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6章 贾珩:最后一块儿改朝换代的拼图……
神京城,宁国府
贾珩这边厢,伸手轻轻搂过凤姐的肩头,面容沉静,若有所思。
凤姐轻笑了下,说道:「前个儿,老太太打发了鸳鸯送过来一些补品,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儿?」
贾珩笑道:「老太太是个聪明人,定是知道了什麽,就过来安抚你,让你不要多想。」
到了今天,他已经是独揽大权的辅政王,只要顺风顺水,可保宁荣两府五十年富贵。
贾母早就已经默认他与李纨丶凤姐这些后宅女人的私情。
凤姐带着娇俏丶酥糯地轻「嗯」了一声,将螓首依偎在贾珩怀里,低声道:「老太太从来都是个眼明心亮的,现在宝玉成了家,二老爷同样成为封疆大吏,老太太也算诸般皆称心如意了。」
贾珩这边厢与凤姐说了一会儿话,因为凤姐有孕在身,自是不能亲热,并未多作盘桓,起身离了平儿所居的厢房。
贾珩与凤姐依偎了好一会儿,这才快步离了厅堂,立身于廊檐之上,想了想,打算去看看兴子。
上元佳节之时,他其实见过兴子一次,对这些后宅女孩子,不管是雅若还是兴子,都没有冷落。
而在乾德元年的正月初三之时,倭国方面的使者抵达神京,敬献一封贺表给大汉,祝贺大汉新君登基,以示恭顺臣服。
此刻,距离宁国府三里远外的一座几重进的大宅院,占地宽阔,轩峻壮丽。
后院,厢房之中,兴子一袭碎花海棠百合裙,青丝如瀑的秀发绾成端美云髻,落座在一方木质软榻上,眺望着庭院之中重迭明灭的假山,眸光怔怔出神。
这会儿,丫鬟近得前来,声音中带着几许柔软和酥糯,道:「娘娘,卫王来了。」
兴子闻听此言,温婉可人一如大和抚子的脸蛋儿,顿时现出欣然莫名,起得身来,看向那从外间款步而来的贾珩,道:「贾君,你来了。」
贾珩点了点头,道:「是啊,过来看看你,兴子,最近怎麽样?」
说话之间,贾珩凝眸看着书案之上的宣纸,看向其上书就的字迹,目中现出一抹诧异之色,说道:「兴子,你这在写什麽?」
兴子笑意浅浅,说道:「只是家乡的一些俚曲。」
贾珩心头有恍然情绪涌起,行至近前,握住兴子的纤纤素手,问道:「兴子,你这是思乡了?」
兴子幽幽叹了一口气,熠熠妙目当中涌动着缅怀和回忆,「一晃眼,我也离开故乡有好几年了。」
贾珩捕捉到丽人哀伤的情绪,心有所感,问道:「要不寻个机会,回乡看看?」
「我在这里陪着贾君就好了。」兴子低声说着,忽而转过青丝如瀑的螓首,定定看向贾珩,柔声道:「贾君,我们要个孩子吧。」
先前,兴子就想和贾珩生孩子,但彼时,贾珩的身子骨儿还没有调养好,受孕率本就不高。
贾珩闻听此言,心头不由一顿,问道:「孤独了?」
兴子声音中带着几分幽怨和怅然,说道:「平常也不见贾君身影,如果生个孩子,以后贾君不来我这边儿的时候,我也有个念想。」
贾珩轻笑了下,拥住兴子的丰腴娇躯,说道:「那咱们就生一个。」
兴子「嗯」了一声,玉容酡红如醺,眸光柔润如水,刚要说什麽,却见眼前黑影一闪,旋即就是团团温热气息印将过来,覆在自家唇瓣上,那令人沉醉和着迷的气息洪流淹没了英子。
过了一会儿,贾珩凝眸看向兴子那张酡红如醺的脸蛋儿,道:「兴子,咱们到里厢吧。」
说话之间,贾珩拥着丽人的丰腴娇躯,来到里厢,旋即,落座在帷幔四及的厢房,凑近那柔润微微的桃红唇瓣。
兴子两弯翠丽一如春山的修眉下,妩媚流波的美眸眸光莹莹如水,似乎正在寸寸描摹着那蟒服青年的削刻面庞。
贾珩容色一顿,凝视着兴子那张酡红如醺的脸蛋儿,故地重游,倦鸟归林。
兴子腻哼一声,旋即弯弯睫毛颤抖了下,微微闭上美眸,任由那忙蟒服青年剧烈冲击着。
也不知多久,贾珩紧紧拥住兴子的娇躯,凑到丽人耳畔,问道:「你弟弟最近可有给你来书信?」
兴子声音娇俏丶酥软,被贾珩捉弄的芳心娇羞,说道:「左右也是年前那封,后面就没有了。」
贾珩刚毅丶沉静面容之上,就是现出一抹思索之色。
从大汉派驻兵马至日本以来,已有好几年,倭国方面政局渐趋平稳,难保后光明天皇生出「雄才大略」的心思,想要励精图治,恢复对倭国的完整治权。
而在他的规划当中,日本和朝鲜两地都要向大汉归治,从而化夷为夏。
所以,与倭国本土的贵族早晚会有冲突。
贾珩出神想着,拥着兴子光滑圆润的肩头,在心头思量着对日本的打算。
以后光明天皇的性子,应该不会一直伏低做小,将来还会有变故,那时候,就要动兵,而后让皇子前去倭国就藩。
那麽兴子所生的孩子就比较重要了,承载了他的血统和倭国皇室的血脉,名正言顺,。
不过,想要实现对倭国的长久归治,需要蒸汽机研制出来,提升生产力,将日本和华夏形成一个贸易和市场丶原材料的经济共同体,达经济绑定,文化同化的目的。
朝野也是如此规划,如此最终才能消化这两块儿国土。
……
……
时光匆匆,岁月如歌,转眼之间就到了大汉乾德元年的三月初,今日正是恩科考试举行的日子。
前来奔赴恩科的在京举子,大约三四千人先行考试,而后在半个月中,礼部陆续安排考取明工丶明算丶明经的秀才丶举子参加考试。
因为不像进士科,有完备的秀才,举人,贡士等一系列考级。
而明工丶明算丶明经诸科的考试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所以乾德元年的恩科考试,在京士子凡是有意报考明经丶明工丶明算诸科者,皆不限举人,秀才,仍不限再考进士。
其中有一些年轻举子,自然是不耻这等非两榜进士出身的「歪门邪道」,但也有一些屡试不第的举子,尤其一些年老的,见多了另外一条门路,自然也就动了心思。
或者说,朝廷给的说法倒是无比诱人,以后仍然不限报考进士科。
这不就是多一条路?
而神京城中,大多数举子皆是如此作想。
自从凤鸣三问之后,在京举子起码在表面上不再排斥新学,或者说,此刻的新学还在萌芽状态,还未动摇儒学的地位,更多是对儒学的补充和渗透。
也没有喊出什麽「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总理事务衙门,官厅——
这座轩峻丶威严的衙门就选址在安顺门左近,前后几重进的宅院,高屋大宅,雕梁画栋。
贾珩在这一刻,身穿黑红缎面的蟒服,落座在一方漆木书案后,开始办起公来。
此刻,漆木几案之上,分明摞着一沓各地递送而来的奏报疏册,而六部百司的官员也都排着队在总理事务衙门进进出出,面上多见神色匆匆。
这会儿,一个锦衣府卫校尉快步进入官厅,抱拳说道:「都督,江南急报。」
贾珩闻言,面容微动,斜飞入鬓的剑眉之下,粲然如虹的目光闪烁了下,道:「拿过来。」
那锦衣府卫面色恭谨,行至近前,将手中的笺纸递将而去,刚毅丶沉静的面容上,现出一抹思索之色。
范仪压低了声音,问道:「王爷,这……」
贾珩将手中的笺纸递将过去,面色如霜薄覆,冷声道:「江南这些人对朝廷大政不满,于聚会宴饮之时,多生怨谤之言,而且最近拉帮结派,不知何为。」
范仪眉头挑了挑,眸光灼灼而视,将手中的笺纸卷起,提醒道:「卫王,只怕彼灯已经开始有实质动作了。」
彼等皇亲国戚已经准备酝酿叛乱,或者说匡扶汉室,攘除奸凶。
贾珩道:「不管如何,先让锦衣府的探事盯着,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范仪点了点头,听命应是。
不过,江南纵然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这极容易平定,以地方对抗中枢,历来鲜少成功。
贾珩脸上现出思索之色,眸光闪烁不定,沉声说道:「这需要给他们机会。」
范仪闻听此言,浓眉之下,眼眸一亮,问道:「王爷的意思是引蛇出洞?」
贾珩点了点头,道:「唯有如此,才能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同时腾出空位,拉拢向我们靠拢的人。」
如果说巴蜀和神京是清洗朝堂和地方的势力的两块儿比较大的改朝换代拼图,那麽江南就是最后一块儿改朝换代的拼图。
否则,他在神京谋朝篡位,登基践祚,信不信,江南士绅能在南京临时拉起一个小朝廷?
