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千古第一相管仲(1 / 2)

🎁美女直播

第277章千古第一相管仲

管仲不仅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政治家。

他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了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可以说,管仲是中华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是华夏第一相。

他主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改革,很多经济制度直到如今还在沿用。

比如现在的国企和央企体制,就是两千多年前的管仲发明的。

同时管仲也是法家思想的先驱,他认为法虽然不可永远坚持。

“齐桓公和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驻守曹邑。”

这与他所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是一样的,身为君王要爱护百姓。

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民分开定居,不得随意迁徙。

齐桓公认为卫公子启方侍奉他十五年了,自己的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种人不用怀疑。

“斋戒三日之后,齐桓公拜了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山东鄄城会盟。”

管仲却认为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

“郑国厉公回国杀了大夫,登位称君,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

尽管管仲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齐桓公这些道理,但齐桓公却置之不理。

“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

公子纠的两名心腹大臣,一個自杀成仁。

“且鲁庄公新败,听说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

“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

这种行为,在崇尚春秋大义的时代,是被人所不齿的。

而鹿,不过是禽兽而已,楚国多的是,即使都不要也无所谓。

同时,管仲对待山戎和狄人入侵,与各诸侯国合盟,共同抵抗入侵,彰显大国责任。

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

另一个则是管仲,不仅没有自杀,反而去帮助逼死自己主公的敌人。

管仲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也从中借鉴许多。

“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

“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鲁国也屈服了齐国。”

要是没有管仲,只怕他们大唐现在会是蛮人的形象,穿着蛮人的服饰,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朱元璋:管仲给了齐桓公临终忠告,让他务必远离阿谀奉承之人,可惜齐桓公没听从管仲的忠告,重用信任这几人,以至于最终死于这几个奸人之手。

“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滤酒,确实是我们的过错。”

“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

“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

“齐桓公二年,齐桓公想加强军备,被管仲言辞拒绝了。”

“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

“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

通过聚散货物,调节商品价格,调控市场经济。

而周朝的礼乐制度,其实也是来源于法。

“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

“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

管仲在临终之前,希望齐桓公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

“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

“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

“管仲觉得不可以,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

“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

如此种种,连他也不得不批评管仲的品德。

管仲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联合中原各诸侯国尊王攘夷。

“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

“三年后,齐国内乱。”

“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

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

于是楚国上下都轰动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男女老少,全都来劲了。

他们俩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

“管仲的后代被任命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荫。”

可管仲认为人的本性是爱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都能忍心煮死,况且是对待其他人。

“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

“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军队撤到召陵。”

后来位居相位,权倾齐国,生活奢侈、纳妾甚多。

“于是,齐桓公便拜谢周天子赏赐,然后再起身领受赏服。”

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

“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

“楚国使者屈完很沉静地回答,非常委婉有力。”

管仲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

“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

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

“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

“但鲁庄公不听管仲的话,结果遭遇伏击。”

“齐桓公想听从王命,管仲则劝诫齐桓公。”

“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

管仲的法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国上,与其说他是法家思想的先驱,也可以说他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

“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是披头散发,衣襟开在左边的人了。

“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

“但是桓公不听,依旧修治军备。”

“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联合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管仲曾经说过,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齐桓公七年,管仲又让齐桓公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城会盟。”

按照他们儒家的说法,管仲是一个才能超过品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