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能不能找到幕后真凶,对于某些人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你的事情,许多人已经知晓,”王安石百忙之中还是抽空来到了他的院子,“以后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
“为何?”
“因为汴京住着百官。”王安石看了他一眼,这小子虽然有许多奇异之处,但是对大宋的了解还是少了些。
“但是之前寿康公主……”
“正是因为寿康公主被绑架,百官才更加愤怒,有几人身份高过公主?”
“陛下已经下旨,要清查京中不法。”王安石想了想,“你若还是担心,可雇佣一些身份清白的家仆。”
李啟安点点头,早先时候担心自己被监视,但是现在,一群太监就在自己院子里,房间估计都偷偷摸摸检查了很多次了。
若不是那幅画,只会对自己和师师敞开大门,秘密在就被他们发现了。
“行了,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忙,来这只是想告诉你,有什么事可以直接来找我,别一出事就消失,沈括那边的许多事都要你去解答。”
“有什么要求,尽可向我、向官家提出来。”
“只要你能推动变法,条件尽管提。”
李啟安能明显的感觉到,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似乎越来越好了。
他能想到两个可能,一是他们应该是猜到自己似乎随时会跑路了。
而是他们也能感觉到,他似乎对大宋的确没有太大的威胁,因此没有最开始那样忌惮。
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作为现代人,他天然不相信皇帝和封建制度。
王安石、苏轼、沈括等人的品格他是相性的,但是他们的美好品格也是基于封建制度这个前提下的。
从与他们的接触中,可以看到,他们治理大宋时,对于部分需要牺牲的人是怎样的冷酷。
虽说以现代的道德观去评判古人是一种时空警察的行为,但是他穿越了啊,作为一个穿越者,两个时代的道德观在他的心里形成了巨大的割裂感。
一面是历史中勇于改革的王安石,一面也看到了他们俯瞰大宋百姓的姿态。
那是上位者对下位者怜悯,这是李啟安目前对大宋士大夫阶层最直观的感受。
自己的初衷只是想要改变北宋的结局,避免靖康之耻。
但是随着他在这的生活,他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封建王朝,他的心里隐隐出现更多的想法。
一个来自现代观念的观念,让他意识到,自己似乎在这场变法中找到了自己应该属于的位置。
这个位置既不同于激进的王安石,也不同于纠错的苏轼,更不是保守的司马光。
而是为普通百姓争取更多利益的位置,哪怕只是争取到一点点,扩散到整个大宋,或许就能拯救更多的人。
心中想通了许多事情,让李啟安有种明悟的感觉,想要做的事情不再是东一点西一点,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不过相比与这些历史的名人,自己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向他们学习,不可如往日那般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