀不了你……我杀不了你……”
他脸上神情依旧十分痛苦:“但你害了我,害了我父母,害了我满门,我必须要杀你……”
他俯身捡起掉落在地上的佛顶舍利,然后手指攥紧舍利,咬了咬牙,头也不回地往曼珠沙华丛中大步走去。
他就这样,狠心将李楹扔在了生死道。
没有佛顶舍利,李楹只能陷在生死道,出不去,又回不去,她会永远留在虚无黑暗之中,再也无法见到天日。
鱼扶危拿着佛顶舍利,踉踉跄跄,走出生死道,离开了地府。
他从嶓冢山,回了长安。
鱼府的大宅中,开始奏起了笙箫。
鱼扶危喝得酩酊大醉,他一边击打着羯鼓,一边看着腰肢纤细的胡姬穿着石榴红镂花纱裙,垂落的发辫缀着金色细小铃铛,伴随着鼓点,脚尖轻点,在联珠纹椭圆花毯上快速旋转着,胡姬旋转的时候,铃铛声清脆悦耳,红色纱裙就如盛开的牡丹一般绚烂,一曲作罢,牡丹花裙徐徐收拢,鱼扶危敲击着羯鼓醉道:“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好!好!”
胡姬最后一个旋转,坐到了鱼扶危的怀中,她搂着鱼扶危的脖颈,娇笑道:“郎主自从要考进士科,就总在奴面前念些奴听不懂的酸诗。”
其余伴奏的胡姬收起胡琴和琵琶等乐器,也娇嗔道:“郎主一直闭门温书,好久没与奴等行乐了。”
进士科?温书?
听到这两句话,鱼扶危忽大笑了起来,笑到最后,甚至笑出了眼泪。
上一世,他是郑筠的时候,身为荥阳郑氏,世家大族,尊贵显赫,他想做官就做官,何必要像这一世一样拼了命的温书,考进士科?
前世今生,命运颠倒,何其讽刺。
这,便是十殿阎王的安排么?
郑筠出身五姓七望的顶级世家,不屑商人,他的父母更是连已是皇帝妃嫔的姜贵妃都看不上,连带着还看不起姜贵妃的女儿,大周公主李楹,十殿阎王偏偏就让他这一世投身成了商贾,衣服只能穿皂袍,出行只能坐牛车,不能科举,不能入仕,处处被人歧视,被人看轻,体会了一把他上一世最不屑的商贾感受。
这个安排,到底是苦心,还是残忍?
鱼扶危笑出了眼泪,他怀中胡姬怯怯道:“郎主,怎么了?”
鱼扶危定定看着她人比花娇的容颜,笑道:“无事。”
他将那胡姬从他身上轻推下:“继续跳舞。”
胡琴声响起,貌美胡姬又笑吟吟地跳起了胡旋舞。
鱼扶危在大宅里呆了七天,也醉了七天。
期间他与府中胡姬夜夜笙歌,郑筠是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人,性情谨慎持礼到连个侍妾都没有,更别提亲近风尘女子了,但是鱼扶危却不同,他和君子两个字没有半点关系,他狂放不羁,离经叛道,从来不屑什么男女大防,他可怜那些无家可归的胡姬,就会不顾流言,将她们养在府中,给她们一个容身之所,他也没有主仆观念,从不避讳和这些胡姬喝酒行乐,经常为她们敲鼓伴奏,他对她们不像郎主,倒像朋友。
而郑筠,是绝对不可能和这些低贱胡姬成为朋友的。
所以,他真的是郑筠吗?
后面三日,鱼扶危没有再和胡姬行乐了,而是将自己关在房中,借酒浇愁。
那颗世间至宝的佛顶舍利,就随手被他扔到一旁,他掌心,则紧紧握着一颗碧色夜明珠。
这是李楹给他的夜明珠,他从未离过身。
他端详着那颗夜明珠,有时候笑,有时候哭,他会哭到一把鼻涕一把泪,然后喃喃问着自己:“你是谁?你到底是谁?”
到底是郑筠,还是鱼扶危?
他就一个人关在房中,酩酊大醉,苦苦思考着这个问题。
他没有去问知识渊博的大儒,没有去问三教九流的胡姬,而是自己一个人,想着这个问题。
自父亲去世以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撑起偌大家业,在人鬼两界周旋,成为富可敌国的鬼商。
他不需要靠其他人。
不像郑筠,性情怯懦到被王燃犀胁迫着去杀害李楹,犯下灭族之罪,将把柄自动送到太昌帝手中。
所以,他真的是郑筠么?
一个世家,一个商贾,一个高贵,一个低贱,一个温润,一个不羁,一个果决,一个怯懦,投胎转世,他成了截然不同的人。
这可能,就是地府故意为之吧。
究竟要做谁,地府让他自己选。
大醉七天七夜后,鱼扶危握紧手中的碧色明珠,跌跌撞撞爬起来,捡起了扔到一旁的佛顶舍利。
他终于做出了选择。
鱼扶危重新去了地府。
去地府之前,他见了一直要求见他的何十三,何十三先问他去哪,他说,我要带一个人,回长安。
何十三又问,那人是谁?鱼扶危没有回答了,反而问他:“你要见我,所为何事?”
何十三低下头,他咬了咬牙,说道:“鱼阿兄,有件事,我想问你。”
何十三说的事情,是有关崔珣的事。
当日丁靖在朝堂上说出崔珣没有投降突厥,并且照顾五万天威军家眷的事,他希望群臣能一字不漏地将他的澄清说给百姓听,隆兴帝自然是严令不许外传,违者严惩不贷,但他却不知道,总有一些人,心中除了忠君之外,还存在着良知这个东西。
丁靖为崔珣澄清的话,到底是传遍了整个长安,何十三也知道了,他愕然之下,去问阿蛮,阿蛮眼睛红肿,显然是哭过一场,或许,她是想到了她对崔珣的冷言冷语,又或许,她是想到了她在阿兄坟前,扔在崔珣面前的那匣铜钱。
她对何十三道:“望舒阿兄的事,我并没有比你多知晓很多,但是,十三,我可以告诉你,他散尽家资,照顾我们,是真的。”
何十三呆住了。
这些年,一直有个阿兄的朋友,托人送给他们银钱,照顾他们生活,他从来没有见过那位恩人,也想去向那位恩人亲自致谢,但恩人却从不现身,让他想谢都没办法谢。
却原来,那位恩人,是他最痛恨的卖国贼,崔珣。
他面有惭色,鱼扶危道:“我知道你想问什么,当日你闯入崔珣府邸,用石子将他砸伤,结果被大理寺责打了二十大板,卧床不起,我买药送给你,其实那药,不是我买的,是崔珣买的。”
何十三彻底呆住,鱼扶危叹了声:“当日我说,你欠赠药之人,一个人情。”
他道:“十三,你是欠崔珣一个人情,更欠他,一句道歉。”
话音未落,何十三已瞠目结舌,失魂落魄。
他想起了他砸在崔珣额头的那块鹅卵石,想起了从崔珣额角缓缓滑落的血色玉珠,少年的悔恨之泪,顿时滚滚而下。
生死道,一望无际的曼珠沙华丛中,李楹气若游丝地往前爬着,虽然她知道,她怎么都爬不出这片虚无,但是,她还在往前爬着。
只要她还没有魂飞魄散,她就不会放弃。
她的手肘已经磨破,衣裙更是脏污到看不出以前颜色,四周的红色曼珠沙华枝叶左右摇曳着,似乎在嘲笑她的白费力气,她昏一阵,醒一阵,醒的时候,她就在竭尽全力,要爬出这片虚无。
再一次陷入昏沉时,她感觉到有人一声不响的,将她从地上抱起。
她费力睁开眼:“鱼……扶危?”