任何谋朝篡位,都要先行清洗前朝势力,没有任何例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潮动荡来巩固自身权位,最终达到上下皆是一党的布局。
贾珩吩咐说道:「来人,去取笔墨和纸张来,我要书信一封。」
想要钓出江南士绅,需要给江南士绅兵权,那麽就需要叶家的配合,诱惑江南士绅出动。
但凡有异动,就可在江南兴起大狱,掀起腥风血雨。
贾珩提起毛笔,在宣纸上书写而毕,递给一旁垂手侍奉的锦衣校尉,道:「将这书信蜡封,装入机要匣子,另着人以快马六百里加急,递送至江南的叶家。」
那锦衣校尉闻听此言,旋即,领了书信,拱手告退。
贾珩起得身来,快步来到后堂书房,进入其间,落座下来。
范仪也随之起身,看向贾珩,担忧问道:「王爷,江南方面,如果士绅和宗室诸藩串通起来,王爷以为应当如何应对?」
贾珩默然片刻,道:「我要的这个局面,如果江南的致仕士绅与宗亲藩王谋篡,正好兴起大狱,将彼等彻底剿灭一空。」
范仪诧异问道:「王爷先前不是说宜静不宜动。」
贾珩道:「更进一步不能操之急切,需要慢慢剪除反对之人,培植党羽,以图后进,其他的当动则动。」
范仪面上若有所思。
贾珩目光闪烁了下,朗声说道:「辅政卫汉的旗帜还不能丢,这是聚拢天下人心的旗帜。」
范仪点了点头,赞同说道:「王爷所言甚是。」
贾珩放下手中的茶盅,转而问道:「先前让你招揽人才的事,你忙的怎麽样?」
范仪迟疑了下,问道:「回禀王爷,如今在京士子当中,也有不少想要至总理事务衙门做事,是否招揽?」
贾珩叙道:「对这些人要仔细甄别,察其真才实学,量才录用,之后科举进士,也可以拣选一批至总理事务衙门办事行走。」
这将来就是他的门生故吏。
其实,这就是他不能在这个时间段更进一步的缘由,他手下才有几个文臣可用?
如果谋朝篡位,天下督抚一级都没有轮换一遍,何况是庞大的府县,这个没有时间的积累和铺垫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而每年的科举提供的流水线人才被他收入麾下,这些人哪怕为了自身的前程,也会拥护于他。
范仪面色肃然,点头应是。
贾珩默然片刻,问道:「四川土司那边儿情况怎麽样?」
范仪想了想,问道:「英国公还没有传过来消息。」
贾珩道:「京营大军在外间盘桓多日,也是该班师回朝了。」
范仪道:「那让内阁方面行文给巴蜀,催促英国公班师。」
贾珩想了想,道:「我等会儿书信一封,先问问英国公的意见,四川土司的手尾,应该已经处理乾净了。」
随着他成为一方势力之主,由臣子向主君转变,如何处理昔日得力大将的关系,也需要注意。
范仪闻听此言,点了点头。
贾珩想了想,说道:「总理事务衙门方面,向六部对接,同时要派人至通政司抄录各地递至神京的奏疏,呈至官厅,我要查阅。」
总理事务衙门一立,正式标志着他开府理政,自立小朝廷。
范仪道:「王爷,内阁方面,齐阁老此人倒似貌恭而心不服。」
贾珩道:「齐昆此人比较识时务,虽然暗藏鬼胎,但并未形于表面,当下不宜穷追不舍,等再过一段时间,内阁首辅再行换人,也就是了。」
范仪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依王爷之意,暂且以稳妥为要。」
贾珩颔首道:「先下去忙着吧。」
范仪也不再说其他,告辞离去。
……
……
江南,郝家
郝家家主郝继儒落座在书房之中的那张太师椅上,一袭松纹褐色寿字长衫,那张苍老面容上现出担忧之色。
「据京中传来的消息,卫王让徐光启在国子监举行凤鸣三问,现在京中举子和士子已经开始舆论转向,皆言所谓新学,乃是格物致知之学,无违圣贤之道。」郝继儒忧心忡忡说道。
沈邡眉头紧皱,出着主意道:「郝太傅,江南士子在南省并未亲眼所见,或许可以做做文章。」
南京国子监司业鲁伯奇也在下首落座,颔首了下,说道:「沈大人所言不差,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江南士子并未亲眼目睹那所谓凤鸣三问,定然对这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不以为然。」
郝继儒点了点头,道:「那就从此做做文章。」
鲁伯奇应了一声,道:「只是如果朝廷,卫王那边儿派人怪罪起来,定然要揪出主使的。」
郝继儒道:「无需闹事,所谓言辞可作刀剑,在江南诸家报馆的报纸上登载对新学的批驳之文,江南的读书人自会厌恶卫王,而生疏远之心。」
随着开海通商,海贸大行于世,南方开放的风气薰染之下,国子监以及商会都开始办报,主要是通报商事,曲艺评论。
郝继儒想了想,道:「只是,南方方面的同僚对卫王之刀兵威严颇为惮惧,想要从此做文章,倒也不太容易。」
沈邡眉头皱了皱,眸光闪烁了下,问道:「郝太傅,那几位的意思是?」
所谓那几位,也就是那几位身在南省的皇亲国戚,以吴王为代表的宗室藩王。
郝继儒摇了摇头,说道:「现在还未彻底酝酿出天下讨卫的大势,不宜贸然行事,况且南省的兵权尚在卫王手下亲信手里,需要筹划。」
「安南侯叶家碍于卫王之势,而选择将兵权交出,其心中未必对此服气,如果能够派出说客前往说服,或许可以得其臂助。」沈邡想了想,在一旁高声说道。
郝继儒那张苍老带着几许皱纹的面容上,顿时现出一抹思索之色,说道:「那就派人去问问安南侯叶家的意见。」
郝继儒长子郝怀祯出得班列,拱手应是,然后快步出了书房,前去吩咐下人。
沈邡道:「郝太傅,卫王眼线众多,遍布诸省,我等所谋之事,事关重大,万万不可让其察知了。」
郝继儒想了想,眸光深深,温声道:「沈大人说的不无道理,现在天下不知多少人想要捧卫王的臭脚,说不得就可能向卫王通风报信。」
沈邡道:「天下仁人志士还是如过江之鲫,心向汉室者比比皆是,郝太傅倒也不必过于忧心国事。」
郝继儒点了点头。
贾珩道:「不管如何,先让锦衣府的探事盯着,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范仪点了点头,听命应是。
不过,江南纵然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这极容易平定,以地方对抗中枢,历来鲜少成功。
贾珩脸上现出思索之色,眸光闪烁不定,沉声说道:「这需要给他们机会。」
范仪闻听此言,浓眉之下,眼眸一亮,问道:「王爷的意思是引蛇出洞?」
贾珩点了点头,道:「唯有如此,才能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同时腾出空位,拉拢向我们靠拢的人。」
如果说巴蜀和神京是清洗朝堂和地方的势力的两块儿比较大的改朝换代拼图,那麽江南就是最后一块儿改朝换代的拼图。
否则,他在神京谋朝篡位,登基践祚,信不信,江南士绅能在南京临时拉起一个小朝廷?
