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黑衣宰相姚广孝(2 / 2)

🎁美女直播

但姚广孝拒绝了一切的福利待遇,统统不要。

由此可见,姚广孝对于这些功名利禄是毫无兴趣的。

他认为姚广孝之所以要造反,其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姚广孝和三国的贾诩很像,看透了一切名利权势。

姚广孝知道一旦造反,无论成败都是千载骂名。

但姚广孝不在乎,在这样的人看来,名声不过是身外之物。

姚广孝要的是过程,失败也坦然接受,成功了也就说明自己的能力,至于成果的受益者是不是自己并不重要。

姚广孝一生未婚,他用计太深,应该是怕殃及子孙。

姚广孝无疑是位阴谋家,但这个阴谋家精通佛道儒三家,超然于物外。

姚广孝的造反行为就说明了一件事,他不想辜负一生所学,就是要验证自己的能力。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重用黄子澄、齐泰等文臣。”

“复古改制,逐次削藩,并将燕王府护卫军精壮调往开平。”

“朝廷所行之策使得时为燕王的朱棣势力大减,安危存亡受到威胁。”

“于是,朱棣在姚广孝的多次鼓动和劝说下,决意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姚广孝则在幕后出谋划策。”

“朱棣依照姚广孝的谋划,暗中挑选兵将和智谋之士。”

“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地下建造隔声暗室,在燕王府地上蓄养家禽以掩盖府内动静。”

“姚广孝带领将士在燕王府后院练兵,在地下暗室铸造兵器。”

“为消除朱棣起兵的顾虑,姚广孝自称通晓天道。”

“并称朱棣秉受天命,是太平天子,不必担忧不得民心。”

“对于起兵日期,姚广孝则劝朱棣静待天兵的协助,天兵到来时,便可发兵。”

“建文元年七月七日,风雨大作。”

“朱棣见屋檐瓦片被吹至地上,顿时脸色大变。”

“姚广孝见此,便告诉朱棣这一现象是因为有飞龙在天,是吉兆的象征。”

“这一解释令朱棣和将士大受鼓舞,朱棣的顾虑得以消除,决意发动靖难之役。”

“同年十月,朱棣率兵进攻大宁,姚广孝则留守北平辅佐朱棣长子朱高炽。”

“北平被围,姚广孝依命安抚北平兵民,下令加强北平守御,击退朝廷进犯。”

“建文二年,燕军东昌之战战败。”

“姚广孝借预言稳定军心,声称东昌之战虽败,但往后的战役燕军将全部取胜。”

“姚广孝督促朱棣重振士气,整兵待戈。”

“同年五月,燕军无法攻下济南,士气衰减,兵将疲惫,姚广孝遂写信让朱棣将燕军带回。”

“因兵力有限,燕军难以长期驻守攻下的城邑。”

“到建文三年底,燕军仅占据北平、保定、永平三府。”

“当时,朝内部分宦官投奔燕军,声称京师空虚,燕军可直捣京师。”

“姚广孝得知情报后,改变战略,请求朱棣举兵南进,攻打都城南京。”

“朱棣接受了这一战略计划,于同年底率领燕军南征。”

“燕军一路上避坚击弱,于次年六月十三日成功攻下南京,建文朝廷彻底崩溃。”

“姚广孝的指挥贯穿了靖难之役的全过程,其辅佐朱棣决策,鼓舞燕军士气,最终促使燕军取胜。”

“朱棣夺权成功,从而推动了明初政治格局转变。”

张居正:永乐帝之所以靖难之役能取得成功,最大的功臣就是姚广孝。

在靖难之役整个事件过程中,他觉得姚广孝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姚广孝极力敦促永乐帝巩固北边重地,从而建立一个夺取胜利的坚实后方根据地。

姚广孝随永乐帝到北平后,居住在与燕府相近的庆寿寺,与永乐帝商量政事时常常屏退他人。

其二,姚广孝帮助永乐帝集结起兵的军事力量,做好战争的充分准备。

永乐帝决策起兵之前,将招兵买马的重任交给姚广孝。

命令姚广孝暗地里遴选将领,招募士兵,寻找奇人异士。

其三,在靖难之变中,姚广孝运筹帷幄,对永乐帝的最后取胜起了关键性作用。

永乐帝的后方基地是北平,而进攻目标却是京都南京。

因此,永乐帝带兵转战中原之时,委托姚广孝镇守北平,使得姚广孝在北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南京被燕军攻破后,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永乐帝即位为明成祖。

纵观靖难之变全过程,永乐帝之所以胜利,固然与其卓越才能有关。

但姚广孝以其高超的谋略、出众的才华,也起了关键作用。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明成祖朱棣登基,改第二年为永乐元年。”

“同年九月,大量参与靖难之役的将领获得高位厚禄。”

“因姚广孝对功名封赏无意,直到同年十月,才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

“永乐二年三月中,朱棣有意让姚广孝还俗为官,钦授姚广孝为太子少师。”

“并下令要求姚广孝蓄发,恢复其姓氏姚,赐名广孝。”

“姚广孝仅接受复姓赐名和太子少师官职,拒绝蓄发还俗。”

“此后每日整装上朝,下朝则回到寺庙,延续僧侣生活。”

“同年六月,苏湖一带水利失修,夏季洪涝成灾。”

“朱棣先命监察御史高以正到当地督察,之后又命姚广孝回乡赈济,以散财得民,笼络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