她顿了顿,又道:“郑……筠?”
接下来,她便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郑筠想杀了她,即使没有成功,但筹谋杀害公主,也视同谋逆大罪,当诛九族,可她无法理直气壮的对鱼扶危说出这段话,在她眼中,那不是郑筠,那是鱼扶危,是屡次舍弃性命,救了她的鱼扶危啊。
况且,按照当时世家大族的势力来看,如果她没有死的话,也许只会郑筠一人伏诛,而不会牵涉他的父母和满门。
李楹抿了抿唇,愧疚地喃喃道:“鱼扶危,对不住……”
鱼扶危的脸上,却没了之前的愤怒与痛苦,反而十分平静,他说:“种因得果,倘若没有郑筠的害人之心,也不会有先帝利用他铲除世家的果,起一恶念,即堕诸恶道,十殿阎王让郑筠脱诸恶道,转世为人,已是存了度他的心思,可若己不度,纵十殿阎王,也不能度。”
所以郑筠成了和他家世、性格都截然相反的鱼扶危,鱼扶危又遇到了李楹,如同郑筠一样爱慕上了她,到最后,又面临和郑筠一样的选择。
是杀她,还是救她?
郑筠犹豫不决,他不想让李楹死,又割舍不下和王燃犀的多年感情,恶念持续到最后,想停止的时
候,已经太迟了。
而鱼扶危,七天七夜的大醉后,他终于想明白了他是谁。
鱼扶危道:“郑筠已经死了,他死在了三十年前,而我,是鱼扶危。”
他抱起李楹,手中是带她走出生死道的佛顶舍利:“走吧,我带你去救崔珣。”
第152章
回长安的路上,两人皆都沉默。
最后李楹问鱼扶危,为何之前要将她送到枉死城,如今,又愿意将她送回长安,鱼扶危没有回答,只是道:“郑筠死后,堕诸恶道,囚于枉死城。”
李楹微怔,鱼扶危继续道:“他面对那些因他而死的人,心中愧疚无以复加,日积月累,怨气愈来愈重,十殿阎王为了度他,让他转世成了截然相反的鱼扶危。”
前世的郑筠,无尺寸之功,只因出身,便可食厚禄,居高位,这恰恰是今生的鱼扶危最痛恨的人,十殿阎王就是要让他离开世家贵胄的身份,成为这个国家的最底层,被如他前世那般的人不断鄙视、凌辱,让他理想难圆,报国无门,让前世的白,变成今生的黑,前世的黑,变成今生的白。
鱼扶危喃喃道:“大梦一场,方知对非对,错非错,既无法争执出对错,倒不如以昨日死,换今日生。”
他道:“我之前,因为爱慕公主,忧心公主的安危,所以想将公主送到枉死城,阻止公主与崔珣共死,但如今,我想明白了,人之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个人的情爱、性命、仇怨,与重于泰山之物相比,轻于鸿毛。”
他凝视着李楹,眼神夹杂着几分苦涩,几分真心,还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崔珣值得公主去救他,而公主,也值得崔珣的深爱,崔珣是大周的儿郎,公主更是大周的公主。”
车辕声声中,李楹咬唇,眼中盈满泪水,她都不敢问,但还是问了:“崔珣……他怎么样了?”
鱼扶危低头,叹了声:“不好,陷于牢狱,酷刑之下,十指尽断,而当今世上,能救他的,唯公主而已。”
大理寺内,三司日夜会审,已成人间炼狱,但大理寺外,还在努力的,不止李楹一个人。
何十三和诸少年站在玄武门外,看着一人高的登闻鼓,一个少年咽了下口水,胆怯问何十三:“我们真的要这么做吗?”
何十三面无表情:“你想想你阿娘的诊病钱是如何来的?你想想你阿耶死的时候是谁买的棺材?”
那少年眼睛一热,低下头去。
何十三道:“我不管他当察事厅少卿的时候做过什么,横竖是些争权夺利的脏事,反正我也不懂,我只知道,没他,这几年,我们活不下去,更不可能有如今的好日子,他娘的畜生都知道知恩图报,人不知道吗?”
众少年心潮都澎湃起来:“好,我们干!”
何十三首先大步迈向登闻鼓,拿起鼓槌,砰砰敲了起来:“冤枉!冤枉!”
看守登闻鼓的金吾卫对视一眼,赶紧去汇报监门卫,直到玄武门外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左监门卫才闻讯赶来,他斥道:“做什么?”
何十三大声道:“冤枉!我要申冤!”
“告过县、州、大理寺了吗,没告的话算越级上诉!念尔无知小儿,快回去!”
“什么越级上诉?除了敲登闻鼓,哪个县州敢接我的诉状?”
“你到底要告什么?”
“告你们,冤我阿兄!”
“你阿兄是谁?”
何十三抬头挺胸,喊出他以前最鄙夷的名字:“是崔珣!你们冤他!”
左监门卫愣住,何十三大声说道:“他敲登闻鼓,你们凭什么查都不查就给他关到大理寺?名为三司会审,实际就是酷刑逼供!如果圣人没有勾结突厥,如果太后没有包庇亲子,那怎么会怕查?你们凭什么不查被告,反而去拷打原告?”
左监门卫吓得哆嗦,他指着何十三道:“反了!反了!”
金吾卫一拥而上,用刀鞘去抽打何十三,何十三被踢倒在地,仍然对围观的百姓嚷道:“登闻鼓不是申冤用的吗?难道涉及太后和圣人,就不能敲了吗?还是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就是骗我们的!”
百姓目瞪口呆,其余天威军少年也涌了上来,口中纷纷喊着冤枉,手中拿起鼓槌敲了起来,一个人被打倒在地,另一个人继续拿起鼓槌敲,登闻鼓前,洒满一地热血,少年人不顾生死,前赴后继,犹如他们的兄长六年前在落雁岭,明知必死无疑,却一个个,举起刀剑,纵马向突厥人的铁蹄发起冲锋。
蓬莱殿里,太后端坐在珠帘后,一言不发听着此起彼伏的鼓点声,左监门卫战战兢兢地和她汇报着:“都是些十二三岁的顽童,打不跑,吓不跑,臣已经将他们全部关押起来了,但还是有闻讯而来的顽童赶来敲响登闻鼓,臣以为,他们妄议君上,不如杀一批,以儆效尤。”
太后神情冷淡:“你是说,杀十二三岁的孩子?”
“但他们犯上作乱,大逆不道……”
“先关着吧。”太后疲惫道:“来一个关一个,总有来完的那天。”
左监门卫答了声“诺”,然后又道:“这些顽童擅敲登闻鼓,败坏太后与圣人名声,臣以为,应先派金吾卫守卫登闻鼓,不许百姓再敲,等此事告一段落,再做处置。”
太后不置可否,左监门卫领命下去,途中遇到了侯在殿外,身穿绯红官服的卢淮,等到太后宣召,卢淮跪下叩首行礼,然后起身,讽刺地说了句:“从古至今,还未有不许敲登闻鼓的王朝,大周,倒是开了个先例。”
太后抬眼望他,卢淮消瘦不少,他去长春观外的荒林挖出了王暄尸首,王暄尸首已经开始腐烂,但还是能看出这个文弱书生死前受的何等折磨,卢淮颤抖着手去抚摸着他的挚友,然后在王暄尸首前,哭到几度晕厥。
待将王暄尸首送回王家,王暄的妻子和一双儿女也哭到肝肠寸断,卢淮不断允诺会照顾他们今后生活,却还是抵不住他们的丧夫之痛和丧父之痛,倒是王暄的老母神色平静,她对卢淮道:“我儿因义而死,流芳百世,快哉平生,何故悲伤?”