任何谋朝篡位,都要先行清洗前朝势力,没有任何例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潮动荡来巩固自身权位,最终达到上下皆是一党的布局。
贾珩吩咐说道:「来人,去取笔墨和纸张来,我要书信一封。」
想要钓出江南士绅,需要给江南士绅兵权,那麽就需要叶家的配合,诱惑江南士绅出动。
但凡有异动,就可在江南兴起大狱,掀起腥风血雨。
贾珩提起毛笔,在宣纸上书写而毕,递给一旁垂手侍奉的锦衣校尉,道:「将这书信蜡封,装入机要匣子,另着人以快马六百里加急,递送至江南的叶家。」
那锦衣校尉闻听此言,旋即,领了书信,拱手告退。
贾珩起得身来,快步来到后堂书房,进入其间,落座下来。
范仪也随之起身,看向贾珩,担忧问道:「王爷,江南方面,如果士绅和宗室诸藩串通起来,王爷以为应当如何应对?」
贾珩默然片刻,道:「我要的这个局面,如果江南的致仕士绅与宗亲藩王谋篡,正好兴起大狱,将彼等彻底剿灭一空。」
范仪诧异问道:「王爷先前不是说宜静不宜动。」
贾珩道:「更进一步不能操之急切,需要慢慢剪除反对之人,培植党羽,以图后进,其他的当动则动。」
范仪面上若有所思。
贾珩目光闪烁了下,朗声说道:「辅政卫汉的旗帜还不能丢,这是聚拢天下人心的旗帜。」
范仪点了点头,赞同说道:「王爷所言甚是。」
贾珩放下手中的茶盅,转而问道:「先前让你招揽人才的事,你忙的怎麽样?」
范仪迟疑了下,问道:「回禀王爷,如今在京士子当中,也有不少想要至总理事务衙门做事,是否招揽?」
贾珩叙道:「对这些人要仔细甄别,察其真才实学,量才录用,之后科举进士,也可以拣选一批至总理事务衙门办事行走。」
这将来就是他的门生故吏。
其实,这就是他不能在这个时间段更进一步的缘由,他手下才有几个文臣可用?
如果谋朝篡位,天下督抚一级都没有轮换一遍,何况是庞大的府县,这个没有时间的积累和铺垫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而每年的科举提供的流水线人才被他收入麾下,这些人哪怕为了自身的前程,也会拥护于他。
范仪面色肃然,点头应是。
贾珩默然片刻,问道:「四川土司那边儿情况怎麽样?」
范仪想了想,问道:「英国公还没有传过来消息。」
贾珩道:「京营大军在外间盘桓多日,也是该班师回朝了。」
范仪道:「那让内阁方面行文给巴蜀,催促英国公班师。」
贾珩想了想,道:「我等会儿书信一封,先问问英国公的意见,四川土司的手尾,应该已经处理乾净了。」
随着他成为一方势力之主,由臣子向主君转变,如何处理昔日得力大将的关系,也需要注意。
范仪闻听此言,点了点头。
贾珩想了想,说道:「总理事务衙门方面,向六部对接,同时要派人至通政司抄录各地递至神京的奏疏,呈至官厅,我要查阅。」
总理事务衙门一立,正式标志着他开府理政,自立小朝廷。
范仪道:「王爷,内阁方面,齐阁老此人倒似貌恭而心不服。」
贾珩道:「齐昆此人比较识时务,虽然暗藏鬼胎,但并未形于表面,当下不宜穷追不舍,等再过一段时间,内阁首辅再行换人,也就是了。」
范仪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依王爷之意,暂且以稳妥为要。」
贾珩颔首道:「先下去忙着吧。」
范仪也不再说其他,告辞离去。
……
……
江南,郝家
郝家家主郝继儒落座在书房之中的那张太师椅上,一袭松纹褐色寿字长衫,那张苍老面容上现出担忧之色。
「据京中传来的消息,卫王让徐光启在国子监举行凤鸣三问,现在京中举子和士子已经开始舆论转向,皆言所谓新学,乃是格物致知之学,无违圣贤之道。」郝继儒忧心忡忡说道。
沈邡眉头紧皱,出着主意道:「郝太傅,江南士子在南省并未亲眼所见,或许可以做做文章。」
南京国子监司业鲁伯奇也在下首落座,颔首了下,说道:「沈大人所言不差,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江南士子并未亲眼目睹那所谓凤鸣三问,定然对这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不以为然。」
郝继儒点了点头,道:「那就从此做做文章。」
鲁伯奇应了一声,道:「只是如果朝廷,卫王那边儿派人怪罪起来,定然要揪出主使的。」
郝继儒道:「无需闹事,所谓言辞可作刀剑,在江南诸家报馆的报纸上登载对新学的批驳之文,江南的读书人自会厌恶卫王,而生疏远之心。」
随着开海通商,海贸大行于世,南方开放的风气薰染之下,国子监以及商会都开始办报,主要是通报商事,曲艺评论。
郝继儒想了想,道:「只是,南方方面的同僚对卫王之刀兵威严颇为惮惧,想要从此做文章,倒也不太容易。」
沈邡眉头皱了皱,眸光闪烁了下,问道:「郝太傅,那几位的意思是?」
所谓那几位,也就是那几位身在南省的皇亲国戚,以吴王为代表的宗室藩王。
郝继儒摇了摇头,说道:「现在还未彻底酝酿出天下讨卫的大势,不宜贸然行事,况且南省的兵权尚在卫王手下亲信手里,需要筹划。」
「安南侯叶家碍于卫王之势,而选择将兵权交出,其心中未必对此服气,如果能够派出说客前往说服,或许可以得其臂助。」沈邡想了想,在一旁高声说道。
郝继儒那张苍老带着几许皱纹的面容上,顿时现出一抹思索之色,说道:「那就派人去问问安南侯叶家的意见。」
郝继儒长子郝怀祯出得班列,拱手应是,然后快步出了书房,前去吩咐下人。
沈邡道:「郝太傅,卫王眼线众多,遍布诸省,我等所谋之事,事关重大,万万不可让其察知了。」
郝继儒想了想,眸光深深,温声道:「沈大人说的不无道理,现在天下不知多少人想要捧卫王的臭脚,说不得就可能向卫王通风报信。」
沈邡道:「天下仁人志士还是如过江之鲫,心向汉室者比比皆是,郝太傅倒也不必过于忧心国事。」
郝继儒点了点头。
贾珩道:「不管如何,先让锦衣府的探事盯着,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范仪点了点头,听命应是。
不过,江南纵然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这极容易平定,以地方对抗中枢,历来鲜少成功。
贾珩脸上现出思索之色,眸光闪烁不定,沉声说道:「这需要给他们机会。」
范仪闻听此言,浓眉之下,眼眸一亮,问道:「王爷的意思是引蛇出洞?」
贾珩点了点头,道:「唯有如此,才能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同时腾出空位,拉拢向我们靠拢的人。」
如果说巴蜀和神京是清洗朝堂和地方的势力的两块儿比较大的改朝换代拼图,那麽江南就是最后一块儿改朝换代的拼图。
否则,他在神京谋朝篡位,登基践祚,信不信,江南士绅能在南京临时拉起一个小朝廷?
任何谋朝篡位,都要先行清洗前朝势力,没有任何例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潮动荡来巩固自身权位,最终达到上下皆是一党的布局。
贾珩吩咐说道:「来人,去取笔墨和纸张来,我要书信一封。」
想要钓出江南士绅,需要给江南士绅兵权,那麽就需要叶家的配合,诱惑江南士绅出动。
但凡有异动,就可在江南兴起大狱,掀起腥风血雨。
贾珩提起毛笔,在宣纸上书写而毕,递给一旁垂手侍奉的锦衣校尉,道:「将这书信蜡封,装入机要匣子,另着人以快马六百里加急,递送至江南的叶家。」
那锦衣校尉闻听此言,旋即,领了书信,拱手告退。
贾珩起得身来,快步来到后堂书房,进入其间,落座下来。
范仪也随之起身,看向贾珩,担忧问道:「王爷,江南方面,如果士绅和宗室诸藩串通起来,王爷以为应当如何应对?」
贾珩默然片刻,道:「我要的这个局面,如果江南的致仕士绅与宗亲藩王谋篡,正好兴起大狱,将彼等彻底剿灭一空。」
范仪诧异问道:「王爷先前不是说宜静不宜动。」
贾珩道:「更进一步不能操之急切,需要慢慢剪除反对之人,培植党羽,以图后进,其他的当动则动。」
范仪面上若有所思。
贾珩目光闪烁了下,朗声说道:「辅政卫汉的旗帜还不能丢,这是聚拢天下人心的旗帜。」
范仪点了点头,赞同说道:「王爷所言甚是。」
贾珩放下手中的茶盅,转而问道:「先前让你招揽人才的事,你忙的怎麽样?」
范仪迟疑了下,问道:「回禀王爷,如今在京士子当中,也有不少想要至总理事务衙门做事,是否招揽?」
贾珩叙道:「对这些人要仔细甄别,察其真才实学,量才录用,之后科举进士,也可以拣选一批至总理事务衙门办事行走。」
这将来就是他的门生故吏。
其实,这就是他不能在这个时间段更进一步的缘由,他手下才有几个文臣可用?
