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南一战,朝廷有决心,将士有实力,一举将番南猴子灭国。
最后一役中,顾廷烨奋勇争当先,力擒贼酋,可谓声名鹊起。
如此长脸的事儿,宁远侯顾偃开作为亲爹,自然是与有荣焉。
只是惯于不爱表达,略略夸了句“不错”以后,便又开始“不可骄傲自满,还当奋发努力”的教导。
我骄傲,但我不说!
典型的中式父子关系,崇尚“君子抱孙不抱儿”的严父教育。
从来不把“爱”放在嘴上,即便寄予厚望,也不会宣之于口,只会默默的教他习武,教他耍枪,教他为人处世,予他立身之本。
全不如对待病弱的长子和年幼的幺儿那般体贴有爱。
或许在顾偃开看来,老大为病体拖累,老幺儿年幼无知,皆无缘继承家业,多几分体贴关怀也是应当。
毕竟老二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家传本事,甚至以后还要接手整个侯府,还要啥自行车?
如此一算,有得有失,有失有得,似乎很公平。
但顾偃开却是忘了,小顾再牛哔,也不可能有读心术。
顾廷烨如何感受,全看顾偃开怎么表现。
但很明显,顾偃开的表现不尽顾廷烨的意。
同样是儿子,为什么这么区别对待呢?
我都这么出息了,就不能夸我几句吗?
他瞒着家里北上参军,放下豪言壮语“功名自取”,其中既有少年意气,又何尝不是为了让老爹顾侯爷能高看一眼,多几句夸奖?
只可惜顾侯爷做爹做习惯了,不懂好大儿的心。
青春期的叛逆表象下,往往隐藏的是渴望被认同,一味的“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只会将父子关系越推越远。
叛逆的越来越叛逆,越叛逆越没法沟通,越不沟通误会越解不开,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即便有再多的良苦用心,也会淹没在恶性循环当中不被发现。
如今就是这样。
立下战功的顾廷烨衣锦还乡,最心心念念不是朝廷的封赏,而是父亲宁远侯的夸奖。
无他,不服尔。
上次攻上京灭大辽,邢泽给顾廷烨放了长假,顾廷烨屁颠屁颠回来显摆,结果就得了顾偃开一句“顺风局,牵条狗都能赢”的评价。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很强,顾廷烨心里可是憋着一股劲呢!
他非得给目不识珠的顾侯爷证明证明,自己才是宁远侯府最棒的儿子,自己值得被夸奖!
事实证明,顾廷烨确实做到了。
万军之中擒贼擒王,他就是征南军中最靓的那个崽!
但事实也证明,顾侯爷确实古板。
儿子征战归来,还立下战功,给宁远侯府大大的长脸,其不说关切之言,亦不语夸耀赞扬,死守教条不肯放,只略略一个“不错”就打发了。
那顾廷烨能干?
肯定不能啊!
自己冒着飞矢箭雨,穿梭刀林剑海,豁出命去换回来的荣耀,为什么到父亲这儿就一文不值呢?
明明我家大人都拍着肩膀说干得漂亮呀!
顾廷烨不李姐,甚至感到心灰意冷。
原来我爹真的不爱我……
因为不爱,所以再大的功劳和出息都一文不值。
顾廷烨懒得再跟顾偃开争论什么,郁闷的又去找了老相好魏行首谈心,开始流连勾栏瓦肆买醉的生活。
这很顾廷烨。
顾家浪子的名声,在小秦氏的故意纵容下,早就已经声名远扬,汴京人都知道,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
什么时候顾廷烨不勾栏听曲,那才叫稀奇好伐!
可是顾偃开不这么看啊。
参军前你放浪不羁,参军后你还不成体统,那不是白参军了?
你可是宁远侯府未来的希望,是你爹我最看重的儿子,你怎么能这么没出息呢?
我还指着你用功劳洗刷一波名声,将来也好娶媳妇生孙子呢,你特么这不是胡来吗?
竖子不足与谋!
于是在某一日顾廷烨流连花丛彻夜未归后,顾偃开大发雷霆,把顾廷烨绑起来好打一通。
顾廷烨硬气又置气,不辩解也不吭声,硬生生的挨着。
明明就是不爱我,还找什么理由,打吧,打死完事!
这下子小秦氏看不下去了。
汴京人谁不知道宁远侯府小秦大娘子贤良淑德?
那真是打在继子身,痛在后妈心!
简直把小秦氏“急”得两头忙,一会跟顾偃开《二郎还小,不懂事,且饶他这一回》,一会跟顾廷烨《二郎啊,你快跟你父亲认个错》。
认错?
那不是他的风格!
我为顾家流过血,我为顾家负过伤,我有什么错!
顾廷烨一梗脖子:“何错之有?”
好嘛!
顾偃开立马炸了!
本来他就不认同小秦氏口中的“二郎还小”,都二十的人了还能叫小?
之所以没直接反驳,不过是想给顾廷烨一个台阶下,让他少受些罪。
逆子不领情就罢了,还敢顶嘴?
我打你个不孝子!
pia~pia~pia~
就这样,在小秦氏的不懈劝解和眼泪攻势下,顾偃开越发上头,可是让顾廷烨结结实实挨了一顿好打,好几天都下不来床。
小秦氏心疼的直掉泪,一边哭一边亲自给顾廷烨上药,把“小白菜,地里黄”的可怜崽崽顾廷烨感动的不要不要滴!
“你说你怎么就这么倔呢?认个错儿跟要你命似的,死不肯低头,到头来还是自己受苦,何必呢?”
“母亲,我这倔脾气又不是现在才有,打小不就这样吗?”
确实,打小就这样,不然也不会被小秦氏拿捏的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