卢淮神色震撼,他斟酌了下言辞,问王暄的母亲,这个出身琅玡王氏的婢女:“义与忠,何择之?”
王暄母亲说:“义是大义,忠是愚忠。”
何择之,不言而喻。
太后这段时日,好像失去了所有心气,本乌发如瀑的鬓边也添了几丝白发,眼眸中更少了昔日的锐利神采,连对卢淮的讽刺之语她也只是沉默以对,她道:“卢卿,之前让你回府待罪,三司会审,也不许你参加,是有些冷待了你,但你私纵崔珣,吾总要给圣人,给群臣一个交代,待此事之后,你再回大理寺吧。”
卢淮摇头:“臣不回大理寺了。”
太后有些愕然,卢淮道:“臣的叔父,是臣亲手抓的,他在府中服毒自尽,自尽前,他要臣答应他,要忠君,事主,不能让小人害了圣人。”
卢淮缓缓道:“忠君事主这四个字,一直是叔父的为官准则,也是臣的为官准则,但是这段时日,臣一直在想,为人臣者,是应该忠君,是应该事主,可若君是错的呢?主是错的呢?那是否还应该忠君、事主?臣虽是大周的臣子,但也是一个人,那身为一个人,到底是应该忠于君,还是忠于理?”
他眼神坚定,想必已经有了答案了,珠帘后的太后只是沉默,卢淮侧耳听着殿外又响起的登闻鼓声,说道:“叔父抚养臣长大,他的话,臣曾言听计从,但这次,臣恐要忤逆了,臣作为一个人,要去追寻自己的理,或许这个过程,会让臣失去性命,但臣,在所不惜。”
他的话,让太后脸上划过一丝茫然,忠臣、百姓,她在为了她的爱子之心,与这些人为敌,她可还记得,曾几何时,当她连一双鞋都没得穿的时候,当她仰头望着巍峨庄严的大明宫的时候,她心中,曾闪现的那个大胆念头:
我的梦想,真的只是做全天下最有权势之人的妾室吗?
我不能,让大周的百姓,都有鞋穿吗?
就算我是一个女人,难道就不能有这个想法吗?
男人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
太后神情恍惚,卢淮又道:“臣不会为官,也不会再回大理寺,大理寺的刑具,不应该用来拷打一个赤子之心的人。”
他目光,透过摇曳的珠帘,希望太后的口中,为狱中
十指尽断之人,争得一句宽慈,但他等了很久,却什么话都没等到,他心中终于彻底失望,于是跪下,重重叩了一首,然后从袖中拿出一个破损的牡丹五色锦荷囊:“臣要走了,前路漫漫,臣面前的,是一条必死之路,但临死之前,想将此物呈给太后。”
内侍将荷囊递给太后,太后甫一接过,忽然手指剧烈颤抖起来,她甚至不顾仪态,站起掀开珠帘,快步走到卢淮面前:“这荷囊,你哪里来的?”
卢淮回道:“这是崔珣的贴身之物,他入狱时到了臣的手上,因为破损,臣本想拿去修补,但寻遍长安,都无人能补,最后在一个白头宫女那里,识得这乃是三十年前,永安公主的荷囊。”
荷囊破损处,还露出两束被红绳系着的结发。
卢淮静静道:“至于崔珣为何会有永安公主的荷囊,这臣不得而知,或许,太后可以去问崔珣,只是,若再由三司拷打下去,只怕崔珣,开不得口了。”
太后愣住,她定定看着荷囊中的结发,几乎是语无伦次的,厉声吩咐内侍道:“传令!让三司停了刑罚!去问他!问他为何有这荷囊!”
只是太后派去的内侍,却从崔珣口中问不出半句。
就连太后亲自来,他也一言不发。
太后此生来过两次大理寺,上一次,与这一次。上一次,是三年前亲下大理寺狱,顶着所有人的压力,将崔珣从狱中救出,这一次,她又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亲自来到肮脏血腥的大理寺狱,攥紧手中荷囊,问囚室里的崔珣:“这荷囊,到底是哪来的?”
上一次,崔珣的求生欲望极其强烈,他知道太后是唯一能救他的人,所以他撑着伤痕累累的身子,爬到太后脚下,拽着她的裙摆,承诺愿意做她手中的刀,哀求她将他救出大理寺狱,但这一次,他几乎没有什么求生欲望,反而闭着眼睛,对太后的问话置若惘闻。
他是彻底对她失望了。
太后又问了遍:“崔珣,这荷囊,是哪来的?这里面的青丝,是谁的?”
崔珣只是闭着眼,一言不发,太后语气开始着急起来:“崔珣,吾在问你话!”
崔珣终于缓缓睁开眼,本就苍白的脸色因为连番受刑愈发惨白,他咳了两声,带动身上伤口剧痛连连,他轻笑了声:“臣不想说。”
太后瞠目结舌:“你……”
“太后大可用刑。”崔珣自嘲,他的十指血肉模糊,根本看不出原来修长干净的模样:“用女人的刑具,就像圣人吩咐的那样。”
太后紧抿着唇,她定定看着崔珣的手指,士可杀不可辱,她愈发悲哀的感觉到,她竭力保护的儿子,确实不是个东西。
她咬了咬牙,扭头出了狱房,临走前,她握紧手中的荷囊,再次严令,即使是圣人前来,都不许再对崔珣动刑。
太后走后,崔珣再也支撑不住,他昏昏沉沉地躺在冰凉地上,遍体鳞伤,身上无处不痛,一阵又一阵的疼痛中,他神智逐渐陷入昏迷。
只是昏昏沉沉时,脑海中那皎若明月的身影,却愈发清晰。
她应该,在枉死城了吧。
挺好。
等害她的人一死,她就可以转世投胎去了。
不用在这里,陪他看尽污浊人世,弄脏她琉璃般纯澈的魂魄。
他半昏半醒,也没有发现,不知何时,狱卒进进出出,将大理寺狱所有辟邪之物,以及驱鬼的明黄符咒,全部撤了去。
一只柔荑,轻轻抚上他鲜血淋漓的手指。
不知道谁在哭,而且还哭得十分伤心,一滴眼泪,簌簌落到他的手指上面。
眼泪咸涩,落到伤口上,疼得他一激灵,他缓缓睁开眼,目光却忽然凝滞住了:“明月……珠?”
