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后,杜佩清在爸爸书房的那台方脑袋电脑上,查到了杨奶奶的信息。
杨奶奶大名叫杨爱华,当年是叱咤世界排坛的主攻手,曾在世锦赛决赛的关键时刻,靠着一记打手出界的大力扣球,帮助中国队以3-2拿下比赛的冠军。
看着杨奶奶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照片,那些黑白色的珍贵影像,记录着少女时代杨爱华的欢笑与泪水,杜佩清有点感慨。自己也曾代表国家站到过世界的舞台上,那些记忆也是黑白色的,但却没有欢笑,全是泪水。
关闭网页,杜佩清手里紧紧攥着夏丽教练给的名片,下定决心,想要再勇敢一次。
她走到了客厅,很冷静地和爸妈说了自己想去省青年女排队的想法。
爸爸忧心忡忡,“宝贝,你真的想好了吗?学体育很苦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得见回报的。”
妈妈也在一旁蹙眉,“你成绩这么好,上个重点高中考个好大学,没问题的啊。”
杜佩清心下了然,体育在这个年代仍然是很多人的第二选择。就像她曾经靠需要学习的借口拒绝了很多邀请的那样,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觉得,成绩好的没必要转去练体育。
但她知道,事实并非如此。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球商才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这也是她在打了这么多年篮球之后才切身领悟的道理,所以重来一次,她并不打算落下学业。
“我保证,绝对不影响学习。”她将三根手指竖起,指向天花板,发誓道。
爸妈的眼神里都是犹豫,但是架不住女儿的执着,只好咬牙点头。
妈妈接过名片,“我来和这个什么夏教练好好聊聊。”
杜佩清感觉到了她身上散发的战斗力,叹了口气,思绪飘回当年说要打篮球的时候。那时候,妈妈好像也是和教练打了很久的电话,生怕自己受了委屈。
熟悉的场景让杜佩清鼻子一酸,于是默默转头回了房间。
妈妈和夏教练的长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终于同意让杜佩清开学后每天下课后和周末去训练。夏教练还承诺说,如果杜佩清打得好,自己一定会推荐她到国青队。
杜佩清则再三保证自己的学业不会耽误,更何况,现在也有不少高校会招高水平运动员,这也算是个加分项。
*
按照和夏教练和杨奶奶的约定,杜佩清的正式训练得等到决赛出了结果才能进行。
三天后,小区杯排球决赛日。
这次的对手看上去比之前的强上不少,中年阿姨穿着统一的队服在场边热身的时候,还是颇有气势的。于是,这便衬得杜佩清这支年龄、身高、服装都参差不齐的队伍落了下风。
“佩清,你去猜硬币,站位表你也会写吧。”杨奶奶这次几乎是直接将隐形的队长标志戴在了她的臂膀上。
杜佩清点点头,她最近还去图书馆借了好几本排球相关的书籍,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不仅是写站位表,她也在家研究起裁判席里负责记录的小分表是怎么写的。
她的运气不错,猜中了硬币的正反,“我们发球权。”
王阿姨站到了发球线上,哨声响起,决赛正式打响。
作为几十年的排球爱好者,王阿姨的上手发球威力十足,找人的能力也很强。
半决赛的时候,杨奶奶特地让大家比完赛留下来,观察决赛对手的表现。得益于此,王阿姨的发球显然更有的放矢了。
3-0的开场,让大家的气势更盛了。
找到比赛上的漏洞,这是杜佩清在小区杯学习到了另一个技能。
杨奶奶半决赛是边看边分析给她听的。谁的一传有问题,谁的发球轮次最有威胁性,谁会拦网谁不会,主攻手最喜欢打直线还是斜线,二传在关键球的时候会给谁传球,这些问题都在三局比赛的观察中,一一被解答。
当然,所谓漏洞是流动变化的。比如,杜佩清发现今天对手的前排队员脚步移动比起上一场慢了。
她心生一计,趁着对方毫无防备来了一个二次吊球的处理。
果然,轻松得分,比分此刻来到了4-0。
杨奶奶颇为欣慰地喊了一声“好球”,和杜佩清击掌庆祝。
陈梓沐在一旁看着,马上有样学样起来,一会儿打后排直线,一会吊前排,让对手一阵手忙脚乱。在加上杨奶奶的几记铁锤大斜线重扣,队伍气势如虹。
第一局大比分拿下,25-10进入局休。
决赛还能这么干脆利落的领先,让围观的爷爷奶奶都震惊了。
但对手显然是经验非常丰富的队伍,针对杜佩清她们的针对,她们立刻决定在第二局进行变阵。逆风局不慌乱,杜佩清是相当佩服的。
果然,第二局一开始,场面就变得焦灼了起来。对方故意和她们拼耐心,原本快速进攻的节奏一下被拉慢了。
张阿姨的脾气有些急躁,几个来回之后难免耐不住气,进攻的时候没包住球,球一下飞到了界外。
杜佩清观察到了队内的新问题,她想,对方想要拖慢节奏,那自己一定不能让她们得逞。
于是,她和杨奶奶眼神在空中交汇,两人准备来一个快攻。
杜佩清看着杨奶奶提前移动的脚步,心里直打鼓。她练习快攻不过这三日,成功率一向不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