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行的周一晨会,让人没有什么听的兴趣,大家都趴在桌上做着各自的事情。
其中趁着这个时间睡觉的学生是最多的。
看来哪怕是雨空高中,也依旧有很多人作业写到很迟,导致睡眠时间很少啊……
但这也怪不了学校的作业太多,只能说是自己注意力太不集中,也太不自觉了。
对于这些性格的人而言,就算学校不布置作业,他们恐怕都要很晚才睡呢……
莫雪遥掩着嘴打了个大大的哈欠,继续看窗外那棉丝般的雨线去了。
……
第二十六章 清明
2001年4月5日,星期四,清明。
这几天的小雨几乎就没有停过。
清明节更是如此。
此时此刻,不少人都想吟诗一首。
然而张开嘴,却只能来上一句小孩子都会背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花银银倒是不同,她背了一首少有人知的词——作为并非强制背诵的诗词,最起码在学校里是很少有人知道的。
莫雪遥也就是在宋词三百首里偶然看到过而已,并未记下,只是在她念时觉得耳熟罢了。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她撩了撩额前的刘海,靠在了莫雪遥的肩膀上,“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你也就是在这种时候会正经一点了……”莫雪遥揶揄着撇了撇嘴,看向窗外那正下个不停的雨。
玻璃上蒙着一层水雾,天空中时不时传来几声雷鸣,但却并未看到真正的闪电划过上空,那感觉就像是来到演唱会现场,却发现歌手是假唱的一样。
淅淅沥沥的雨,让人总会忽略此时的时间。
像是清晨,又像是傍晚,经过隧道时,甚至感觉像是深夜。
大巴车上坐满了学生,几个倒霉的男生正站着和叶雯聊天,高缘正在分发着乱七八糟的小零食,看起来就像是随车同行的小卖部老板。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他给的零食都是免费的而已。
今年的高二学生,要前往的是坐落于玉皇山南麓的烈士陵园。
每一年,雨空高中都会组织学生们扫墓。
其实那个战乱的年代距离现在并不久远,但许多年轻人却感觉和平仿佛已经到来了很久。
扫墓的目的就是这个。
也并不是非得在扫墓的时候,就让学生们忽然醒悟,忽然感动前辈的努力和付出,那是绝对不现实的事情。
只是希望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等到有机会的时候,它就会生根发芽,变成对于这个国家最深刻的归属感。
就像有些文章一样,被老师要求背下的时候痛苦万分,但等长大时再回过头来读,便能领悟其中真意。
而如果没有这个之前背过的印象,以后也就不会想到那些文章,而再从头来读了。
清风微拂过莫雪遥的脸庞,一旁的花银银念了首词后,就不再说话。
因为车已经开动起来了。
她坐小轿车可能还好些,但是坐大巴车却基本都会吐。
——只要路程稍微长些。
雨中的大巴车速度不快,但停下的时候却很多。
有时可能只是因为一辆浑身上下除了铃铛不响,其他地方都在响的自行车。
这么一走一停,就更是容易让人晕车了。
花银银躺在莫雪遥的大腿上,紧咬着右边的牙根,但为了呼吸空气,又咧开左边的嘴角,让她此时的表情显得有些‘狰狞’。
杭州并非是一座很有战争历史的城市。
因为它参加过的大战并不多,很多时候要么是在后方,要么就是顺带着被占领了。
不像南京,曾经遭受过鲜血横流的大屠杀;不像太原,有那旷日持久的百团大战;不像四川,有那么多的百姓为了保卫国家而走出自己的家乡,血洒于异乡的土地。
不过这里仍旧诞生过许多英雄。
中国的土地上,总是不缺少英雄。
其实中国人总是很奇怪的,在小事上,经常会厌恶国家,但在大事上,却即使牺牲也要守卫这片土地的完整。
许多人的归属感似乎并不只是来源于国家,而是来源于这片祖辈居住着的神州大地。
以及那风月同天般的文化认同。
莫雪遥曾经并非是一个很感性的人。
小学也有组织过扫墓活动,但她却总是那个奏国歌时和旁边人说笑的家伙。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也愈发容易和别人产生共情。
这样的小雨,对于战争来说根本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