第153章
李楹与鱼扶危加快赶路回到长安后,李楹忧心如焚,一心想去大理寺狱见崔珣,奈何大理寺狱因为死者众多,遍布驱邪之物,李楹如今魂魄虚弱至极,根本进不去,她对鱼扶危道:“或许,有一个人,可以帮忙。”
那便是胸怀坦荡、刚直不阿的大理寺少卿卢淮。
卢淮已经待罪在家,鱼扶危寻到了他,卢淮问他是谁,鱼扶危想了下,说:“某是,崔珣的朋友。”
他曾经无比鄙夷崔珣的为人,更数次劝过李楹远离崔珣,但如今,他主动带李楹回长安救崔珣,更自认,是崔珣的朋友。
他道:“崔珣身陷金祢案的时候,曾经拜托某去飞云驿破除裴观岳的阴谋,也曾托某照顾何十三等天威军家眷,而某,有幸见过他在天威军昭雪的路上,是如何不顾性命,踽踽独行,崔珣这个人,看似奸佞,实际性情高傲的很,他或许不会认为某是他的朋友,但某,却认为,他是某的朋友。”
卢淮点点头:“要我做什么?”
“如若少卿方便,能否将大理寺的驱邪之物撤去?”
卢淮问都没问,就很爽快地答应了,鱼扶危都有些怔住:“卢少卿不问问原因吗?”
他本来还犹豫卢淮问原因的话,他该如何回答?如果说是有一个鬼魂想去见崔珣,卢淮会不会觉得他是得了疯病,给他赶出去?
但卢淮根本没问,卢淮只是道:“何必问原因?你是崔珣的朋友,这个原因,就足够了。”
卢淮大概又想起了以前对崔珣的数次羞辱,他面上微微露出惭色:“你自认是崔珣的朋友,但我,却不敢自认是他的朋友,我向来瞧不上他,可如今才知晓,我不如他。”
他话音落下,渐渐的,面上惭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某种视死如归的决心:“不过,我虽不如他,但也不会因为不如他懊恼,天底下如他这般心性坚韧之人,极少,他做的事情,我做不到,可总有些事情,我能做到。我卢淮,虽做不了崔珣的朋友,但做的了大周的臣子。”
卢淮虽待罪在家,可任大理寺少卿以来,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比前任大理寺少卿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因此大理寺众官吏都对他心悦诚服,他让众人撤去大理寺狱的驱邪之物,众人也都默契地一句不问,将符咒和桃木等物全部撤掉。
李楹便这般顺利地进了大理寺狱,她匆匆步在燃着火盆的走廊,待走到崔珣狱房前,她脚步却莫名慢了下来。
她在害怕。
鱼扶危跟她说,崔珣十指尽断,她听到的一瞬间,心如刀割,她知晓,那是和她血脉至亲的阿弟所为。
她曾经十分感激阿弟,因为他的到来,让阿娘缓解了丧女之痛,她也曾无数次想象过阿弟的模样,他应该像阿娘多一些吧,毕竟百姓都说他清雅如玉,和神仙一样,而阿耶长相偏英武,所以他应该像阿娘多一些,或者,他会不会有些像自己?
李楹就这般,对从未谋面的阿弟,生出了姐弟之情,在这世上,阿弟和阿娘一样,都是她的血脉至亲,是她最亲近的人,所以在崔珣怀疑阿弟的时候,她还为阿弟辩解,她说阿弟不会出卖国家,可谁能想到,她那么信任的阿弟,真能做出这种禽兽不如的事情呢?
他还故意指使三司,用女人刑具羞辱崔珣,他是皇帝啊,他可以杀了崔珣,但他不能这样羞辱他,他这样,配做皇帝吗?他连个人都不配做了!
李楹咬着唇,心中又是悲愤,又是失望,她脚步越来越慢,她都不敢去见崔珣,一方面,是怕看到他的伤势,一方面,是羞愧于她一母同胞的弟弟禽兽所为。
她步履放缓,但当走到崔珣囚室外时,她又不自觉加快脚步,飞奔过去,身躯穿过铁链锁住的牢门,来到囚室之内。
刚一踏进囚室,里面的情景就让她眼前一黑,只见崔珣昏迷着蜷在冰冷的地上,囚衣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上面布满斑斑血迹,十根手指更是皮肉脱落,隐约能看到断裂的白骨,李楹只觉心如刀绞,她强撑着身子,挪到崔珣面前,然后就再也支撑不住,跪倒在地。
泪水簌簌而下,她颤抖着手,去抚摸崔珣血肉模糊的手指,她曾经最喜欢躺在他腿上,拉过他的手,把玩他的手指,他还问手指有什么好玩的,她笑吟吟说:“因为你手指,长得好看”。
可是,那般好看的手指,能写得出行草,能吹得了竹笛,能折得了草蚂蚱的手指,却全毁了,被她的阿弟毁了。
她心中痛不可言,喉咙哽咽出声,泪珠更是像断了线的珍珠一般不断落下,一滴眼泪不小心砸到他的伤口上,生生将他痛醒。
崔珣昏昏沉沉,他费力睁开眼睛:“明月……珠?”
李楹哭得更厉害了:“是我……是我……”
见她哭成这样,他下意识的,就想抬起手,去抚去她的泪水,但刚一抬手,就是剧痛袭来,任凭他如何咬牙忍痛,可额上的涔涔汗珠,还是泄露了他的疼痛。
李楹哭着说:“你不要动……”
崔珣盯着她,忽长长叹了口气,他声音嘶哑道:“明月珠,你为什么……要回来呢?”
李楹抽泣着:“我为什么不能回来?我还要问你,为什么要送我去枉死城?”
为什么要送她去枉死城?
因为不想出现今日的局面。
他根本舍不得看到她的眼泪。
他没有回答她的话,而是强行撑着身子,想爬起来,但刚一动,就牵动伤口,他疼到皱起眉头,李楹见状,忙帮忙扶起他,靠在墙上,崔珣微微喘息着,他闭目道:“明月珠,你走吧,不管去哪里都好,只要不在这里……”
李楹咬唇,声音带着哭腔:“崔珣,你怎么到现在,还要赶我走?”
他身上伤口太多,她想去抱他,可根本不敢抱,她心中又是心疼,又是委屈,抽抽噎噎说着:“我不走,你怎么赶我,我都不走。”
许是她哭得太过伤心,崔珣眼眶也渐渐湿润,他喃喃道:“明月珠,你怎么就这般傻呢?我击登闻鼓,告了圣人和太后,是注定活不成了,你何必要陪一个必死之人呢?”
李楹只是摇头,她含泪道:“谁说你必死了?我回来了,我就不会让你死。”
崔珣苦笑,他没什么力气,所以声音很轻:“明月珠,没有哪个皇帝,能容忍一个要揭发他罪行的臣子,也没有哪个母亲,能容忍一个要杀她儿子的外人,我是臣子,也是外人,我必死无疑……你不要白费功夫了,你走吧,去枉死城,然后投胎转世,不要再记得我了……”
李楹咬着唇,拼命摇头:“我不要忘记你……”
她噙着泪:“既然你知道自己是臣子,是外人,你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为何还要去敲登闻鼓?为何要去告阿娘和阿弟?”
崔珣眼神之中,有些恍惚:“有些事,总要有人做的。”
不能因为必死,就不做。
李楹望着他消瘦苍白的面容,昔日美如莲花的脸上也多了不少细微伤痕,从王暄在他手心写下“帝杀六州”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下场了,大周以孝治国,他此次要对抗的,不是如卢裕民裴观岳这种臣子,而是大周的君父。
臣告君,子告父,他得不到文官的支持,也得不到百姓的支持,等君父在他身上发泄完妒意和怒气后,他就会被口塞麻核,绑缚刑场,凌迟处死,如同金祢一样,被百姓分食血肉,尸骨无存。
但他就算知道自己的下场,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做这件事。
李楹扯了扯嘴角,苦涩笑了笑,她伸手,去细细抚摸他的眉骨,眉骨突出,眉峰微扬,这种眉骨的人,向来都十分倔犟,李楹道:“鱼扶危说,你夺取佛顶舍利的那晚,他提议将你我送出长安,前往西域,但是你拒绝了,你说,你有事未了,所以你不能离开长安。”
她看着崔珣,说道:“而我,也有事未了,所以,我不会去枉死城。”
她说:“你的未了之事,是要一个人,去走一条必死之路,而我的未了之事,是逆天改命,让你的必死之路,变成必生之路。”
她双眸满含泪花:“你不要瞧不起我,你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状告君父,我也能违天道之常理,扭转乾坤。”
崔珣眼眶一热,他呢喃道:“又何必?”
