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1 / 2)

🎁美女直播

这里的学生都知道这首歌没什么难度。

简单而勤快的入门曲目,初学生都能迅速掌握的曲目,简单而轻快的曲风,旋律源自十八世纪的法国童谣,后来经过莫扎特之手改编后。两个世纪以来,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儿歌。

任何的钢琴乐曲都是从简到繁。作为入门歌曲,这首曲目十分简单。

白维也只是在找寻手感,他活动了一下指尖。毕竟太久没碰过了,上辈子比起弹奏钢琴,他更喜欢绘画,画出来的画是自己原创的,而钢琴弹奏的音乐则不然,全都是抄袭的。

虽然有很多首都写了下来,但没有发出去,皇子也不用担心吃不起饭。

所以不必要装个音乐家逮着贝多芬猛薅。

他的手速开始变快了,经过简单的小星星的开局弹奏后,他似乎找回了熟悉的肌肉记忆,睁开眼睛,准备开始进入下一阶段的变奏。

旋律便如同流畅的泉水般叮咚叮咚,就如同打音游节拍般轻松愉快。

他开始弹奏的是小星星的变奏版本,这是莫扎特创作的小星星变奏曲,存在十二个变奏,总长度在八分钟到九分钟,变奏的第一部分的旋律被改编成了小星星。

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人戏称,前面是小星星,后面就变成了流星。然后是彗星,最后是超级大陨石,难度不断提升。

原本白维没有自信能弹奏完毕。但突然加入了这个音游的敲击环节之后,他反而来了乐趣,开始了超常发挥。

虽然连续敲错了几个音节,但并未因此而束手束脚,反而弹奏的更加随心所欲。

聆听的人群从哄笑逐渐变成的沉默,然后鸦雀无声,继而满脸震撼。

钢琴指弹讲究技法,不是乱七八糟的乱来,弹奏的速度越快就越是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

可以说弹奏钢琴本身就是一种表演。所以在音乐会场,哪怕是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钢琴也是可以独奏的。

这是其他任何乐器都难以达到的成就,交响乐需要数十甚至上百人组合,而钢琴曲可以作为压轴曲目独奏,也为了充分展示表现出它的特别,钢琴最好的摆法是侧着放,让观众从侧面看到钢琴家的双手。

显然这群学生是第一次在近距离亲眼见到钢琴家的演奏过程,内心震撼无以言语,钢琴有乐器之王的称号,从被发明到现在,其音域之广,技法之复杂,几乎可以演奏和改编任何曲子,不存在它不能演奏的,只存在人类十根手指弹不出来的,表演成分和炫技成分也可以有,这都是其他乐器难以企及的优势。

简单而轻快的旋律随着第一次变奏开始,走上了一个他逐渐看不懂的难度,第四变奏左手跨十度的弹奏,音符变化显得反复无常;

第七变奏以八度音阶开始,气氛突然变得雄壮起来,第八变奏是C小调,更显得庄严,第九变奏又回到了C大调,音符骤然轻快。

连续数次变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阶段,最终悄然回归主题,使得这些变奏却又显得可爱,乐声一直愉快且自然的流淌着,单纯质朴的主题并未变化。

声乐老师都看的眼皮跳动……这个年轻人是特意来装逼的吗?这手法这熟练度,我草……

他几乎要沉浸在这愉快的钢琴声中,从指间流淌而出的音符。对于每一名爱好音乐的人,是一种至高的享受。

数分钟后,白维收回了手指,呵出一口气,这首变奏曲难度在八级九级,不是他这种菜鸟可以弹奏的,能弹奏完成已经是超常发挥了,问题也不小,譬如情感到不到位还有弹奏出错等等……

这架钢琴帮了自己不小的忙。不仅回忆了乐谱,还找回了打音游的感觉。

结束了弹奏,掌声响起。

好些学生都眼里闪烁着精光,一些手里握着尺八的小姑娘们已经红着脸,刚刚那弹琴的姿势太优雅了。对于文学少女和音乐少女简直是绝杀。

白维的钢琴无疑是专业级的,灵魂力量的感知,身体控制的平稳,让钢琴弹奏在集中精神的情况下,根本毫无难度,只需要在意如何宣泄情感即可。

他不像是弹奏,而像是在把玩。

薛寒泪不自觉的生出这个想法。

“他到底是从何学会的?”薛寒泪不解的问。

“我也好奇这个问题。”云无心的声音冷不丁的响起。

龙女后脊梁一凉,冲着云无心瞪了一眼:“死鬼-吓老娘一跳。”

仙家不理会龙女的卖萌耍贱。

“你什么时候来的。”

“才到两分钟。”

“怎么知道的?”

“路上遇到了其他明国学生,他们告诉我的,可能是怕你被人找麻烦。”云无心蹙着眉头:“他是个武夫,平日光是照顾家里妹妹、练武还有上课就用光了所有时间,哪里还有时间学习钢琴,刚刚的手法明显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学会的。”

“武夫对身体控制很有心得,学会弹奏大概不会很难。”薛寒泪猜测。

“他练的是掌法和拳法,武学讲究腕力臂力,练的是手脚,却不包括手指……因为手指上的气力太弱了,也很容易伤到。”

云无心简单分析后,神色费解:“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学会的钢琴演奏。”

“诶,还没结束?”薛寒泪见到白维和声乐老师说了两句,然后双手在此放在琴键上。

其他人立刻都坐下了,云无心也立刻坐下。虽然她那一头雪白银发仍然太过于显眼。

白维想了想,开始弹奏下一首。

“这首歌……”

“我好像在电视台上听过,但是好像出了开篇之外,都不太一样啊。”

学生们窃窃私语。

白维弹奏的是《献给爱丽丝》,一首钢琴小品。

这首歌曲是当初四十多岁的贝多芬写给一个名为特蕾莎的女学生的作品,《a小调巴加泰勒》,角落里标注了「献给特蕾莎」字样。但底稿留在了特蕾莎这里,而贝多芬自己没有保留。

所以这首曲子直至后来者从特蕾莎的遗物中找到,却将「特蕾莎」写成了「爱丽丝」。于是「献给特蕾莎」变成了「献给爱丽丝」。

历史上这种搞错人名而产生误解的情况比比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