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自已 。 但海刚峰却很从容 , 愚了一愚道 :
「 不敢提规划两个字 , 在下年纪也大了 , 笔头上并不出色 。 这一辈子能回考家做个县丞 , 为乡梓办几件事情 , 也就心满意足了 。“
海刚峰很有自知之明 , 晓得自己的文章不讨考官的喜欢 , 科甲上很难出头 ; 就算金榜题名 , 名次也必然极低 。 没有背景也没有赏识的未流士人 , 这辈子又能走到什么地步 ? 怕不是有个官身都算妄愚了 。
但世子却只微微一笑 :“ 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 , 地方官当然也能造福一方 , 但真要推行心中的志向 , 怕不还是得位列台阁 , 才有一二成算 。 先生没有这个意愿么 7“
海刚峰 : … 这人怕不真是个癫的吧 ?
你猜我为什么没有位列台闻的意愿啊 ? 是因为我不喜欢吗 ?
他只能委婉开口 : “ 世子说笑了 “
“ 我何尝说笑 ? 我早就说过 , 在下的相面法百试百灵 , 是从无差错的 ; 在下的腰带也从来不是白送的 … 这还是御赐的东西呢 , 要是将来不能在紫禁城内穿一穿 , 屹不太委屈了它 ?“
世子若无其事的说完这句疯话 , 停一停又道 :
「 当然 , 刚峰先生疑惑我查兵部档案的缘由 , 我一时也不好解释 , 只是想和先生做一个约定 “
「 世子请说 。“
“ 以礼部的流程 , 大概一 、 二月后便是会试 。 功名天定 , 谁也不好说结局 。 但我想与先生做个约定 , 设若先生金榜题名 , 便请到兵部去历练一遭 , 看一看这几年沿海的报告 , 自然便能知道我调取这些记档的用心 。 “ 穆祺从容道 :“ 当然 , 若事有万一 ,
我也愿意帮刚峰先生谋求一个官职 。“
海刚峰微微皱眉 , 没有说话 。
「 刚峰先生以为 , 我是徇私舞弊 , 拿国家的禄位卖好么 ?“ 穆祺笑了 :“ 在下可不是那么贴心的好人呐 … 我要替先生谋求的 , 是浙江上虞县的县令 , 同时兼管着接待各国朝贡商船的差事一一那可绝不是什么美差 。“
江浙富庶甲天下 , 浙江的官从来是热门 ; 但这上虞县却是绝对的例外一一七八年前曾有小股倭寇进犯 , 曾经上虞登岸 , 洗劫县城 , 杀戮府衙一切官吏 。 如今沿海又有动荡的势头 , 只要稍有门路的人 , 都绝不愿意到上虞送
死 。 此地的知县已经空缺一年有余了 。
主官空缺一年有余 , 上虞的混乱可想而知 ; 这时候推人去当官 , 绝不是拙举 ,
而是直接送进了火坑 。
海刚峰翻过兵部的邸报 , 当然知道沿海那近乎于一败涂地的局势 。 于是沉默片刻 , 朝世子拱一拱手 :
“ 世子的话 , 在下都记得了 。 但请恕我不敬 , 要冒昧问世子几个疑问 。“
穆祺微笑 :“ 先生请说 , 在下知无不言 。“
海刚峰道 :“ 敢问世子 , 是在什么时候盯上的上虞县 ?“
穆祺道 :“ 两年以前 。“
两年来 , 他搜集消息安插人手 , 各项方案推演至今 , 仍旧不得要领 。 直到今天石破天惊 , 送来了破局的关键 。
海刚峰又道 :“ 一个小小县令 , 穆国公府应该是唾手可办 , 世子为何拖延到现在 7“
“ 敢问是何难处 ?“