何必为了他,拼却性命,舍弃亲情?
他何德何能,值得她这般做?
李楹眼睛红肿,她垂眸,看他骨肉脱离的手指,心中是说不出的难过,她咬唇道:“我知晓,你这次要绳之以法的,是阿弟,你知道我肯定会选择你,你不想我难过,但是,十七郎,我这次,不是因为你,才选择你,我不是在选择情爱,我是在选择理与义,阿弟他,背叛了公理,背弃了道义,他不配做我的阿弟。”
她眼前,浮现了牛家村的二百二十个亡魂,她当时跟他们说,希望他们来生,还愿意做大周的百姓,可不知道这些亡魂,来生,会不会成为仍在突厥铁蹄下的六州百姓?他们,会失望吧。
她忍着心中撕扯般的疼痛,一字一句说道:“大周不是阿弟一个人的,大周不是士族的大周,也不是寒族的大周,而是百姓的大周,一个出卖了百姓的皇帝,他不配做大周的君父。”
她最后道:“十七郎,你不要再劝我走了,我要救的,不仅仅是你,还有大周。”
崔珣再未劝她。
他劝不动大周公主。
李楹跪坐在他身边,仰着头,用帕子,轻轻去擦拭他脸上的血污,擦拭完脸上的血污后,她又去擦他脖颈处的伤口,这两处的伤口,算是身上最少的了,她眼眶发红,喃喃道:“你现在这样,我不敢抱你,等你伤好之后,我再抱你,那时候,你不许再躲了。”
崔珣摇了摇头,他定定看着李楹,轻声道:“不会再躲了。”
他说:“那日法门寺,我在佛顶舍利前,许下一个承诺。”
李楹抬头看他。
他没有说是什么承诺,但她知道。
他承诺死后不入轮回,灰飞烟灭,魂消魄散,用此,换那些与他在权力斗争中落败之人,早登极乐,往生净土。
自此业已净,罪已消,此身唯余一腔碧血,一颗丹心。
崔珣眼泪自漆黑双眸滑落,往日面对她时的自卑终于变成了释然,泪水划过苍白脸庞,如同晶莹珍珠般颗颗落到地上,他望着她,似哭,又非哭:“明月珠,我现在,是不是有资格亲你了?”
李楹咬唇,泪水簌簌如雨下,她笑中带泪,点着头:“你有,你一直都有。”
崔珣嘴角酸涩扬起,他定定看着她的皎洁面容,然后几乎是虔诚的,俯下身,低头,用布满干裂伤口的唇,吻上了她柔软的唇。
第154章
无比温柔的吻,就像对待万分珍视的宝物一般,小心翼翼的,落到了李楹的唇上,李楹没有闭眼,她含着泪,睁着眼睛,一眨不眨的,直勾勾地盯着崔珣苍白昳丽的面容,似乎想将他的眉目牢牢记入心中,丝毫都不愿忘记。
昏暗的牢狱中,大周声名狼藉的莲花郎,倚着潮湿冰冷的石壁,鲜血淋漓的指甲缝隙满是烧红钢针刺入的细小伤痕,十根手指血肉模糊,他就这样,支着病体,带着满身的刑伤,虔诚地亲吻着他心中圣洁的明月,他的亲吻,不带一丝情欲,完完全全是心结尽去后,如释重负的亲吻,他终于不再自我厌弃,可以像最普通的郎君拥抱自己的心爱女子一般,紧紧拥抱明月,而不是害怕会玷污明月。
他离了李楹的唇,幽若深潭的双眸闪烁着点点泪光:“明月珠,我应该,值得你的喜欢了。”
唇边似乎还停留着他的气息,李楹眼泪不停滑落,她抽抽噎噎说着:“你一直值得,以前值得,以后也值得,今生今世,来生来世,我都不会再遇上比你更值得的男人。”
她泪眼朦胧,主动仰起脸,去轻轻亲吻着他脸上被鞭子抽出的伤口:“十七郎,这天底下,不会再有一个男人比你好,你在我心里,就是世间最好的郎君,这天下,没有一个男人,能比得上你。”
她不敢去抱崔珣,只能用柔软的唇亲着他脸上的伤口,亲着他的鼻梁,亲着他的下巴,她想用这个方法告诉他,她是有多么喜欢他,而他,又是多么值得她喜欢。
她最后轻轻捧起他骨肉脱离的手,眼泪啪嗒落下:“疼吗?”
崔珣潋滟双眸倒映着她的身影,声音是极度虚弱的低哑,他定定看着她,微微摇头:“你来了……就不疼了。”
李楹咬唇,眼泪越落越多,她俯下身子,去亲伤口处露出的白骨,崔珣很明显地瑟缩了下,但没有像她第一次亲他时那般逃避,自卑地说他很脏,他只是看着她,雾蒙蒙的双眸中满是不舍和酸楚,李楹抬头,泪水不断在眼眶中打转,她含泪笑着说:“十七郎,我很高兴。”
她说:“我很高兴,你终于明白,你一点都不脏,你和你的天威军兄弟一样,都是大周最赤忱的儿郎。”
她最后说:“十七郎,等我。”
“等我,救你。”
所幸,这世上,想救崔珣的,不止李楹一个人。
何十三等少年被抓了,但是其余天威军家眷还在,白发苍苍的老人、守着牌位的节妇、没有车轮高的稚童,他们没有因为如今宽裕的生活而放弃营救崔珣,而是在阿蛮的带领下,前赴后继的,前往玄武门,意图敲响已经不允许他们敲的登闻鼓,因为他们还记得,是谁在他们绝望时,源源不断地送来药材、银钱,让他们于困厄中燃起一丝希望,又是谁在他们被官府和恶霸欺压时,利用自己忍屈受辱得来的权力,默默伸出援手。
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曾经在边关无数次浴血奋战,誓死不退,在落雁岭面对数倍于己的突厥骑兵时,无一人后退,他们没怕过死,作为他们的家眷,他们也不怕死。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玄武门前,不断洒落热血,阿蛮被打伤了,老人被打伤了,节妇被打伤了,一个又一个的天威军家眷被抓入狱中,连稚童也没放过,围观的百姓,也从一开始的指指点点,变成肃然动容。
郭勤威的独子郭旭也从家乡赶了过来,因为他的妻子绿梅告诉他,他被流放至磧西时,是崔珣派她远赴磧西暗中照料她,等他平反后,又是崔珣,让她不必再回察事厅,而是跟郭旭回到家乡,好好过日子。
郭旭呆住了,回过神后,他说,他要去长安,去救崔珣。
正怀着身孕的绿梅没有阻止,连郭旭的老母也没有阻止,而是与他一起,乘车来到了长安。
纵然他们知道,也许此去,连没有出生的孩子都不会有活路,但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们是郭勤威的家人,他们不会做忘恩负义之人。
当绿梅的孩子小产于乱棍之下时,鲜血自绿梅裙中蜿蜒到玄武门外,围观的百姓呆呆看着赤色鲜血,终于有人第一次吼出一声:“你们不能这样!”