如果谋朝篡位,天下督抚一级都没有轮换一遍,何况是庞大的府县,这个没有时间的积累和铺垫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而每年的科举提供的流水线人才被他收入麾下,这些人哪怕为了自身的前程,也会拥护于他。
范仪面色肃然,点头应是。
贾珩默然片刻,问道:「四川土司那边儿情况怎麽样?」
范仪想了想,问道:「英国公还没有传过来消息。」
贾珩道:「京营大军在外间盘桓多日,也是该班师回朝了。」
范仪道:「那让内阁方面行文给巴蜀,催促英国公班师。」
贾珩想了想,道:「我等会儿书信一封,先问问英国公的意见,四川土司的手尾,应该已经处理乾净了。」
随着他成为一方势力之主,由臣子向主君转变,如何处理昔日得力大将的关系,也需要注意。
范仪闻听此言,点了点头。
贾珩想了想,说道:「总理事务衙门方面,向六部对接,同时要派人至通政司抄录各地递至神京的奏疏,呈至官厅,我要查阅。」
总理事务衙门一立,正式标志着他开府理政,自立小朝廷。
范仪道:「王爷,内阁方面,齐阁老此人倒似貌恭而心不服。」
贾珩道:「齐昆此人比较识时务,虽然暗藏鬼胎,但并未形于表面,当下不宜穷追不舍,等再过一段时间,内阁首辅再行换人,也就是了。」
范仪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依王爷之意,暂且以稳妥为要。」
贾珩颔首道:「先下去忙着吧。」
范仪也不再说其他,告辞离去。
……
……
江南,郝家
郝家家主郝继儒落座在书房之中的那张太师椅上,一袭松纹褐色寿字长衫,那张苍老面容上现出担忧之色。
「据京中传来的消息,卫王让徐光启在国子监举行凤鸣三问,现在京中举子和士子已经开始舆论转向,皆言所谓新学,乃是格物致知之学,无违圣贤之道。」郝继儒忧心忡忡说道。
沈邡眉头紧皱,出着主意道:「郝太傅,江南士子在南省并未亲眼所见,或许可以做做文章。」
南京国子监司业鲁伯奇也在下首落座,颔首了下,说道:「沈大人所言不差,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江南士子并未亲眼目睹那所谓凤鸣三问,定然对这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不以为然。」
郝继儒点了点头,道:「那就从此做做文章。」
鲁伯奇应了一声,道:「只是如果朝廷,卫王那边儿派人怪罪起来,定然要揪出主使的。」
郝继儒道:「无需闹事,所谓言辞可作刀剑,在江南诸家报馆的报纸上登载对新学的批驳之文,江南的读书人自会厌恶卫王,而生疏远之心。」
随着开海通商,海贸大行于世,南方开放的风气薰染之下,国子监以及商会都开始办报,主要是通报商事,曲艺评论。
郝继儒想了想,道:「只是,南方方面的同僚对卫王之刀兵威严颇为惮惧,想要从此做文章,倒也不太容易。」
沈邡眉头皱了皱,眸光闪烁了下,问道:「郝太傅,那几位的意思是?」
所谓那几位,也就是那几位身在南省的皇亲国戚,以吴王为代表的宗室藩王。
郝继儒摇了摇头,说道:「现在还未彻底酝酿出天下讨卫的大势,不宜贸然行事,况且南省的兵权尚在卫王手下亲信手里,需要筹划。」
「安南侯叶家碍于卫王之势,而选择将兵权交出,其心中未必对此服气,如果能够派出说客前往说服,或许可以得其臂助。」沈邡想了想,在一旁高声说道。
郝继儒那张苍老带着几许皱纹的面容上,顿时现出一抹思索之色,说道:「那就派人去问问安南侯叶家的意见。」
郝继儒长子郝怀祯出得班列,拱手应是,然后快步出了书房,前去吩咐下人。
沈邡道:「郝太傅,卫王眼线众多,遍布诸省,我等所谋之事,事关重大,万万不可让其察知了。」
郝继儒想了想,眸光深深,温声道:「沈大人说的不无道理,现在天下不知多少人想要捧卫王的臭脚,说不得就可能向卫王通风报信。」
沈邡道:「天下仁人志士还是如过江之鲫,心向汉室者比比皆是,郝太傅倒也不必过于忧心国事。」
郝继儒点了点头。
贾珩道:「不管如何,先让锦衣府的探事盯着,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范仪点了点头,听命应是。
不过,江南纵然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这极容易平定,以地方对抗中枢,历来鲜少成功。
贾珩脸上现出思索之色,眸光闪烁不定,沉声说道:「这需要给他们机会。」
范仪闻听此言,浓眉之下,眼眸一亮,问道:「王爷的意思是引蛇出洞?」
贾珩点了点头,道:「唯有如此,才能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同时腾出空位,拉拢向我们靠拢的人。」
如果说巴蜀和神京是清洗朝堂和地方的势力的两块儿比较大的改朝换代拼图,那麽江南就是最后一块儿改朝换代的拼图。
否则,他在神京谋朝篡位,登基践祚,信不信,江南士绅能在南京临时拉起一个小朝廷?
任何谋朝篡位,都要先行清洗前朝势力,没有任何例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潮动荡来巩固自身权位,最终达到上下皆是一党的布局。
贾珩吩咐说道:「来人,去取笔墨和纸张来,我要书信一封。」
想要钓出江南士绅,需要给江南士绅兵权,那麽就需要叶家的配合,诱惑江南士绅出动。
但凡有异动,就可在江南兴起大狱,掀起腥风血雨。
贾珩提起毛笔,在宣纸上书写而毕,递给一旁垂手侍奉的锦衣校尉,道:「将这书信蜡封,装入机要匣子,另着人以快马六百里加急,递送至江南的叶家。」
那锦衣校尉闻听此言,旋即,领了书信,拱手告退。
贾珩起得身来,快步来到后堂书房,进入其间,落座下来。
范仪也随之起身,看向贾珩,担忧问道:「王爷,江南方面,如果士绅和宗室诸藩串通起来,王爷以为应当如何应对?」
贾珩默然片刻,道:「我要的这个局面,如果江南的致仕士绅与宗亲藩王谋篡,正好兴起大狱,将彼等彻底剿灭一空。」
范仪诧异问道:「王爷先前不是说宜静不宜动。」
贾珩道:「更进一步不能操之急切,需要慢慢剪除反对之人,培植党羽,以图后进,其他的当动则动。」
范仪面上若有所思。
贾珩目光闪烁了下,朗声说道:「辅政卫汉的旗帜还不能丢,这是聚拢天下人心的旗帜。」
范仪点了点头,赞同说道:「王爷所言甚是。」
贾珩放下手中的茶盅,转而问道:「先前让你招揽人才的事,你忙的怎麽样?」
范仪迟疑了下,问道:「回禀王爷,如今在京士子当中,也有不少想要至总理事务衙门做事,是否招揽?」
贾珩叙道:「对这些人要仔细甄别,察其真才实学,量才录用,之后科举进士,也可以拣选一批至总理事务衙门办事行走。」
这将来就是他的门生故吏。
其实,这就是他不能在这个时间段更进一步的缘由,他手下才有几个文臣可用?