“ 数年前的倭寇之乱虽然平息 , 但余波所及 , 江浙地方从来就没有安静过 。 “ 程祺缓缓道 :“ 因为朝廷与地方的种种掣肘 , 安插在沿海的间谍 、 暗探 、 走私商贩不计数 , 更能收买官吏 , 曲为庇护 ; 有些行迹诡秘的倭人 , 甚至还捐纳有国朝的官身 , 手持衙门的令牌招摇过市 ! 这样复杂的局势 , 寻常的地方官去了 , 要么同流合污 , 汶灏
一气 ; 要么便束手束脚 , 被架在半空 ; 若是查得深了 , 怕不是还有性命之忧 。“
这一番话条理清晰 , 逻辑缠密 , 哪里有先前传闻中颠公的半分影子 ? 海刚峰不觉沉默了片刻 。 不过 , 他并不在乎所谓 “ 性命之忧 “, 所认真关注的 , 却是穆国公世子言辞中沿海近乎糜烂崩溃的境地 。
穆国公世子说自己预备两年有余 , 看来绝非虚言 。 仅仅从兵部的公文邸报里 ,
决计看不到这样触目惊心的现实 。
海刚峰默然了 。
“ 贾谊治安疏中说 , 天下明明已经危如累卵 , 但察觉到的人却寥寥可数 ; 大多数人获愚或诡 , 不过清歌于漏舟之上而已 。 如今的江南 , 大致也是这么个局面 。 “ 穆祺道 : “ 上贪下愚 , 土崩鱼烂 ; 有门路的随波逐流 , 与倭人大搞走私 ; 没门路的潜身缩 , 苟图衣食 。 整个局面是文恬武嬉 , 一潭死水 , 非得拖到大厦倾颓 、 生灵涂炭的地步不可 。 面对这样的境地 , 必得有人精诚于心 , 一往无前 , 先在江浙打开局面 。“
历史上倭寇之乱蔓延东南 , 数年不能平息 。 固然有中枢软弱 、 军备涣散的恶果 ; 但沿海官吏望风而逃 , 怯弱如鸡 , 却使得倭寇势如鼎沸 , 完全不可平息 。 而沿海百姓的境遇 , 更是惨到无以复加一一你总不能指望倭寇有什么人性 , 那受害者的遭遇就可愚而知了 。
既然已经知晓这样的结局 , 那也只能救一个是一个 。 哪怕多保全一个县 , 也为将来多薄养一分元气 。 更何况 , 后日倭寇侵略迅扩大 , 何尝不是由沿海官吏的软弱引诱而来 ?7“ 打得一拳开 , 免得百拳来 “, 设若一拳没有打开 , 反而扑通跪倒 , 摇尾乞怜呢 ? 倭寇来袭时沿海那种山崩地裂的局势 , 简直让人心惊胆寒 !
他必须得挑选一个精钢不能夺其志的人物 , 才能像钉子一样顶住异日山呼海喝的狂潮 !
这样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遮掩 , 非得心甘情愿 、 志同道合不可 。 所以穆祺也毫不伪饰 , 直接交了底 。
海刚峰稍稍动容 , 但还是啄了口气 。
“ 如果东南真到了这个地步 。 “ 他慢慢道 :“ 以在下微薄之力 , 未必能挽回什么 。 只怕反而会误了大局 。“
不提个人的生死荣辱 , 而只论抗倭的大局 , 那言下之意就很明确了 。
“ 既然是我举荐了先生 , 那当然要负责到底 。“ 穆祺指了指桌上的腰带 :“ 只要先生拿着这条腰带上任 , 那穆国公府在江南的一切力量便听由先生驱使 。 强龙与地头蛇难较胜负 , 但总能让人忌惮一二 。 此外 , 朝中不久之后就会有莫大的变故 , 届时先生若能借力打力 , 定能有意料不到的收获 … 至少至少 , 也能把倭人的间谍们一扫币空 , 不留后患 。
海刚峰一愣 : “ 会有什么变故 7“
若真如穆国公世子所言 , 倭人的探子已经猖狂到可以公然持令牌招摇过市 , 那必然已经是树大根深 , 难以拔除 ; 即使国公府这样的勋贵 , 也很难一扫而光 。 除非 …
… 除非当今皇帝下定决断 , 不惜搅动朝局 , 也要以雷霆之势 , 强力一击 。
但飞玄真君清妙帝君 , 会是这样为沿
海百姓着想的人么 ?
