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集英殿前,新科进士方阵正庄严肃立,等待唱名赐第。
来自五湖四海的俊杰们在此风云际会,文气如龙,映照着大宋的繁荣昌盛。
“眉州苏轼——”
“入殿授封!”
随着殿前司侍卫唤名,一位浓眉插鬓神采飞扬的年轻人出列躬身行礼。
“苏轼听封。”
礼毕,提襟抬脚,昂首阔步入殿。
肥而不腻……不是!
串台了,肥而不腻的是东坡肉,不是东坡,咱们重来。
不卑不亢,丝毫不怯场,这便是鼎鼎有名的苏家兄弟之一,苏轼是也。
入得殿来,行跪拜大礼。
“学生苏轼,拜见陛下万岁。”
殿中上首赫然便是年迈的赵官家。
时太祖曾有规定,凡登科进士,需面见天子,唱名赐第,初授赏宴,如此方可称之为“天子门生”。
表面看是对科举的重视,实则是笼络臣心之举,毕竟科举选拔出来的不一定都是人才,但都是官儿啊!
能力出众固然好,可为宰做执。
能力不出众也无妨,主理一任地方还是可以的。
甭管出众与否,这些人都将成为朝廷统制国家的基石,得位不怎么光明磊落的太祖爷,连杯酒释兵权都做得出来,又如何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
抑制武将,抬举士子,拉拢文人,此乃祖训。
老赵头是个老实人,虽是太宗一脉,却也不忘太祖教诲,一直恪守成规。
遗憾的是,山上跳出个孙猴子,把老实人给迷的晕头转向,迷迷糊糊就破了许多祖宗的规矩。
就好像天庭地府无法拒绝大圣爷销账一样,大宋朝同样没办法拒绝辽国公。
他给的太多了呀!
燕云、大辽、交趾、高丽、倭国,以后还会有大理、西夏、漠北……等等。
威服四海、八方来朝的天可汗,搁谁谁不迷糊?
老实人赵官家也是有梦想滴!
否则的话,他何必费心劳力的发动庆历新政,意图革弊除害,改变国家积弱的状况,失败后还耿耿于怀?
即便做个咸鱼皇帝,最后也少不了一个“仁君”之名。
可他不甘心啊!
天无二日,地无双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哎~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老天爷就把大闹天宫的孙猴子给派来了。
赵官家一下子就舒坦了!
什么祖训,什么武将作乱,都给我老赵往后稍稍!
弘毅忠不忠心,朕能感受不到吗?
(邢泽:你舅惯着我叭~)
好大儿嘛,自然是要宠着些。
这不,邢泽点了名,赵官家就算是挤,也要给他挤出几个人选来。
眼下这位苏轼,便是被点名的其中一位。
坦白讲,赵官家不是很满意他的成绩。
按照苏轼的名气和欧阳相公的称赞,赵官家觉得苏轼即便不是状元,那也该名列前茅才对。
谁知道他作文竟然还能写跑题!
不过看在被邢泽点名索要的份上,赵官家还是按耐住了,准备看看小苏同学将来会不会有大出息。
此时的赵官家,压根想不到面前这位让他不满意的苏轼,在历史上的几年后,将会在制科考试中一鸣惊人,取得第三等(一等二等为虚设,第三等其实就是一等)的好成绩,被誉为“百年第一”,其后更是名作流传千古,引无数学生一把一把薅头发。
当然,那只是历史上。
现在是剧世界,苏轼还能不能、会不会参加制科考试,又能取得怎样的成绩,一切都是未知。
“卿便是苏子瞻?”
“回陛下,学生正是。”
“且抬起头来。”
苏轼依言抬首,天子不得直视,便目光下垂。
“少有才名,果然不凡。”
这种时候,即便赵官家心里有什么想法,他也不会扫兴的说出来。
唱名赐第,主打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
赵官家简单夸了一句,并未多说什么,便示意一旁的礼部贡院官员宣布任命安排。
“眉州苏轼,年二十,乙科四甲,赐进士出身,授辽阳府辰州主簿,望尔悉心国事,造福百姓,再创佳绩。”
是的,你没看错,小苏同学就是四甲乙科。
但这并不代表小苏同学文化水平不高。
大宋进士考,总的来说分为四场:
策、论、赋、帖经墨义。
所谓策论赋,就是写文章,帖经就是默写经典中的段落,墨义就是笔答经意,类似文言文翻译。
小苏同学的论和帖经墨义非常出色,一篇《刑赏论》令考官们大为赞赏,帖经墨义更是拿了个第一。
但是吧,他偏科!
严重偏科!
大抵是过于聪慧了,思维总是不由自主的发散,直接把赋给写跑题了,策写得也一般。
综合殿试结果,最后只得了四甲乙科。
但是这不重要。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即便是四甲乙科,也丝毫不影响他在士子们心中的地位。
“学生苏轼,领旨。”
闻得自己将被遣往塞外苦寒之地,苏轼并没有什么不乐意。
相反,他对靖北还挺有兴趣的。
说起来,他和靖北其实有一些渊源,毕竟有个“师兄”被拐去了,苏轼登门谢师时可没少听欧阳相公念叨。
如女子坠入情网常由好奇引起一般,苏轼也十分想亲眼看一看,靖北究竟魅力何在。
大宋地广,风土人情皆有不同,苏轼生在川蜀之地,曾短暂游历,却并未去过塞外,只是听说那里苦寒。
苏轼也不在乎。
他早已习惯了随遇而安。
但是小小苏在乎啊!
钦佩辽国公守国门之大义的同时,苏辙更想多了解一些塞外的风土民俗气候,如此才好决定给哥哥准备哪些家当,置办什么物件。
而眼下,正好有一个非常懂靖北的人选。
唱名、赐第、初授,其后便是赏宴。
此宴通常设在着名得汴京皇家花园——
琼林苑。
因此又得名“琼林宴”。
文天祥有诗云:
“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
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
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
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便是描写琼林宴的气象了。
同样是“升学宴”,鹿鸣宴也十分有名,但要论规格,那跟琼林宴实在无法相比,都不在一个档次。
“琼林宴”相当于国宴水平,登科进士们不仅有珍馐美味,还有琼浆玉露,更有宫廷乐队的歌舞表演。
最最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