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忌讳?
官家要是忌讳,就不会放他来靖北了。
不过这个官家不忌讳,不代表下一个也能这么信重。
想想前段时间汴京递来的消息,兖王、邕王和邕王妃以及赵宗全父子的谈话……
邢泽笑了笑。
“存档吧,小郑将军不愿意说,那咱们就当做不知道。”
“是。”
宁远侯府顾家在军中有底蕴,忠敬侯府也不遑多让,人家也是老牌勋贵,至今仍旧是禁军当中的领头羊之一。
郑骁投身靖北,除了少年志气外,邢泽猜测应该还有忠敬侯府的默许。
否则的话,他应该早就收到忠敬侯府的消息,而郑骁也早该被抓回家去。
别以为隐瞒身份是什么特好用的招数。
人山人海中找一个刻意隐藏的犯罪分子或许不容易,但找一个显眼的公子哥儿还是不难的!
郑骁又不是躲到深山老林去了。
顾偃开都能找到顾廷烨的踪迹,没道理忠敬侯府找不到郑骁。
人家忠敬侯府的老夫人以及郑大公子和郑大夫人这对兄嫂,待郑骁可亲着呐!
所以邢泽没有收到忠敬侯府的告知,郑骁也安稳在靖北待下了,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忠敬侯府默许了。
跟当时顾偃开找到顾廷烨后做了一样的选择。
谁家还没有个叛逆孩子了,对吧宁远侯?
只要我不知道,那就不能代表我忠敬侯府的态度!
顾偃开表示很赞。
不知者不罪,而且不拆穿身份,其实也算是对忠敬侯府自身和郑骁的变相保护。
大凡豪族世家,基本都逃不开“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的原则。
当今天下承平,威服外敌不敢犯,天子也很是仁厚,真可谓“盛世气象”!
然而在这盛世气象之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
天子无嗣!
大统无继,需从旁挑选,现如今朝堂上是兖王、邕王、赵宗全三足鼎立之势。
明眼人都能瞧得出来,官家并不满意兖王和邕王,不然也不会把赵宗全提上来。
但是夺嫡这种事,其中凶险自不必说,波折也肯定少不了,在尘埃落定之前,谁也说不好会不会有黑马或者黑手出现。
再来个赵宗全,或者兖王邕王反败为胜,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谁也不知道将来的官家会是什么样的脾性。
但谁都知道辽国公是什么样的脾性。
忠君爱国、心怀大志、胸有沟壑、功勋卓着、谦逊有礼、至诚至孝……数都数不完!
一个能说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人,一个流言非议加身却不忍责备百姓的人,一个能让包大相公破例做忘年交的人。
他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呢?
对吧?
许多勋贵官宦不愿意掺和立嗣,但不代表他们什么防备都不做。
宁远侯府是如此,忠敬侯府亦是如此。
没办法,武将敏感呀!
太祖当年一招“天冷加衣”,搞的武将百八十年直不起腰,天子防备,文官也防备,简直如履薄冰!
好不容易出了个辽国公,以卓着功勋+不朽伟绩+感天动地之忠诚,得天子信重,为宰执倚赖,一下子打破了文重武轻的格局,这才让武将集团得以翻身!
试问整个武将集团,谁不羡慕?谁不感激?
百姓和文臣都破除偏见推崇辽国公,作为本家,武将集团岂能落于人后?
那必须是不能的。
杨家子杨文愿居岳涣之下,为征南剿匪先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英国公同样不例外。
别看英国公不显山不露水,但跟邢泽的关系一向不错。
为解决冗兵问题,北平路和山西路曾经冗兵还田,里面就有不少英国公的旧部。
韩大相公觉得有些棘手,甚至做好了强压的准备,然而根本没用到!
人家英国公不仅不挣扎,反而相当配合。
不光如此,在邢泽蒙受不白之冤时,英国公甚至还曾多次在朝堂上为邢泽发言。
只能说。
都把路走宽了啊!
现在的格局是:
英国公结了善缘;
宁远侯府拔了北伐大辽的头筹;
武将世家杨氏在西南剿侬表明了态度;
诸多大宋武将武勋也在南征交趾获了益;
甚至远在西北的种家也跟靖北勾勾搭搭,准备分西夏一杯羹。
什么叫众望所归?
这就叫众望所归!
邢泽战术后仰。
虽然他为了避嫌,在公事之外甚少与同僚结交,但是架不住同僚们心向往之啊!
他拦得住同僚们的人,拦不住同僚们的心,不知不觉间,就被暗戳戳推举成了魁首。
这是令泽没有办法!
(叉腰傲娇.jpg)
英国公选择交好,宁远侯府也把儿子塞进来,现在禁军的忠敬侯府还要来插一脚!
怎么办?
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啦!
现在已经不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大怂了,现在是屡战屡胜屡胜屡战的大宋!
蛋糕足够大,功劳足够多,邢泽也不是那种不容许别人分润丝毫的小气人儿。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嘛!
那些武将武勋是这么想的,邢泽也是这么想的。
团结就是力量!
有钱大家一起赚,有功大家一起捞,有锅嘛……
自然也是一起背。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现在得了邢泽的好处,将来可就由不得他们了。
所谓利益绑架,不外如是。
邢泽敲敲桌案:
“英国公有个女儿叫张桂芬,留意一下,有说亲的风声记得提醒我。”
小郑将军成了自己人,那邢泽肯定不能允许再乱点鸳鸯谱。
什么小沈氏沈国舅,都给本公往后稍稍!
小郑将军和桂芬才是正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