如果谋朝篡位,天下督抚一级都没有轮换一遍,何况是庞大的府县,这个没有时间的积累和铺垫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而每年的科举提供的流水线人才被他收入麾下,这些人哪怕为了自身的前程,也会拥护于他。
范仪面色肃然,点头应是。
贾珩默然片刻,问道:「四川土司那边儿情况怎麽样?」
范仪想了想,问道:「英国公还没有传过来消息。」
贾珩道:「京营大军在外间盘桓多日,也是该班师回朝了。」
范仪道:「那让内阁方面行文给巴蜀,催促英国公班师。」
贾珩想了想,道:「我等会儿书信一封,先问问英国公的意见,四川土司的手尾,应该已经处理乾净了。」
随着他成为一方势力之主,由臣子向主君转变,如何处理昔日得力大将的关系,也需要注意。
范仪闻听此言,点了点头。
贾珩想了想,说道:「总理事务衙门方面,向六部对接,同时要派人至通政司抄录各地递至神京的奏疏,呈至官厅,我要查阅。」
总理事务衙门一立,正式标志着他开府理政,自立小朝廷。
范仪道:「王爷,内阁方面,齐阁老此人倒似貌恭而心不服。」
贾珩道:「齐昆此人比较识时务,虽然暗藏鬼胎,但并未形于表面,当下不宜穷追不舍,等再过一段时间,内阁首辅再行换人,也就是了。」
范仪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依王爷之意,暂且以稳妥为要。」
贾珩颔首道:「先下去忙着吧。」
范仪也不再说其他,告辞离去。
……
……
江南,郝家
郝家家主郝继儒落座在书房之中的那张太师椅上,一袭松纹褐色寿字长衫,那张苍老面容上现出担忧之色。
「据京中传来的消息,卫王让徐光启在国子监举行凤鸣三问,现在京中举子和士子已经开始舆论转向,皆言所谓新学,乃是格物致知之学,无违圣贤之道。」郝继儒忧心忡忡说道。
沈邡眉头紧皱,出着主意道:「郝太傅,江南士子在南省并未亲眼所见,或许可以做做文章。」
南京国子监司业鲁伯奇也在下首落座,颔首了下,说道:「沈大人所言不差,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江南士子并未亲眼目睹那所谓凤鸣三问,定然对这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不以为然。」
郝继儒点了点头,道:「那就从此做做文章。」
鲁伯奇应了一声,道:「只是如果朝廷,卫王那边儿派人怪罪起来,定然要揪出主使的。」
郝继儒道:「无需闹事,所谓言辞可作刀剑,在江南诸家报馆的报纸上登载对新学的批驳之文,江南的读书人自会厌恶卫王,而生疏远之心。」
随着开海通商,海贸大行于世,南方开放的风气薰染之下,国子监以及商会都开始办报,主要是通报商事,曲艺评论。
郝继儒想了想,道:「只是,南方方面的同僚对卫王之刀兵威严颇为惮惧,想要从此做文章,倒也不太容易。」
沈邡眉头皱了皱,眸光闪烁了下,问道:「郝太傅,那几位的意思是?」
所谓那几位,也就是那几位身在南省的皇亲国戚,以吴王为代表的宗室藩王。
郝继儒摇了摇头,说道:「现在还未彻底酝酿出天下讨卫的大势,不宜贸然行事,况且南省的兵权尚在卫王手下亲信手里,需要筹划。」
「安南侯叶家碍于卫王之势,而选择将兵权交出,其心中未必对此服气,如果能够派出说客前往说服,或许可以得其臂助。」沈邡想了想,在一旁高声说道。
郝继儒那张苍老带着几许皱纹的面容上,顿时现出一抹思索之色,说道:「那就派人去问问安南侯叶家的意见。」
郝继儒长子郝怀祯出得班列,拱手应是,然后快步出了书房,前去吩咐下人。
沈邡道:「郝太傅,卫王眼线众多,遍布诸省,我等所谋之事,事关重大,万万不可让其察知了。」
郝继儒想了想,眸光深深,温声道:「沈大人说的不无道理,现在天下不知多少人想要捧卫王的臭脚,说不得就可能向卫王通风报信。」
沈邡道:「天下仁人志士还是如过江之鲫,心向汉室者比比皆是,郝太傅倒也不必过于忧心国事。」
郝继儒点了点头。
贾珩道:「不管如何,先让锦衣府的探事盯着,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范仪点了点头,听命应是。
不过,江南纵然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这极容易平定,以地方对抗中枢,历来鲜少成功。
贾珩脸上现出思索之色,眸光闪烁不定,沉声说道:「这需要给他们机会。」
范仪闻听此言,浓眉之下,眼眸一亮,问道:「王爷的意思是引蛇出洞?」
贾珩点了点头,道:「唯有如此,才能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同时腾出空位,拉拢向我们靠拢的人。」
如果说巴蜀和神京是清洗朝堂和地方的势力的两块儿比较大的改朝换代拼图,那麽江南就是最后一块儿改朝换代的拼图。
否则,他在神京谋朝篡位,登基践祚,信不信,江南士绅能在南京临时拉起一个小朝廷?
任何谋朝篡位,都要先行清洗前朝势力,没有任何例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潮动荡来巩固自身权位,最终达到上下皆是一党的布局。
贾珩吩咐说道:「来人,去取笔墨和纸张来,我要书信一封。」
想要钓出江南士绅,需要给江南士绅兵权,那麽就需要叶家的配合,诱惑江南士绅出动。
但凡有异动,就可在江南兴起大狱,掀起腥风血雨。
贾珩提起毛笔,在宣纸上书写而毕,递给一旁垂手侍奉的锦衣校尉,道:「将这书信蜡封,装入机要匣子,另着人以快马六百里加急,递送至江南的叶家。」
那锦衣校尉闻听此言,旋即,领了书信,拱手告退。
贾珩起得身来,快步来到后堂书房,进入其间,落座下来。
范仪也随之起身,看向贾珩,担忧问道:「王爷,江南方面,如果士绅和宗室诸藩串通起来,王爷以为应当如何应对?」
贾珩默然片刻,道:「我要的这个局面,如果江南的致仕士绅与宗亲藩王谋篡,正好兴起大狱,将彼等彻底剿灭一空。」
范仪诧异问道:「王爷先前不是说宜静不宜动。」
贾珩道:「更进一步不能操之急切,需要慢慢剪除反对之人,培植党羽,以图后进,其他的当动则动。」
范仪面上若有所思。
贾珩目光闪烁了下,朗声说道:「辅政卫汉的旗帜还不能丢,这是聚拢天下人心的旗帜。」
范仪点了点头,赞同说道:「王爷所言甚是。」
贾珩放下手中的茶盅,转而问道:「先前让你招揽人才的事,你忙的怎麽样?」
范仪迟疑了下,问道:「回禀王爷,如今在京士子当中,也有不少想要至总理事务衙门做事,是否招揽?」
贾珩叙道:「对这些人要仔细甄别,察其真才实学,量才录用,之后科举进士,也可以拣选一批至总理事务衙门办事行走。」
这将来就是他的门生故吏。
其实,这就是他不能在这个时间段更进一步的缘由,他手下才有几个文臣可用?
如果谋朝篡位,天下督抚一级都没有轮换一遍,何况是庞大的府县,这个没有时间的积累和铺垫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而每年的科举提供的流水线人才被他收入麾下,这些人哪怕为了自身的前程,也会拥护于他。
范仪面色肃然,点头应是。
贾珩默然片刻,问道:「四川土司那边儿情况怎麽样?」
范仪想了想,问道:「英国公还没有传过来消息。」
贾珩道:「京营大军在外间盘桓多日,也是该班师回朝了。」
范仪道:「那让内阁方面行文给巴蜀,催促英国公班师。」
贾珩想了想,道:「我等会儿书信一封,先问问英国公的意见,四川土司的手尾,应该已经处理乾净了。」
随着他成为一方势力之主,由臣子向主君转变,如何处理昔日得力大将的关系,也需要注意。
范仪闻听此言,点了点头。
贾珩想了想,说道:「总理事务衙门方面,向六部对接,同时要派人至通政司抄录各地递至神京的奏疏,呈至官厅,我要查阅。」
总理事务衙门一立,正式标志着他开府理政,自立小朝廷。
范仪道:「王爷,内阁方面,齐阁老此人倒似貌恭而心不服。」
贾珩道:「齐昆此人比较识时务,虽然暗藏鬼胎,但并未形于表面,当下不宜穷追不舍,等再过一段时间,内阁首辅再行换人,也就是了。」
范仪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依王爷之意,暂且以稳妥为要。」
贾珩颔首道:「先下去忙着吧。」
范仪也不再说其他,告辞离去。
……
……
江南,郝家
郝家家主郝继儒落座在书房之中的那张太师椅上,一袭松纹褐色寿字长衫,那张苍老面容上现出担忧之色。
「据京中传来的消息,卫王让徐光启在国子监举行凤鸣三问,现在京中举子和士子已经开始舆论转向,皆言所谓新学,乃是格物致知之学,无违圣贤之道。」郝继儒忧心忡忡说道。
沈邡眉头紧皱,出着主意道:「郝太傅,江南士子在南省并未亲眼所见,或许可以做做文章。」
南京国子监司业鲁伯奇也在下首落座,颔首了下,说道:「沈大人所言不差,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江南士子并未亲眼目睹那所谓凤鸣三问,定然对这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不以为然。」
郝继儒点了点头,道:「那就从此做做文章。」
鲁伯奇应了一声,道:「只是如果朝廷,卫王那边儿派人怪罪起来,定然要揪出主使的。」
郝继儒道:「无需闹事,所谓言辞可作刀剑,在江南诸家报馆的报纸上登载对新学的批驳之文,江南的读书人自会厌恶卫王,而生疏远之心。」
随着开海通商,海贸大行于世,南方开放的风气薰染之下,国子监以及商会都开始办报,主要是通报商事,曲艺评论。
郝继儒想了想,道:「只是,南方方面的同僚对卫王之刀兵威严颇为惮惧,想要从此做文章,倒也不太容易。」
沈邡眉头皱了皱,眸光闪烁了下,问道:「郝太傅,那几位的意思是?」
所谓那几位,也就是那几位身在南省的皇亲国戚,以吴王为代表的宗室藩王。
郝继儒摇了摇头,说道:「现在还未彻底酝酿出天下讨卫的大势,不宜贸然行事,况且南省的兵权尚在卫王手下亲信手里,需要筹划。」
「安南侯叶家碍于卫王之势,而选择将兵权交出,其心中未必对此服气,如果能够派出说客前往说服,或许可以得其臂助。」沈邡想了想,在一旁高声说道。
郝继儒那张苍老带着几许皱纹的面容上,顿时现出一抹思索之色,说道:「那就派人去问问安南侯叶家的意见。」
郝继儒长子郝怀祯出得班列,拱手应是,然后快步出了书房,前去吩咐下人。
沈邡道:「郝太傅,卫王眼线众多,遍布诸省,我等所谋之事,事关重大,万万不可让其察知了。」
郝继儒想了想,眸光深深,温声道:「沈大人说的不无道理,现在天下不知多少人想要捧卫王的臭脚,说不得就可能向卫王通风报信。」
沈邡道:「天下仁人志士还是如过江之鲫,心向汉室者比比皆是,郝太傅倒也不必过于忧心国事。」
郝继儒点了点头。
贾珩道:「不管如何,先让锦衣府的探事盯着,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范仪点了点头,听命应是。
不过,江南纵然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这极容易平定,以地方对抗中枢,历来鲜少成功。
贾珩脸上现出思索之色,眸光闪烁不定,沉声说道:「这需要给他们机会。」
范仪闻听此言,浓眉之下,眼眸一亮,问道:「王爷的意思是引蛇出洞?」
贾珩点了点头,道:「唯有如此,才能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同时腾出空位,拉拢向我们靠拢的人。」
如果说巴蜀和神京是清洗朝堂和地方的势力的两块儿比较大的改朝换代拼图,那麽江南就是最后一块儿改朝换代的拼图。
否则,他在神京谋朝篡位,登基践祚,信不信,江南士绅能在南京临时拉起一个小朝廷?