作为随驾数年的近臣 , 穆国公世子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 , 不是 。
但在海刚峰疑惑的表情之前 , 穆祺却只微微一笑 :
“ 这个嘘 , 就是天机不可泄漏了 “
大概是想起了穆国公府的身份 , 在世子摆足了 “ 我上面有人 “ 的架势之后 , 海日峰似乎终于被说服了 。 他沉思片刻 , 还是拱手一礼 :
「 若真如世子所言 , 在下愿竭绵薄之力 “
以穆国公府的权势 , 安排一个上虞县丞是绰绰有余 , 毫不费力 ; 上虞又是历次倭寇袱扰的重点 , 本该着力经营 。 但当地的情形实在太糟 , 贸然派官纯属坑人 , 反复举棋不定 , 才拖到了现在 。
如今能有幸抽到海刚峰这张 ssr, 穆祺的一颗心也算是松下来了 。 江浙的局势错综复杂 , 恐怕也只有请出海刚峰这把神剑 , 才能弹压局面 , 筹备海防 。 另一面讲 , 原本历史上海刚峰一口气考十几年的进士 , 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 以他这样牛皮闪闪的大
人物 , 属于到哪里哪里光 , 根本掩盖不住锋芒 。 要是遵照约定早十几年踏入仕途 ,
那最后就不只是区区都御史 、 小小副国的身份了 。
一一没错 , 对海刚峰这类人物来说 , 都御史也不过是区区而已 。
虽然国朝旧制 , 非翰林不入内阁 ; 但混个六部尚书 , 还是大有指望的 。 如果按时间推算 , 等海刚峰位列台阁 、 参赞机务之时 , 也恰恰是张太岳修成正果 , 正式化身摄宗之日 。 他日两大巅峰高手紫禁对决 , 那一番天雷勾动地火 , 那种历史转折的强劲张力 , 真让世子激动得浑身抖 !
妈的 , 这个瓜我是吃定了 !
这一番热情持续了很久 , 等到穆祺亲自送走海刚峰 , 才兴致冲冲踏入书房 , 先是左右顾盼 , 一边为自己的创意自得 , 一边沉思揪摩 , 随后命人研墨铺纸 , 拈起了木架上闲置许久的毛笔 。
到了穆国公这个级别 , 写折子写公文一律有清客相公帮忙 , 甚至都不必揣摩字旬 ; 等到自己亲自上手落笔 , 那基本就是要放大招了 。
这确实也是大招 。 穆祺屏息凝神良久 , 才终于落下第一笔 :
【 密 】
一一不错 , 这是一封密奏 。
老道士醉心丹药之余 , 同样不忘巩固权力 ; 为了钳制百官掌控局势 , 赐给了不少亲信密奏的权力 , 允许他们 “ 风闻奏事 “、“ 勿拘常理 “, 奏折内容也往往天马行空 ,
大出乎正常逻辑之外 。 穆国公府乃皇帝铁杆 , 世子当然也有这么一颗密奏的银印 , 只不过勋贵们集体摆烂躺平 , 很少使用而已了 。
但现在逼到了极点 , 穆祺也顾不得往日的规矩 。 他透逞写下了自己这几日与倭人谈判的见闻 , 重点强调倭国的 “ 中日并尊 「、“ 东皇 、 西皇 「、 高丽 “ 靖难 “ 之说一一当然 , 东厂黄公公肯定也会把同样的消息带给老道 , 但如何解读情报 , 就是上书之人的能耐了 。
警如 , 在写完倭人种种妄语之后 , 穆祺没有如寻常臣子一般痛斥彼等国的不臣之心 , 而是宕开一笔 , 写下了倭国 「 建文后人 “ 的传言 。
先有 「 建文后人 “, 再有 「 中日并尊 “, 您不觉得这实在太巧了么陛下 ?
