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过了年帮着忙完书雯出嫁之事就回乡下去看看,不过也跟万氏约好,三年之后,只要她无病无灾的,一定再上京城来教养索府其他几个孩子。
这样的知情识趣,半点不占主家便宜的嬷嬷实在是让人非常满意,所以万氏格外优待她些,人前人后给她长脸。
木乔见嫡母心情不错,提起一事,“母亲,眼下国子监已经放了假,沈家表弟虽给韦家接了去,但他素来与女儿要好,能否将他接家来小住几日?”
万氏沉吟不语,接个人回来不难,但索府本来亲戚就多,过年时添个人便又要添出许多事来,却是让人有些心烦的。
肖嬷嬷却望着木乔一笑,“且让我来猜猜,二姑娘存的是何意可好?”
木乔颇有些诧异,她这就是一番私心,还能有什么说头不成?
想通
离开上房的时候,木乔忍不住问了一句,“肖嬷嬷,您为什么帮我?”
方才,在万氏跟前,肖嬷嬷是这么说的。沈亦儒即将参加科举了,把他接回家里来,一个是他们亲戚之间的情份,二个是给家里的孩子们做个表率,虽然书平和书容还小,但书杰已经记事了,让他看看表哥是怎么用功的,无疑日后可以让他做个榜样。
但最打动万氏的却是另一个理由,“沈家表少爷虽然年纪尚小,但平素瞧他却是个有志气的。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咱们在他年少的时候多帮衬一点,说不定往后就会有福报到几位公子小姐身上,这雪中送炭可比锦上添花要好得多。”
万氏一听果然有理,立即打发人收拾了一个清静院子给沈亦儒做书房,又亲自下帖去接他过来。
此事于肖嬷嬷只是动动嘴皮子的功夫,但于木乔来说,却是值得感谢的事情,她是想请沈亦儒回来,却没肖嬷嬷想得这么深远。
此刻见她问起,肖嬷嬷恬淡一笑,“姑娘是个有福气的,听说从前还跟嬷嬷做过几年乡邻,虽无往来,但嬷嬷也想为自己积一点福。”
她的话说得客气,但眼神里却透着几缕追思,木乔心头一跳,佯作无心的追问,“嬷嬷知道我从前在棠浦镇呆过?只不知您去过我们那儿没有?”
“自然是去过的。”肖嬷嬷犹豫了一下,方道,“我从前在朱桥镇教过一个女学生,听说她家的店后来二姑娘也曾经当过几年东家,这也算是缘份了。”
木乔心跳得更快,“那嬷嬷的那位女学生如何?”
肖嬷嬷反而狐疑的看她一眼。“姑娘既入主过岑家银楼,怎么竟不知她家小姐之事?”
木乔微窘,这老嬷嬷快修炼成精了。在她面前一个不仔细就露出马脚来了。掩饰性的笑笑,“嬷嬷误会了,岑家小姐的事我是曾听说过。确实令人叹息。我的意思只是见嬷嬷您颇有怀念之意,便想问问那位岑小姐学得可好罢了。若是不方便说人身后事。嬷嬷不答也就罢了。算我冒昧,请勿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