任何谋朝篡位,都要先行清洗前朝势力,没有任何例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潮动荡来巩固自身权位,最终达到上下皆是一党的布局。
贾珩吩咐说道:「来人,去取笔墨和纸张来,我要书信一封。」
想要钓出江南士绅,需要给江南士绅兵权,那麽就需要叶家的配合,诱惑江南士绅出动。
但凡有异动,就可在江南兴起大狱,掀起腥风血雨。
贾珩提起毛笔,在宣纸上书写而毕,递给一旁垂手侍奉的锦衣校尉,道:「将这书信蜡封,装入机要匣子,另着人以快马六百里加急,递送至江南的叶家。」
那锦衣校尉闻听此言,旋即,领了书信,拱手告退。
贾珩起得身来,快步来到后堂书房,进入其间,落座下来。
范仪也随之起身,看向贾珩,担忧问道:「王爷,江南方面,如果士绅和宗室诸藩串通起来,王爷以为应当如何应对?」
贾珩默然片刻,道:「我要的这个局面,如果江南的致仕士绅与宗亲藩王谋篡,正好兴起大狱,将彼等彻底剿灭一空。」
范仪诧异问道:「王爷先前不是说宜静不宜动。」
贾珩道:「更进一步不能操之急切,需要慢慢剪除反对之人,培植党羽,以图后进,其他的当动则动。」
范仪面上若有所思。
贾珩目光闪烁了下,朗声说道:「辅政卫汉的旗帜还不能丢,这是聚拢天下人心的旗帜。」
范仪点了点头,赞同说道:「王爷所言甚是。」
贾珩放下手中的茶盅,转而问道:「先前让你招揽人才的事,你忙的怎麽样?」
范仪迟疑了下,问道:「回禀王爷,如今在京士子当中,也有不少想要至总理事务衙门做事,是否招揽?」
贾珩叙道:「对这些人要仔细甄别,察其真才实学,量才录用,之后科举进士,也可以拣选一批至总理事务衙门办事行走。」
这将来就是他的门生故吏。
其实,这就是他不能在这个时间段更进一步的缘由,他手下才有几个文臣可用?
如果谋朝篡位,天下督抚一级都没有轮换一遍,何况是庞大的府县,这个没有时间的积累和铺垫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而每年的科举提供的流水线人才被他收入麾下,这些人哪怕为了自身的前程,也会拥护于他。
范仪面色肃然,点头应是。
贾珩默然片刻,问道:「四川土司那边儿情况怎麽样?」
范仪想了想,问道:「英国公还没有传过来消息。」
贾珩道:「京营大军在外间盘桓多日,也是该班师回朝了。」
范仪道:「那让内阁方面行文给巴蜀,催促英国公班师。」
贾珩想了想,道:「我等会儿书信一封,先问问英国公的意见,四川土司的手尾,应该已经处理乾净了。」
随着他成为一方势力之主,由臣子向主君转变,如何处理昔日得力大将的关系,也需要注意。
范仪闻听此言,点了点头。
贾珩想了想,说道:「总理事务衙门方面,向六部对接,同时要派人至通政司抄录各地递至神京的奏疏,呈至官厅,我要查阅。」
总理事务衙门一立,正式标志着他开府理政,自立小朝廷。
范仪道:「王爷,内阁方面,齐阁老此人倒似貌恭而心不服。」
贾珩道:「齐昆此人比较识时务,虽然暗藏鬼胎,但并未形于表面,当下不宜穷追不舍,等再过一段时间,内阁首辅再行换人,也就是了。」
范仪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依王爷之意,暂且以稳妥为要。」
贾珩颔首道:「先下去忙着吧。」
范仪也不再说其他,告辞离去。
……
……
江南,郝家
郝家家主郝继儒落座在书房之中的那张太师椅上,一袭松纹褐色寿字长衫,那张苍老面容上现出担忧之色。
「据京中传来的消息,卫王让徐光启在国子监举行凤鸣三问,现在京中举子和士子已经开始舆论转向,皆言所谓新学,乃是格物致知之学,无违圣贤之道。」郝继儒忧心忡忡说道。
沈邡眉头紧皱,出着主意道:「郝太傅,江南士子在南省并未亲眼所见,或许可以做做文章。」
南京国子监司业鲁伯奇也在下首落座,颔首了下,说道:「沈大人所言不差,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江南士子并未亲眼目睹那所谓凤鸣三问,定然对这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不以为然。」
郝继儒点了点头,道:「那就从此做做文章。」
鲁伯奇应了一声,道:「只是如果朝廷,卫王那边儿派人怪罪起来,定然要揪出主使的。」
郝继儒道:「无需闹事,所谓言辞可作刀剑,在江南诸家报馆的报纸上登载对新学的批驳之文,江南的读书人自会厌恶卫王,而生疏远之心。」
随着开海通商,海贸大行于世,南方开放的风气薰染之下,国子监以及商会都开始办报,主要是通报商事,曲艺评论。
郝继儒想了想,道:「只是,南方方面的同僚对卫王之刀兵威严颇为惮惧,想要从此做文章,倒也不太容易。」
沈邡眉头皱了皱,眸光闪烁了下,问道:「郝太傅,那几位的意思是?」
所谓那几位,也就是那几位身在南省的皇亲国戚,以吴王为代表的宗室藩王。
郝继儒摇了摇头,说道:「现在还未彻底酝酿出天下讨卫的大势,不宜贸然行事,况且南省的兵权尚在卫王手下亲信手里,需要筹划。」
「安南侯叶家碍于卫王之势,而选择将兵权交出,其心中未必对此服气,如果能够派出说客前往说服,或许可以得其臂助。」沈邡想了想,在一旁高声说道。
郝继儒那张苍老带着几许皱纹的面容上,顿时现出一抹思索之色,说道:「那就派人去问问安南侯叶家的意见。」
郝继儒长子郝怀祯出得班列,拱手应是,然后快步出了书房,前去吩咐下人。
沈邡道:「郝太傅,卫王眼线众多,遍布诸省,我等所谋之事,事关重大,万万不可让其察知了。」
郝继儒想了想,眸光深深,温声道:「沈大人说的不无道理,现在天下不知多少人想要捧卫王的臭脚,说不得就可能向卫王通风报信。」
沈邡道:「天下仁人志士还是如过江之鲫,心向汉室者比比皆是,郝太傅倒也不必过于忧心国事。」
郝继儒点了点头。
贾珩道:「不管如何,先让锦衣府的探事盯着,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范仪点了点头,听命应是。
不过,江南纵然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这极容易平定,以地方对抗中枢,历来鲜少成功。
贾珩脸上现出思索之色,眸光闪烁不定,沉声说道:「这需要给他们机会。」
范仪闻听此言,浓眉之下,眼眸一亮,问道:「王爷的意思是引蛇出洞?」
贾珩点了点头,道:「唯有如此,才能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同时腾出空位,拉拢向我们靠拢的人。」
如果说巴蜀和神京是清洗朝堂和地方的势力的两块儿比较大的改朝换代拼图,那麽江南就是最后一块儿改朝换代的拼图。
否则,他在神京谋朝篡位,登基践祚,信不信,江南士绅能在南京临时拉起一个小朝廷?