当然 , 这只是捕风捉影 , 预先埋一颗暗子 , 以观后效而已 。 但以穆祺的身份 ,
却格外适合埋这颗暗子一一他祖上是跟着太宗皇帝奉天靖难 、 一路南下的 ; 正因这样的家学渊源 , 所以没有人比穆国公世子更懂建文余孽 !
至于倭国为什么会有建文余孽 , 那其实也不难解释 。 当年太宗皇帝命人六下南洋 , 不就是在想在海外寻找自己侄儿的踪迹么 ? 建文蹈于海外 , 本来就是国朝的共识
而众所周知 , 高祖皇帝计划绩密 , 早就给后代子孙预备了诸多脱逃的门路 。 即使真要从海上逃遁 , 安身也不会只局限于区区南洋一地 , 四处奔波 , 随时隐蔽 , 才是上策 。 太宗皇帝之所以徒劳无功 , 正是没有看破自己亲爹的招数 !
穆祺筹谋已久 , 此刻灵感迸 , 洋洋洁江 , 顷刻间便写下数百上干字 , 一吐心中畅想 。 要论文辞优美 , 引经据典 , 他当然远不能与翰林学士相比 ; 但论史料充足 ,
想象丰富 , 天下又有谁是他的敌手 ? 他以一列举了倭国高丽安南缅甸诸多的史料 , 逐一分析比对 , 仔细挺摩 , 大开脑洞 , 最后严谨的得出了自己的推想 :
从种种证据判断 , 建文帝及其余孽必然预备了一个远逃海外 、 四散流布的方案 ; 企图借着海外的势力反攻大
6 , 再行复辟 。
一一这就是持续两百年 , 绵延近十代人的流浪建文计划 , 尔等文官识不识得 ?
认不得也没有关系 , 穆国公世子火眼金睛 , 已经一眼看穿了建文余孽的诡计 。
他甚至还可以大胆断定 , 海外倭国就是建文余孽反攻大6的重要基地 , 倭人野心观驯 , 所以才这般的狂悖不经 , 恶逆犯上 !
你说倭国并无此意 ? 那我倒问问你 , 如果不是图谋反攻中原 , 他们往沿海安插间谍 、 派遮倭寇 、 收买京中官员 , 又是要做什么 ?
一一你看 , 这种种蛛丝马迹 , 一一都连上了吧 ? 铁一样的事实横亘在前 , 谁还敢诽谤世子是在癫胡说 ? 这样的心思缠密 、 高瞬远瞩 , 不是精忠报国又是什么 !
如此写到最后 , 穆祺笔锋一转 , 为自己的密折订下最后的基调 :
【 正因如此 , 才必得加强海军 , 筹备海防 , 上慰太宗皇帝在天之英灵 。 毕竟 , 中倭友谊渊远流长 , 绝不允许一小撮建文分子阻止了中倭邦交的大局 ! 】
作者有话要说 :
咳咳 , 如果以人义的官职做对比 , 那瑞哥鼎盛时期基本是实权副国 ( 而且是顶配的那几个 ) , 要办小阈考转世育良书记或许还要费点精力收集证据 ; 要办胜天半子祁历长 , 那就是写张纸条的事情 …
说白了 , 海瑞这种究极大 bug, 是属于官场上潜规则无论如何都抹杀不了的人物一一连者登亲自出手 , 都被杀得屁滚尿流蹬腿拉倒 , 其余官吏就更别提了 。 其实吧 , 如果只是道德上有优势 , 那收拾起来也不困难 , 你嘴炮了得就派你办实事 , 办出了差错你的道德优势不攻自破 。 但道德上有优势 , 办实事又是无往不利 , 那天下当官的都只能麻爪了一一道德上优势太大 , 谁搞他谁跳火坑 ; 办事能耐太高 , 扔到什么冷门衙门都能给你搞得有声有色夺人眼球 。 弄到最后无可奈何 , 大家全部说瑞哥好话 , 期待上级赶快把他升官一一他只要一升官了 , 恶心的就不是我们而是领导 。 要相信领导的智慧嘛 !
瑞哥的火箭蹬升 , 基本就是这么来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