“郭帅为国尽忠,连头颅都被突厥人砍下侮辱,而你们,连他没出生的血脉都不放过,你们和突厥人有什么区别!”
“大周,不应该是这样的大周!”
卢淮的府中,卢淮阖上书本,对前来的国子监学子说道:“我没什么可以和你们清议的,你们都是国子监最优秀的学生,当今太后乃是明主,你们若想报国,切勿如我叔父那般,拘泥于男尊女卑的观念,这当是我,教给你们的最后一课吧。”
几个学子面面相觑,卢淮曾任国子监司业五年,桃李遍布天下,为大周士子所敬仰,一个学子忍不住道:“司业,你真的不再回大理寺了吗?”
“不了。”卢淮道:“大理寺是掌管谳治、平反刑狱的官署,而不是用来刑求直臣的,这不是我心目中的大理寺。”
“那司业要回国子监么?”
“也不了。”
“司业要去哪里?”
“去丹凤门,静坐。”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门,几个学子悚然一惊,他们自然知道卢淮去丹凤门所为何事,如今整个长安都闹得沸沸扬扬,玄武门外的青石砖都被浸得鲜红,一个学子忍不住道:“司业,春秋时,晋献公受骊姬所惑,派兵攻打其子重耳,重耳说:‘君父之命不校,校者,吾仇也’,重耳不敢抵抗,甚至通告众人,说敢抵抗者,就是他的仇人,自此重耳开启了长达十九年的颠沛流离生涯,直到晋献公死去,流亡生涯才结束。请问司业,对重耳的这句话,如何看?”
卢淮道:“此言在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在以孝治国的大周,更是被誉为圣人之言,君父者,既是天下人的君,也是天下人的父,违背君父者,既不忠,也不孝,而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几个学子敛眸,忠孝这两个字,是他们从识字起就深刻入心的,所以纵然他们同情于登闻鼓前洒落的碧血,但有这两个字的束缚,他们还是不敢迈出半步。
卢淮却道:“然,忠孝之外,还有一个字,比忠大,比孝大。”
一个学子忍不住问:“何字?”
“正字。”卢淮一字一句道:“政者,正也,何谓正?忠、孝、仁、义,此为正,其身不正,何以正人?不能正人,何以为政?既不能为政,又何以为君,何以为父?”
他字字铿锵有力,几个学子都垂下眼眸,茫然若思,卢淮又道:“君父之命不校,但我此去丹凤门,并非不忠不孝,我忠的,是大周,孝的,是五万英烈之尊长。”
他想起死去的好友王暄,眼眶又不由湿润了:“还有在这条道上,失去性命的,所有英烈之尊长。”
卢淮说到做到,他除去官服,一袭白衣,静坐于丹凤门外,官道上来来往往的百姓不由侧目,看着这个曾经的国子监司业、大理寺少卿,抛却性命,坐于丹凤门外,为他曾经的政敌申冤。
本来他形单影只,但很快,追随他的学子,也一袭白衣,坐到了丹凤门外,渐渐学子越来越多,达到数百人,均要求重审天威军一案。
这也激起了隆兴帝的愤怒,卢淮被以犯上作乱的罪名在丹凤门外重责一顿,扔入狱中,其余学子也在丹凤门外被金吾卫当众杖打,不过文人向来迂腐耿直,加上卢淮在国子监三千两百名学子心目中地位太高,这反而让越来越多的学子前赴后继,静坐于丹凤门外,即使被痛打,他们也毫不畏惧,反而以此为荣。
一个郭旭,一个卢淮,一个让最朴素的百姓开始质疑隆兴帝,一个让最栋梁的士子开始质疑隆兴帝,只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太后,却始终沉默。
天威军家眷和士子等闹的轰轰烈烈,鱼扶危也没闲着,他除了散尽家财,买通大理寺狱卒,让他们请医师为崔珣治伤外,还不顾性命危险,买通乞丐、说书人等,在长安城传唱歌谣,李楹和他说:“若被发现,你考不了科举是小事,只怕要人头落地。”
鱼扶危根本不在意生死:“某能与忠良和士子一起参与其中,已是三生有幸,又何惧生死?”
李楹心中感动:“我替十七郎,谢谢你。”
鱼扶危摇头,他又道:“崔珣的伯父,崔相公,还有京兆尹薛万辙,近日都称病不朝了。”
薛万辙不朝,在李楹的意料之中,因为薛万辙本就是一个极具正义感的老臣,但崔颂清不
朝,李楹这倒是没想到,崔颂清是一个为了新政一切都可抛的人,他如何会在意崔珣生死?她转念一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或许,是崔珣在殿上所说的,看不起崔颂清的这种道,震撼住了崔颂清,让他开始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崔珣所说:“如果一种道,连为国家死而后已的将士冤屈都不顾,连无辜受难的百姓性命都不顾,那此道,不要也罢!”
李楹握紧手中的佛顶舍利:“但是,只要阿娘不松口,卢淮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鱼扶危默然。
是的,他们这些人,热血总有洒完的一天,如今是太后没有痛下杀手,待她真的下定决心的时候,卢淮会死,郭旭会死,他也会死,所有人都会失去性命,而在一个个被砍落的人头面前,百姓心中纵然再不满,也还是会敢怒不敢言。
等三年后,五年后,连心中的怒,都不会有多少人记得了。
这就是在绝对的权力面前,正道的悲哀。
李楹道:“让我去吧,我去见阿娘。”
“不行。”鱼扶危首先摇头:“公主自上次被佛法反噬,差点魂飞魄散后,神魂已经极度虚弱,如果再强行现出形体,就算有佛顶舍利在手,今后恐怕也只能勉强维持神魂不灭,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了。”
“但是,你已经没有更好的法子了。”
鱼扶危愣住。
是的,他没有更好的法子了。
他方才想过,是不是可以说服太后,用术法让太后看见李楹?比如说服太后饮下黑狗血?但他很快又否定了这种想法,活人饮下黑狗血,见到鬼魂,这本就是妖术,妖术有违天道,会损人根本,否则,为何从古至今,用此妖术的人那般少?
毕竟这世上,又有几个阿史那兀朵,能为爱疯魔到不顾自己性命?
所以只怕一提议,那人就会被以谋害太后的罪名,下狱处死了。
鱼扶危沉默以对,李楹道:“让我去吧,这世上,只有我能救崔珣了。”
宫室之内,熏香袅袅,太后斜靠在矮榻上,怔怔看着手中的五色锦荷囊出神,崔珣,为何会有明月珠的荷囊?
只是不管她怎么问崔珣,他都始终不说。
太后颓然闭上眼,她鬓边的白发越来越多,短短数十日,让她如同衰老了十几岁一般,内侍又前来禀报,说圣人求见。
太后咳了两声,挥手道:“不见。”
她知道菩萨保来所为何事,无非是让她答应杀了卢淮,杀了郭旭,可是,她之前已经答应让他处置崔珣了,他可以杀他,可以折磨他,也可以对他用刑,但他不能为了那个胡女,故意让三司用女人刑具羞辱崔珣,士可杀不可辱,他这样,和那个狠毒偏执的胡女有什么区别?