任何谋朝篡位,都要先行清洗前朝势力,没有任何例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潮动荡来巩固自身权位,最终达到上下皆是一党的布局。
贾珩吩咐说道:「来人,去取笔墨和纸张来,我要书信一封。」
想要钓出江南士绅,需要给江南士绅兵权,那麽就需要叶家的配合,诱惑江南士绅出动。
但凡有异动,就可在江南兴起大狱,掀起腥风血雨。
贾珩提起毛笔,在宣纸上书写而毕,递给一旁垂手侍奉的锦衣校尉,道:「将这书信蜡封,装入机要匣子,另着人以快马六百里加急,递送至江南的叶家。」
那锦衣校尉闻听此言,旋即,领了书信,拱手告退。
贾珩起得身来,快步来到后堂书房,进入其间,落座下来。
范仪也随之起身,看向贾珩,担忧问道:「王爷,江南方面,如果士绅和宗室诸藩串通起来,王爷以为应当如何应对?」
贾珩默然片刻,道:「我要的这个局面,如果江南的致仕士绅与宗亲藩王谋篡,正好兴起大狱,将彼等彻底剿灭一空。」
范仪诧异问道:「王爷先前不是说宜静不宜动。」
贾珩道:「更进一步不能操之急切,需要慢慢剪除反对之人,培植党羽,以图后进,其他的当动则动。」
范仪面上若有所思。
贾珩目光闪烁了下,朗声说道:「辅政卫汉的旗帜还不能丢,这是聚拢天下人心的旗帜。」
范仪点了点头,赞同说道:「王爷所言甚是。」
贾珩放下手中的茶盅,转而问道:「先前让你招揽人才的事,你忙的怎麽样?」
范仪迟疑了下,问道:「回禀王爷,如今在京士子当中,也有不少想要至总理事务衙门做事,是否招揽?」
贾珩叙道:「对这些人要仔细甄别,察其真才实学,量才录用,之后科举进士,也可以拣选一批至总理事务衙门办事行走。」
这将来就是他的门生故吏。
其实,这就是他不能在这个时间段更进一步的缘由,他手下才有几个文臣可用?
如果谋朝篡位,天下督抚一级都没有轮换一遍,何况是庞大的府县,这个没有时间的积累和铺垫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而每年的科举提供的流水线人才被他收入麾下,这些人哪怕为了自身的前程,也会拥护于他。
范仪面色肃然,点头应是。
贾珩默然片刻,问道:「四川土司那边儿情况怎麽样?」
范仪想了想,问道:「英国公还没有传过来消息。」
贾珩道:「京营大军在外间盘桓多日,也是该班师回朝了。」
范仪道:「那让内阁方面行文给巴蜀,催促英国公班师。」
贾珩想了想,道:「我等会儿书信一封,先问问英国公的意见,四川土司的手尾,应该已经处理乾净了。」
随着他成为一方势力之主,由臣子向主君转变,如何处理昔日得力大将的关系,也需要注意。
范仪闻听此言,点了点头。
贾珩想了想,说道:「总理事务衙门方面,向六部对接,同时要派人至通政司抄录各地递至神京的奏疏,呈至官厅,我要查阅。」
总理事务衙门一立,正式标志着他开府理政,自立小朝廷。
范仪道:「王爷,内阁方面,齐阁老此人倒似貌恭而心不服。」
贾珩道:「齐昆此人比较识时务,虽然暗藏鬼胎,但并未形于表面,当下不宜穷追不舍,等再过一段时间,内阁首辅再行换人,也就是了。」
范仪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依王爷之意,暂且以稳妥为要。」
贾珩颔首道:「先下去忙着吧。」
范仪也不再说其他,告辞离去。
……
……
江南,郝家
郝家家主郝继儒落座在书房之中的那张太师椅上,一袭松纹褐色寿字长衫,那张苍老面容上现出担忧之色。
「据京中传来的消息,卫王让徐光启在国子监举行凤鸣三问,现在京中举子和士子已经开始舆论转向,皆言所谓新学,乃是格物致知之学,无违圣贤之道。」郝继儒忧心忡忡说道。
沈邡眉头紧皱,出着主意道:「郝太傅,江南士子在南省并未亲眼所见,或许可以做做文章。」
南京国子监司业鲁伯奇也在下首落座,颔首了下,说道:「沈大人所言不差,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江南士子并未亲眼目睹那所谓凤鸣三问,定然对这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不以为然。」
郝继儒点了点头,道:「那就从此做做文章。」
鲁伯奇应了一声,道:「只是如果朝廷,卫王那边儿派人怪罪起来,定然要揪出主使的。」
郝继儒道:「无需闹事,所谓言辞可作刀剑,在江南诸家报馆的报纸上登载对新学的批驳之文,江南的读书人自会厌恶卫王,而生疏远之心。」
随着开海通商,海贸大行于世,南方开放的风气薰染之下,国子监以及商会都开始办报,主要是通报商事,曲艺评论。
郝继儒想了想,道:「只是,南方方面的同僚对卫王之刀兵威严颇为惮惧,想要从此做文章,倒也不太容易。」
沈邡眉头皱了皱,眸光闪烁了下,问道:「郝太傅,那几位的意思是?」
所谓那几位,也就是那几位身在南省的皇亲国戚,以吴王为代表的宗室藩王。
郝继儒摇了摇头,说道:「现在还未彻底酝酿出天下讨卫的大势,不宜贸然行事,况且南省的兵权尚在卫王手下亲信手里,需要筹划。」
「安南侯叶家碍于卫王之势,而选择将兵权交出,其心中未必对此服气,如果能够派出说客前往说服,或许可以得其臂助。」沈邡想了想,在一旁高声说道。
郝继儒那张苍老带着几许皱纹的面容上,顿时现出一抹思索之色,说道:「那就派人去问问安南侯叶家的意见。」
郝继儒长子郝怀祯出得班列,拱手应是,然后快步出了书房,前去吩咐下人。
沈邡道:「郝太傅,卫王眼线众多,遍布诸省,我等所谋之事,事关重大,万万不可让其察知了。」
郝继儒想了想,眸光深深,温声道:「沈大人说的不无道理,现在天下不知多少人想要捧卫王的臭脚,说不得就可能向卫王通风报信。」
沈邡道:「天下仁人志士还是如过江之鲫,心向汉室者比比皆是,郝太傅倒也不必过于忧心国事。」
郝继儒点了点头。
贾珩道:「不管如何,先让锦衣府的探事盯着,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范仪点了点头,听命应是。
不过,江南纵然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这极容易平定,以地方对抗中枢,历来鲜少成功。
贾珩脸上现出思索之色,眸光闪烁不定,沉声说道:「这需要给他们机会。」
范仪闻听此言,浓眉之下,眼眸一亮,问道:「王爷的意思是引蛇出洞?」
贾珩点了点头,道:「唯有如此,才能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同时腾出空位,拉拢向我们靠拢的人。」
如果说巴蜀和神京是清洗朝堂和地方的势力的两块儿比较大的改朝换代拼图,那麽江南就是最后一块儿改朝换代的拼图。
否则,他在神京谋朝篡位,登基践祚,信不信,江南士绅能在南京临时拉起一个小朝廷?
任何谋朝篡位,都要先行清洗前朝势力,没有任何例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潮动荡来巩固自身权位,最终达到上下皆是一党的布局。
贾珩吩咐说道:「来人,去取笔墨和纸张来,我要书信一封。」
想要钓出江南士绅,需要给江南士绅兵权,那麽就需要叶家的配合,诱惑江南士绅出动。
但凡有异动,就可在江南兴起大狱,掀起腥风血雨。
贾珩提起毛笔,在宣纸上书写而毕,递给一旁垂手侍奉的锦衣校尉,道:「将这书信蜡封,装入机要匣子,另着人以快马六百里加急,递送至江南的叶家。」
那锦衣校尉闻听此言,旋即,领了书信,拱手告退。
贾珩起得身来,快步来到后堂书房,进入其间,落座下来。
范仪也随之起身,看向贾珩,担忧问道:「王爷,江南方面,如果士绅和宗室诸藩串通起来,王爷以为应当如何应对?」
贾珩默然片刻,道:「我要的这个局面,如果江南的致仕士绅与宗亲藩王谋篡,正好兴起大狱,将彼等彻底剿灭一空。」
范仪诧异问道:「王爷先前不是说宜静不宜动。」
贾珩道:「更进一步不能操之急切,需要慢慢剪除反对之人,培植党羽,以图后进,其他的当动则动。」
范仪面上若有所思。
贾珩目光闪烁了下,朗声说道:「辅政卫汉的旗帜还不能丢,这是聚拢天下人心的旗帜。」
范仪点了点头,赞同说道:「王爷所言甚是。」
贾珩放下手中的茶盅,转而问道:「先前让你招揽人才的事,你忙的怎麽样?」
范仪迟疑了下,问道:「回禀王爷,如今在京士子当中,也有不少想要至总理事务衙门做事,是否招揽?」
贾珩叙道:「对这些人要仔细甄别,察其真才实学,量才录用,之后科举进士,也可以拣选一批至总理事务衙门办事行走。」
这将来就是他的门生故吏。
其实,这就是他不能在这个时间段更进一步的缘由,他手下才有几个文臣可用?
