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花魂王昭君(2 / 2)

🎁美女直播

实际上,从秦朝开始,和亲已经成为了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

说白了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这在巩固国家安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和亲政策更是源远流长,比如西汉的细君公主远嫁西域。

还有文成公主,更是在唐朝留下了一代佳话。

此后,经过文人的创作,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学内涵。

匈奴本来是游牧民族,但他们骁勇善战,被世人熟知。

匈奴趁七国争霸时,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

到了秦朝末年,匈奴已经有了很强的地盘。

尤其是初汉时期,冒顿杀父代立后,日益强大。

汉高祖时期,匈奴已经开始大举进攻。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武帝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

对内推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在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巩固中央集权。

在军事上,汉武帝积极地发展军事力量,壮大军队,准备

以武力征伐彻底地解决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

汉朝的强大,让匈奴担惊受怕。

尤其是在卫青和霍去病的讨伐下,匈奴更是委曲求全。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就开始和汉朝谈判,娶汉朝的女子,用联姻的方式建交。

为了永绝后患,在汉昭帝死后,汉宣帝再次对匈奴发起进攻。

匈奴的兵败让其内部四分五裂,出现了五位单于相互厮杀,民不聊生。

不得已,他们再次开始向汉朝求和,并用联姻的方式解决战局问题。

尤其是邱支单于死后,使呼韩邪单于又喜又惧。

喜的是他在匈奴没有了反对力量,惧的是汉军将可能集中兵力打击他。

呼韩邪单便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就是去汉朝觐见汉元帝。

希望友好相处,并愿意娶汉朝的公主,成为亲戚。

实际上,如果继续出兵,汉朝的战力是远在匈奴之上。

但为了平息战事,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便同意了这件事。

但问题是,当时汉朝的所有的公主没有一个愿意嫁到匈奴。

汉元帝其实也不想把自己的女儿嫁到那么远,所以便有了冒名顶替的想法。

汉元帝的做法其实并不雅观,也没有真诚地对待匈奴首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受到精神压抑的王昭君终于等到了机会。

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王昭君到了匈奴后,被称为是宁胡阏氏。

那天,汉朝为王昭君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

当天王昭君穿着华丽的衣服,尽显妖娆,她的美貌让座位上的汉元帝震惊不已。

但汉元帝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忍痛割爱。

王昭君的悲惨命运,正是在于此。

之后,汉元帝处死了画工,这也算是对自己的遗憾有所了结。

“公元前33年,桃李年华的王昭君告别了故土,一路北上。”

“到达匈奴后王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寓意着她是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的王后。”

“王昭君没有像那些远嫁的公主那样成天以泪洗面,而是在这穷山恶水的生活中过得有滋有味。”

“比如饮食不习惯,那就自己发明。”

“王昭君让厨子把粉条和油面筋泡在一起,用鸭汤煮,一道美味绝口的昭君鸭从此出现人间。”

“相传,在西北地区还流行一种以王昭君的名字命名的昭君皮子,就是人们在夏日常吃的酿皮子。”

“此外王昭君也入乡随俗喝羊奶,将自己融入胡人的生活里。”

“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还努力维系着胡汉两地的和平,劝丈夫和大汉修好。”

“而且春暖花开之际,王昭君还教导牧民们植树载花,繁殖牲畜,纺纱织布等。”

“王昭君把汉人的文明种子播散在茫茫大漠里,让胡人慢慢脱掉了野蛮落后的气息。”

“据史料记载,昭君出塞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31年,丈夫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以为终于完成了使命,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土。”

“于是她就上书汉元帝请求回归,但是那时的汉元帝已经驾崩两年了。”

“继位的汉成帝荒淫无道,也懒得理会这些事,回复了一句从胡俗,将其拒之门外。”

“按照匈奴的收继婚制度,在王昭君的丈夫去世后,她必须嫁给她的继子,匈奴人最让中原诟病的就是这个婚俗。”

“后来王昭君自知回家无望,无奈只好嫁给了呼韩邪之子。”

“面对这荒诞之事,她只能强颜欢笑,为此还写了一首《怨词》。”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婚后王昭君继续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并且还给新单于生下了两个女儿。”

“在此期间,她还继续维护着两国的和平。”

“转眼间,11年过去了,王昭君在漫漫的黄沙中守望着孤土。”

“她再也不奢望归乡,只求百姓安康,山河无恙。”

“哪怕再艰难,王昭君也会咬牙支撑,这就是一个和亲女子的宿命。”

“公元前19年,年仅35岁的王昭君病逝于大漠之中。”

“按照草原的习俗,去世不修坟墓。”

“但匈奴人为了纪念王昭君,给她修建了衣冠冢,取名青冢。”

“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都消散在时光深处,唯有大青山下的青冢迎着黄昏无声伫立。”

“为此,杜甫还写了一首诗来纪念王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

“公元2年,王昭君的长女被召进京服侍太后王政君。”

“女儿站在母亲曾经住过的地方,想象着母亲也回到了这里。”

“对于王昭君来说,大汉是她做梦都想回到的故乡。”

“而对于女儿来说,匈奴才是她的家乡。”

“他乡纵

有当头月,不抵家山一盏灯,没事常回家看看。”

杜甫:王昭君的牺牲和奉献,为汉匈两国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享尽顶级待遇,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

王昭君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而汉匈贸易也日渐繁荣。

她和呼韩邪在一起生活了三年,也给呼韩邪生下了一个儿子。

然而世事难料,没多久呼韩邪去世了。

匈奴习俗,如果父亲去世了,其养育的继子有权娶回其继母。

让自己嫁给丈夫的儿子,对于王昭君来说是万万接受不了的。

王昭君写信要回家乡,但是新皇帝汉成帝不理解那么多。

并拒绝了王昭君的请求,让她入乡随俗。

王昭君在房间里难过中,一直爱慕王昭君的继子复株累冲进房里。

王昭君吓得花容失色,拼命挣脱。

但是复株累的力气非常大,她无法挣脱出来,放声大哭。

复株累渐渐地松开了怀抱,王昭君愤怒的反手甩了他一巴掌。

此时王昭君感到无助和孤单,终日郁郁寡欢。

还好复株累因为是真心爱王昭君,后来一直很有耐心细心地陪伴。

经过相处王昭君发现这个自己视为敌人的继子,其实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慈悲的人。

继子对王昭君的亲情和责任感极为重视,带给了王昭君很多安慰和温暖。

渐渐的王昭君被深深地吸引,她选择嫁给了复株累。

王昭君潜下心来,亲自教匈奴百姓们种植,还带领女子们织布。

同时还传播中原文化,让匈奴人加深对汉朝的了解。

王昭君的智慧和才华感染了很多人,在匈奴渐渐的获得了尊重和支持。

在复株累对王昭君呵护的十个年头里,王昭君为复株累生下两个女儿。

复株累死后,王昭君自此寡居,便不久后也去世。

由于王昭君的原因,匈奴和汉族和睦相处有五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自由,成全了国家的和平。

王昭君用自己的智慧走出深宫,从一个普通女子走向自己传奇的一生。(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