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1 / 2)

🎁美女直播

哪怕是武者,也不可能将肉体强化到非人,大多时候是靠炁来达成的。

但真田的肉身力量正在不断提升,那种力量和他的肉体纠缠在一起,不分彼此。

白维不下刀,是因为想要多贯彻观察。

他见到对方赤手空拳,也没拔刀,是因为他并不依赖于兵器。

身为帝王时,白维是没有兵器的,因为不需要。

这辈子使用兵器大多是图个顺手,并没有因为舍不得而放不开。

先前的身子骨太弱,很多招式不敢施展,灵脉骨断裂的暗伤迟迟不愈合,只是现在经过长时间锻炼,加上各种额外强化,他已经可以使用体术,用刀砍人委实比不上用拳头打更痛快。

白维何止是会体术,这辈子可是足足打熬了十年时间来练武。

十八岁就打上全国前二十,水平必然有而且不低,至于流派嘛……

“劈挂门。”

“白维。”

青年一摆衣袖,握拳摊掌。

“请指教。”

第一百四十九章 劲夫加劈挂,神鬼也害怕

明朝,也曾经有过倭寇骚扰边境,也曾和瀛洲幕府有过交锋。

在武德充沛的明朝早期,有过大量的实战派,而明朝军方的将领中,最为有名的武术高手,一共三位。

戚继光、俞大猷、程冲斗。

戚继光改进的戚家刀和鸳鸯阵威名在外。如今仍然在明国军方作为表演项目而演练;

俞大猷与戚将军并称为俞龙戚虎,著有《剑经》一书,名为「剑」。实际上这书大部分说的却是「棍法」和长兵器的用法,并且详细论证了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

程冲斗,大名赫赫的枪术名家,单刀技巧也独步武林,值得细说的就是他的单刀,他的单刀学习自倭刀大师刘云峰,后来也编著了《单刀法选》。

这本《单刀法选》和戚将军撰写的《辛酉刀法》,填补了明国过往失传了的双手刀法的缺憾,且非常实用,成为了军队重视学习的范本。(至于为什么刀法失传,这就得问一问费拉不堪的宋朝了)

苗刀早在唐朝就出现了,常用配置于御林军,刀身修长,兼具刀、枪两种优势。

但如果没有配套的刀法,就难以实用,而且御林军很少真的打仗,所以苗刀大多作为摆设更多。

直至明朝倭寇到来,军方将领、民间武学家和这群佩刀的武士交手之后,意识到日本刀杀伤力巨大非一般兵器所能抵挡,同时因倭寇刀法犀利,明国武道家对瀛洲剑道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对日本刀法参考并结合中华武术自身,最终创造出了倭刀术,其中改进的倭刀术也流传到苗刀上。

《苗刀考证》中如此说道——“迫明戚继光得此刀法,传之于部下,用于冲锋陷阵,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

同时苗刀,也是可以用来应付骑兵。因为刀很长,兼具了长枪的特性,可用于突刺,能够应对蒙古骑兵,面对明国边界草原人也很好用。

至于为什么要绕一大圈说苗刀?

因为苗刀就是劈挂门的指定器械,戚继光也是劈挂门的传人,推广了劈挂拳。

打瀛洲的妖魔鬼怪,是劈挂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

白维迟迟不选择亮刀。

真田自认为受了轻视,跑吼一声,背后的火焰车轮更加明亮且滚烫。

他大步流星的冲上二楼,纵越近身,提起拳头就冲着面门打过来,没考虑什么防御和姿态。

他并不是道场弟子,没有正儿八经的学过武术,全部都是靠着这些年在街头跌摸滚爬学来的技击技巧。

就像是热血高校里的青痞们一样,打架全靠吼和身体素质,技巧全都是靠实战总结出来。

街头篮球和正规篮球是两种竞技,街头斗殴和武术散打也是两种不同模式,论及难度,自然是后者更高。

如果说街头斗殴能胜过武术家,只能说后者还未适应规则。或者说,不愿意学下三滥的招式。

倘若真的放开了手脚,当真以为武术散打里没有阴狠的要人性命的招式么?

白维侧过身闪躲开真田的攻击路数,手掌摊开,并不是握拳。而是呈掌,一推一震,看似坚不可摧的真田顿时乱了步伐,没有受伤可脚步不稳,踉跄后退。

真田狠狠踏步稳住身体,却在还没彻底站稳的时候追出一拳。但下盘不稳,仓促出拳,提前被精准预判到,左手一压一拍,右手抬起,划过弧度,双手如同高速转动的自行车踏板,左手下沉摆开拳头,右手下落,手掌敲打在真田肩膀上。

杌搂盘打!

砰!声音并不清脆,而是沉重的很。就像是把钢筋铁棍砸在了人体上,二楼地板砖石崩裂,真田半只膝盖下沉。

他瞪大眼睛,打架这么多年,他的确没怎么跟明国的武道家交过手,碰到的高手也大多不精通于拳脚,他不太能理解,自己只是被敲了一下肩膀,怎么感觉半个身子都麻了。

劈挂拳的主要攻击都在上半身,肩、颈、胸,皆为长短打击的要害。

而脖颈和肩膀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白维一击得手,补上一脚,右腿横扫,真田再度飞出二楼,砸在了破碎的舞池中央。

他从玻璃渣子的碎片中爬起身,浑身凶悍戾气更加暴涨。

真田再度冲上二楼,如同一头狂暴的蛮牛。

白维像是手里提着红布的斗牛士,动作大开大合,将对手玩弄于股掌。

又是一次短暂交手,白维双手开合,虚晃一招,劈挂掌落在肩膀之时骤然回收,踏前半步,收为寸劲贴身短打,半步崩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