如果谋朝篡位,天下督抚一级都没有轮换一遍,何况是庞大的府县,这个没有时间的积累和铺垫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而每年的科举提供的流水线人才被他收入麾下,这些人哪怕为了自身的前程,也会拥护于他。
范仪面色肃然,点头应是。
贾珩默然片刻,问道:「四川土司那边儿情况怎麽样?」
范仪想了想,问道:「英国公还没有传过来消息。」
贾珩道:「京营大军在外间盘桓多日,也是该班师回朝了。」
范仪道:「那让内阁方面行文给巴蜀,催促英国公班师。」
贾珩想了想,道:「我等会儿书信一封,先问问英国公的意见,四川土司的手尾,应该已经处理乾净了。」
随着他成为一方势力之主,由臣子向主君转变,如何处理昔日得力大将的关系,也需要注意。
范仪闻听此言,点了点头。
贾珩想了想,说道:「总理事务衙门方面,向六部对接,同时要派人至通政司抄录各地递至神京的奏疏,呈至官厅,我要查阅。」
总理事务衙门一立,正式标志着他开府理政,自立小朝廷。
范仪道:「王爷,内阁方面,齐阁老此人倒似貌恭而心不服。」
贾珩道:「齐昆此人比较识时务,虽然暗藏鬼胎,但并未形于表面,当下不宜穷追不舍,等再过一段时间,内阁首辅再行换人,也就是了。」
范仪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依王爷之意,暂且以稳妥为要。」
贾珩颔首道:「先下去忙着吧。」
范仪也不再说其他,告辞离去。
……
……
江南,郝家
郝家家主郝继儒落座在书房之中的那张太师椅上,一袭松纹褐色寿字长衫,那张苍老面容上现出担忧之色。
「据京中传来的消息,卫王让徐光启在国子监举行凤鸣三问,现在京中举子和士子已经开始舆论转向,皆言所谓新学,乃是格物致知之学,无违圣贤之道。」郝继儒忧心忡忡说道。
沈邡眉头紧皱,出着主意道:「郝太傅,江南士子在南省并未亲眼所见,或许可以做做文章。」
南京国子监司业鲁伯奇也在下首落座,颔首了下,说道:「沈大人所言不差,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江南士子并未亲眼目睹那所谓凤鸣三问,定然对这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不以为然。」
郝继儒点了点头,道:「那就从此做做文章。」
鲁伯奇应了一声,道:「只是如果朝廷,卫王那边儿派人怪罪起来,定然要揪出主使的。」
郝继儒道:「无需闹事,所谓言辞可作刀剑,在江南诸家报馆的报纸上登载对新学的批驳之文,江南的读书人自会厌恶卫王,而生疏远之心。」
随着开海通商,海贸大行于世,南方开放的风气薰染之下,国子监以及商会都开始办报,主要是通报商事,曲艺评论。
郝继儒想了想,道:「只是,南方方面的同僚对卫王之刀兵威严颇为惮惧,想要从此做文章,倒也不太容易。」
沈邡眉头皱了皱,眸光闪烁了下,问道:「郝太傅,那几位的意思是?」
所谓那几位,也就是那几位身在南省的皇亲国戚,以吴王为代表的宗室藩王。
郝继儒摇了摇头,说道:「现在还未彻底酝酿出天下讨卫的大势,不宜贸然行事,况且南省的兵权尚在卫王手下亲信手里,需要筹划。」
「安南侯叶家碍于卫王之势,而选择将兵权交出,其心中未必对此服气,如果能够派出说客前往说服,或许可以得其臂助。」沈邡想了想,在一旁高声说道。
郝继儒那张苍老带着几许皱纹的面容上,顿时现出一抹思索之色,说道:「那就派人去问问安南侯叶家的意见。」
郝继儒长子郝怀祯出得班列,拱手应是,然后快步出了书房,前去吩咐下人。
沈邡道:「郝太傅,卫王眼线众多,遍布诸省,我等所谋之事,事关重大,万万不可让其察知了。」
郝继儒想了想,眸光深深,温声道:「沈大人说的不无道理,现在天下不知多少人想要捧卫王的臭脚,说不得就可能向卫王通风报信。」
沈邡道:「天下仁人志士还是如过江之鲫,心向汉室者比比皆是,郝太傅倒也不必过于忧心国事。」
郝继儒点了点头。
贾珩道:「不管如何,先让锦衣府的探事盯着,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范仪点了点头,听命应是。
不过,江南纵然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这极容易平定,以地方对抗中枢,历来鲜少成功。
贾珩脸上现出思索之色,眸光闪烁不定,沉声说道:「这需要给他们机会。」
范仪闻听此言,浓眉之下,眼眸一亮,问道:「王爷的意思是引蛇出洞?」
贾珩点了点头,道:「唯有如此,才能将这些人一网打尽,同时腾出空位,拉拢向我们靠拢的人。」
如果说巴蜀和神京是清洗朝堂和地方的势力的两块儿比较大的改朝换代拼图,那麽江南就是最后一块儿改朝换代的拼图。
否则,他在神京谋朝篡位,登基践祚,信不信,江南士绅能在南京临时拉起一个小朝廷?
任何谋朝篡位,都要先行清洗前朝势力,没有任何例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潮动荡来巩固自身权位,最终达到上下皆是一党的布局。
贾珩吩咐说道:「来人,去取笔墨和纸张来,我要书信一封。」
想要钓出江南士绅,需要给江南士绅兵权,那麽就需要叶家的配合,诱惑江南士绅出动。
但凡有异动,就可在江南兴起大狱,掀起腥风血雨。
贾珩提起毛笔,在宣纸上书写而毕,递给一旁垂手侍奉的锦衣校尉,道:「将这书信蜡封,装入机要匣子,另着人以快马六百里加急,递送至江南的叶家。」
那锦衣校尉闻听此言,旋即,领了书信,拱手告退。
贾珩起得身来,快步来到后堂书房,进入其间,落座下来。
范仪也随之起身,看向贾珩,担忧问道:「王爷,江南方面,如果士绅和宗室诸藩串通起来,王爷以为应当如何应对?」
贾珩默然片刻,道:「我要的这个局面,如果江南的致仕士绅与宗亲藩王谋篡,正好兴起大狱,将彼等彻底剿灭一空。」
范仪诧异问道:「王爷先前不是说宜静不宜动。」
贾珩道:「更进一步不能操之急切,需要慢慢剪除反对之人,培植党羽,以图后进,其他的当动则动。」
范仪面上若有所思。
贾珩目光闪烁了下,朗声说道:「辅政卫汉的旗帜还不能丢,这是聚拢天下人心的旗帜。」
范仪点了点头,赞同说道:「王爷所言甚是。」
贾珩放下手中的茶盅,转而问道:「先前让你招揽人才的事,你忙的怎麽样?」
范仪迟疑了下,问道:「回禀王爷,如今在京士子当中,也有不少想要至总理事务衙门做事,是否招揽?」
贾珩叙道:「对这些人要仔细甄别,察其真才实学,量才录用,之后科举进士,也可以拣选一批至总理事务衙门办事行走。」
这将来就是他的门生故吏。
其实,这就是他不能在这个时间段更进一步的缘由,他手下才有几个文臣可用?
如果谋朝篡位,天下督抚一级都没有轮换一遍,何况是庞大的府县,这个没有时间的积累和铺垫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而每年的科举提供的流水线人才被他收入麾下,这些人哪怕为了自身的前程,也会拥护于他。
范仪面色肃然,点头应是。
贾珩默然片刻,问道:「四川土司那边儿情况怎麽样?」
范仪想了想,问道:「英国公还没有传过来消息。」
贾珩道:「京营大军在外间盘桓多日,也是该班师回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