她不想见他。
内侍答了声“诺”,就下去回禀隆兴帝了,殿外的声音渐渐消失,太后定定看着手中的荷囊,泪水终于滚滚而落。
她喃喃说:“明月珠,如果你还在阿娘身边,就好了。”
她道:“阿娘知道,你的阿弟,他做错了,但是阿娘舍不得他,阿娘已经失去你,不能再失去你阿弟了,你告诉阿娘,阿娘该怎么做?”
她并没有期待会有回音,她明白,她的女儿,已经死了三十年了,她再也见不到她了。
她再也见不到她的明月珠了。
但是一个声音,忽然响起:“阿娘,你真的要明月珠告诉你,怎么做么?”
太后愕然抬头。
双环望仙髻,红白间色裙,肩披薄纱披帛,那是她的女儿,明月珠。
她还是如同十六岁那般,端庄娴静,清丽绝尘,太后蓦地从榻上坐起,她怔怔揉了揉眼睛,她不断揉着,揉到眼睛红肿,才不敢置信的,颤巍巍睁开眼,又朝少女方向望去,那柔美身影没有消失,反而愈发清晰。
她甚至都忘了穿岐头履,而是赤着脚,跌跌撞撞就下了榻,往爱女的方向奔去,但刚走了一步,就因为太过急切,重重摔了一跤,这个大周至高无上的掌权者,就如同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母亲一般,忍着疼痛,支起身子,朝爱女方向殷殷哭泣:“明月珠,我的……明月珠……”
第155章
太后摔倒的同时,李楹也快步奔了过来,蓬莱殿的殿门前贴了门神,她一个鬼魂,本是进不来的,她是靠着脖颈挂着的佛顶舍利,强行闯进来的,饶是如此,她此番也元气大伤,李楹按捺下口中腥甜的血气,奔到太后身边,跪倒在地,将她搀扶起来。
太后一把抓住她的衣袖:“明月珠,是明月珠吗?”
李楹含着泪:“阿娘,是明月珠。”
太后仍不敢相信,她颤抖着手,去抚摸李楹的脸庞:“阿娘是在做梦吧?我的明月珠,她不在了啊,她怎么可能回来呢?是阿娘,又在做梦了啊……”
李楹咬着唇,泪眼婆娑,这些年,阿娘定然在梦中梦到她无数次,所以她才仍然觉得这是在做梦,太后抚摸着她的脸,面前的少女皮肤温度虽然不像常人那般温暖,反而冰冰凉凉,但是掌心的触感,却是实实在在的,太后嘴唇抖索,泪水模糊了眼睛,她将李楹揽入怀中:“如果是梦的话,就让阿娘一直做下去吧,阿娘的女儿,阿娘的明月珠……”
李楹靠在她怀中,耳边是太后压抑至极的哭声,李楹也簌簌流着泪,她喃喃道:“阿娘,这不是梦,明月珠,回来了,但是,明月珠,也已经死了。”
太后揽住她的手臂一僵,李楹慢慢离了她的怀抱:“阿娘,明月珠,是鬼魂了。”
为了让阿娘相信她不是梦,而是鬼魂,李楹指尖燃起绿色鬼火,在莹莹绿光中,殿外的景象逐渐清晰,手执刀剑护卫蓬莱殿的千牛卫、打扫庭院的垂髫小宫女、小心翼翼和隆兴帝回禀的内侍,还有前赴后继前往登闻鼓前喊冤的天威军家眷,以及在丹凤外不畏生死静坐着的国子监士子。
一幕幕正在发生的事情自太后眼前掠过,等到绿色鬼火慢慢消失,蓬莱殿中又恢复空旷沉寂,太后愣愣看着李楹,李楹含泪道:“阿娘,明月珠的魂魄,回来看你了……”
“明月珠的魂魄,回来看阿娘了……”
太后喃喃着重复着这句话,她伸手,去触李楹头上的金丝花簪,簪首的金叶刺入她指尖,尖锐痛感终于让她相信,这是真实的,她死去三十年的爱女,魂魄回来看她了。
她低声呢喃:“明月珠的魂魄……回来看阿娘了……”
太后已然泪流满面,她忽伸出手,再次紧紧抱住李楹,仿佛怕一放手,她就会消失,这个站在大周权力顶端、以心狠手辣著称的当朝太后,失声痛哭:“明月珠,三十年了,三十年了,阿娘失去你三十年了,你的魂魄,终于回来看阿娘了……”
此时此刻,她已经不是生杀予夺的大周太后,而只是一个痛失爱女、肝肠寸断的母亲。
她抱着李楹,哀哀恸哭,半晌后,她忽然意识到什么:“不,明月珠,你不该在这里!你应该去投胎,去转世的!为何你的魂魄,还在人间?”
李楹抽泣着,含糊说着:“没找到杀我的人,所以投不了胎……”
“杀你的人?”太后喃喃,她眸中划过一丝极痛的恨意:“杀你的人,是你阿耶!”
“不……”
李楹刚想否认,但她话还没说完,忽然紧闭的香樟木门被轻叩两声,内侍高声问道:“禀太后,欧阳御史求见。”
这时候求见?太后不耐,她抿了抿唇,厉声问:“何事?”
内侍被吓得一哆嗦:“欧阳御史说,圣人令他提审崔珣,但太后又令不许再动刑,他想求见太后,请示该如何审讯?”
太后如今哪有心情见他,她怒道:“该如何办,让他自己定夺,问吾作甚?”
内侍不敢再多言,于是道了声“诺”,就飞快离开寝殿,去回禀欧阳御史了。
太后与内侍说话时,还一直抓着李楹的衣袖,生怕一松开她就不见了,李楹听着涉及崔珣的话语,心中是焦急万分,但她忽看到方才太后下榻时,不小心掉落的牡丹五色锦荷囊时,那是……她的荷囊?
她慌乱地爬过去,伸手,捡了过来,荷囊已经破损,上面还沾着崔珣的点点血迹,李楹如同对待最珍视的宝物般,将荷囊捧在手中,她打开荷囊,抚摸着里面保存完好的红绳结发,这是崔珣用性命保住的结发。
她回过头,咬唇看着太后,泪水簌簌而落:“阿娘,你救救崔珣,我求求
你……你救救他……”
太后完全愣住:“崔珣?你与崔珣,有何关系?”
李楹拿出荷囊中的红绳结发,含泪给太后看:“阿娘,这是明月珠的头发,还有,崔珣的。”
一男一女,各剪下一缕发丝,用红绳绑在一起,任凭再迟钝的人,都会知晓这对男女是什么关系。
所以,她的女儿,魂魄滞留人间,爱上了崔珣?
这实在是一件太过离奇的事情,太后一时之间瞠目结舌,反应不过来,李楹仿佛看出她心中疑惑,她哽咽着点头:“阿娘,崔珣他,的确是我的心爱之人,他如今命在旦夕,求求你,救救他……”
太后怔怔看着李楹,李楹的这句话,似乎让她想起了一件极为久远的事情,她呆愣半晌,好像终于想明白了什么,她脸色慢慢变得惨白,身体开始发抖,甚至连指尖都开始发颤,直到香炉线香燃尽,她发白的嘴唇歙动,才开口道:“明月珠,你……到底是怎么死的?”
“我……”
不待李楹开口,太后就忽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抓住李楹的手:“不是你阿耶杀你的?是不是?”
