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得想个营生了(1 / 2)

🎁美女直播

几人本不该现在打扰太久。

不过李啟安却热情招呼几人,毕竟现在是傍晚了,再出去雇佣仆从,买家具啥的也晚了。

还不如和苏轼等人唠唠嗑,如果能让他们留下的字帖啥的更好了。

几人走进宅子的大堂,没想到连个桌子也没有。

李啟安一时间有些尴尬,“寒舍迎客,实在惭愧,诸位等等。”

李啟安抱着一字帖去了隔壁的书房,其中就有那幅士子图。

秦观则是对李师师的这些字帖很感兴趣。

“师师姑娘,这些诗词,可否一观?”

“秦公子,请随意。”李师师浅浅一笑,或许是这两天受到李啟安的影响,李师师也变得大方了一些,少了一些风尘女子的柔弱。

秦观不由的心动了一下,很快掩饰过去,拿起那些字帖看了起来。

几人凑过来,或点头、或摇头,直到他们看到一幅稍有不同的字帖。?

“这是?”

只是看了一眼,汗水都流下来了,好巧不巧,那是苏轼晚年的作品------《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几人读的如痴如醉,等到他们看到后面的作者落款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他们熟悉的名字。

“宋·苏轼。”

几人面面相觑,然后看向李师师。

李师师此时也是汗流浃背,不知如何与他们解释。

这时李啟安才推个小推车,推车上是折叠桌椅。

“你们咋了?”李啟安还以为是李师师做了什么。

很快,他也看到了秦观手中拿着上次带过来的现代字帖,也不知道上面是谁的诗,把他们都镇住了。

“这词……我何时写的我怎么不知道?”

这词写得太过出彩,便是苏轼,也觉着惊艳。

李啟安也跟着汗流浃背了,原来他们看的是苏轼自己晚年作的词。

“听说是您写的,竟然不是吗?”

“哼!”苏轼有些不满,这小子太过诡异,“我中举入朝为官可没几年,名声都传到那什么冥洲去了?”

“其实……其实……”

“其是什么?”

“其实这诗是家中长辈写的,若是到了汴京没有钱财花了,就添上汴京的才子的名字,也能换个好价钱。”

苏轼几人皱眉,听着就不靠谱,可又想不出其他的解释了。

“哈哈哈,别管那些细节。”李啟安,摊开折叠桌子,折叠椅子。

几人也没心思看这个奇怪造型的桌椅,纷纷开始寻找起那些现代来的字帖。

他们发现无一不是绝句,每一首都算得上上佳之作,其中也有宋以前的唐诗。

而且这些字太过工整,像是印刷出来的,比印刷出来的还要一丝不苟得多。

几人完全忘了算学的事,全在拜读这些词。

末了,苏轼忽然问道,“元和清是哪一朝。”

李啟安一愣,却见苏轼目光灼灼,显然他并没有被糊弄过去。

李啟安顿时感觉压力山大。

“是……”

“还请小郎君想清楚再说。”苏轼此时显得有些咄咄逼人。

“是一个海外国家,其繁盛程度,不比大宋差多少。”想了想,李啟安还是没有对他说实话,主要是怕他接受不了。

“海外……”苏轼皱眉,他博通古今,唯独对海外之事了解甚少,再联想李啟安的算学,难道海外真有比大宋更加繁华之地?

好在苏轼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不然就真的聊不下去了。

之后才终于聊到了算学。

李啟安顺势把阿拉伯数字和方程式的概念和他们讲了一些。

“这个X可以代表一个数,也可以代表几个数,也可以代表某一群数字。”

“在它被解答出来之前,它可以是任何东西。”

“比如零乘以X等于零,那么它就是所有数字的总和。”

“但如果是,2X=4,那么显而易见,X=2。”李啟安举了最简单的两个例子来解释未知数的概念。

然后再用方程式应用到九章算术里面的一些题目。

几人也发现,用方程式解题,竟然出乎意料的简单和直观。

这样的方法如果普及,所有读书人的算学能力,都能提高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