李楹愣愣摇头:“不是,阿耶想杀我,但在最后时刻,他收手了……”
“是的,不是他……不是他……”太后喃喃着,到最后,她忽笑了起来:“不是他……不是他……”
李楹不安道:“阿娘,你怎么了……”
太后笑到最后,眸中已满是泪光,她脸上神情是极为心痛的恍然:“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
李楹不明白,但她直觉这和自己的死亡有关,她问太后:“阿娘,原来……是怎么样?”
太后没有回答,只是抚摸着李楹的脸庞,又哭又笑着:“明月珠,这三十年,你的魂魄在哪里?在地府吗?”
李楹垂眸,忍泪道:“不是,在……宫中的荷花池。”
“荷花池?”
李楹颔首:“我死之后,魂魄就一直被困在荷花池,直到见到崔珣,魂魄才得以脱困,我请求崔珣帮我查找死亡真相,过程中,我喜欢上了他,再也离不开他……”
她本想顺势说下去,让太后答应救崔珣,但太后却好像完全没听到下一句话一样,她眸中神色痛彻肺腑:“明月珠,荷花池里,很冷,很黑吧……”
一句话,忽然让李楹泪如泉涌,这世上,最心疼儿女的,永远是怀胎十月的母亲。
她泣不成声:“不冷……不黑……”
“怎么可能不冷?怎么可能不黑?”太后悲痛欲绝:“是阿娘的错,是阿娘没有发现,是阿娘对不住你……”
李楹咬唇,她用衣袖拼命擦拭不断涌出的眼泪,她很想告诉阿娘,她没有错,也没有对不住她,她是全天下最好的阿娘,但她已经没有时间了,胸口处焚烧般疼痛持续传来,这个形体,她维持不了太久了,她必须长话短说,尽快说服阿娘,救出崔珣。
她握着太后的手:“阿娘,逝去的人已经逝去,我本不想来见你,因为相见,只能徒增悲伤,但是,我不得不来见你,崔珣他还被关在大理寺狱,阿娘,求求你,救救他吧……”
太后眼中泪光晶莹,她终于听到了救崔珣这句话:“明月珠,你说,救崔珣?”
“对。”李楹点头:“救崔珣,救我的,十七郎。”
崔珣族中排行十七,李楹唤他唤得如此亲密,太后呆住,李楹咬了咬唇,狠下心央求着:“阿娘,如果十七郎有个好歹,我……我虽然已经死了,但……我恐怕,要死第二次了……”
这句话让太后如遭雷击,她愕然,片刻后,才不可置信地问:“明月珠,你就,那般喜欢他吗?”
李楹点头,她声音带着哭过的哽噎,但十分坚定:“很喜欢,很喜欢他,我不敢想象,失去他我会怎么样……”
她扯出脖颈珍珠项璎缀着的佛顶舍利:“阿娘,他为了救我,求取佛顶舍利,他已经没有来生了,所以,今生,我一定要救他……阿娘,明月珠没有求过你什么,我就求你这一次,求你,放了他……”
太后愣愣看着闪着莹润光泽的佛顶舍利,原来崔珣夺佛顶舍利,是为了她的女儿吗?然而,放崔珣容易,但他又岂会放弃追查天威军一案?
太后抿唇,痛苦垂眸:“明月珠,崔珣,他要杀你的阿弟啊!”
“我知道他想杀阿弟。”
“你知道?”太后不可置信道:“你知道,你还要救他?那是你的阿弟啊!是你一母同胞的亲生弟弟啊!”
“不!他不是我的阿弟!”李楹咬牙:“我没有一个出卖戍边将士的弟弟,我更没有一个出卖自己百姓的弟弟!”
太后怔住。
“他不配做我的阿弟。”李楹压抑住胸口气血翻涌的疼痛:“阿娘,我不是为了救十七郎才这样说的,我也不是为了情爱放弃了阿弟,可是,阿娘,你明明知道的,阿弟他,做的到底是什么勾当?他这样,他还配当大周的皇帝吗?他还配被万人敬仰,被百姓称一声‘圣人’吗?”
太后无法反驳,她只能喃喃说着:“但是,你只有这一个弟弟,阿娘也只有这一个儿子,阿娘无法放弃他……”
太后神情愈发痛苦,原本看起来如同四旬美妇般的面容这段时日也愈发衰老,她脸上已有了深深皱纹:“明月珠,你不在以后,过了七年,阿娘才有了你阿弟,阿娘害怕慈氏菩萨像夺走你一样夺走他,于是给他取了个乳名,叫菩萨保,菩萨保小的时候,和你一样,十分乖巧懂事,让阿娘稍微缓解了丧女之痛,他就这样陪着阿娘,陪了二十三年。他总觉得阿娘不爱他,其实不是这样的,正如你是阿娘身上掉下的肉,他也是阿娘身上掉下的肉,天底下,没有哪个母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明月珠,阿娘的心,已经碎过一次了,阿娘不想再碎第二次了……”
李楹泪流满面:“阿娘,阿弟他是你身上掉下的肉,你的心不想再碎第二次,可是,阿娘,五万天威军,六州的百姓,他们也是有娘的啊!他们也是他们阿娘身上掉下的肉啊,他们的阿娘,又做错了什么,才会失去孩子,心碎肠断呢?”
太后一个激灵,僵滞在场。
李楹擦了擦眼泪,又道:“阿娘,天威军里面,有个叫曹五郎的少年,他是十七郎最好的朋友,他本是家中独子,为了报效大周,才会怀揣一颗丹心去从军,曹五郎在边关浴血奋战,从不后退,可是,他万万不会想到,他会被他誓死保护的君父,亲手送到落雁岭的战场,他的君父,为了自己的目的,要送他去死啊!他的尸骨,散在落雁岭,至今无法收敛……他的阿娘受不了打击,上吊自尽了,而天威军里,关内道六州里,还有多少个无辜死难的曹五郎?又有多少个,心碎肠断的母亲……”
她徐徐说着:“阿娘,你以前总教我,公主受万民供养,也要还之万民,我做到了,可阿弟呢?他是皇帝,他受万民供养,受万民尊崇,他还之万民了吗?他没有!他反而,将他的万民,送到突厥人的铁蹄之下践踏!阿娘,你告诉我,这样的阿弟,他凭什么做我的阿弟?”
太后神情纠结,她泣道:“明月珠,你不要说了!”
“阿娘……”李楹忍着心中难过,继续说道:“你是大周的太后,你不仅是阿弟的母亲,你还是天下人的母亲啊!天威军的儿郎,六州的
百姓,他们,都是你的孩子啊!你怎么可以,纵容一个孩子,去伤害其他的孩子呢?阿娘,事情不该是这样的啊……”
她的话,让太后愈发怔愣,是啊,事情,不该是这样的啊!
一阵又一阵火烧般的疼痛自胸口涌来,李楹只觉晕眩感愈来愈重,她拽住衣襟,喘息着,对太后道:“阿娘,明月珠要走了,以后,也不会回来了……阿娘是大周的太后,以后,要做天下人的母亲……”
她的身影越来越淡,太后慌乱地扑上去抱她:“明月珠,不要走!你不要再离开阿娘!”
但是她怀中的爱女身体却渐渐消失不见,李楹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是:
“阿娘……保重……”
“来生……明月珠还想做阿娘的女儿……”
怀中的身体彻底不见,太后的臂弯空落落的,她知道,她的女儿,彻底消失了。
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大周的太后,伏在地上,失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