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灯别笑话我了,我又不是在攻略她,只是看她信仰崩溃帮她一把而已,我像这种乘人之危的人吗?”正宗问道。
其他女孩都用力点了点头,像,很像,不如说您就是这种人,利用女孩子的内心弱点,侵入她们的心里,牢牢占据,让她们再也离不开了。
灯莹笑了笑,也没有继续说话,她在回想刚才的圣光,她记得正宗说过,他去西方游历时,还曾经不小心造出了一处圣地呢,和那个比刚才也就小巫见大巫了。
“那些异邦人的宫司很积极主动的传教啊,而且他们会去收养孤儿,还会给人们分发能治疗身体的灵水,因为这个冬天很冷,所以今年很多人都皈依了那个异邦的神社。”一个千鹤山巫女说道。
她说的灵水应该就是教会的圣水了,灯莹用过,效果确实很好。
巫女说这现象时是有些郁闷的,但也没办法,神社多修建在人迹罕至的名川深山之中,即使是专门在闹市区开分社,也只是方便参拜。
东方人更在乎一种法不轻传的态度,不是主动去让你来拜,而是你要来求我们保佑或者帮忙,至少要拿出有诚意的态度,爬个山只是基础吧?
和那些主动上门传教,分发礼品的教会相比,就差的远了,而且他们走下层路线,知道那些陷入苦难中的平民最需要什么。
在这一方面,神道教远不如天主教,甚至连中原传入的佛教都远不如。
“不说这个了,既然正宗先生对这些异邦人不感兴趣,那我们去看看其他东西如何?堺市作为商业城市,商品还是非常丰富的。”万右卫门从善如流地笑道。
接着作为一个合格的导游,他带正宗看了商店街,这里有大量从中原进来的东西,灯莹看见了很多很怀念的如吉祥结,龙凤金雕,长笛玉箫之类的器具。
“小灯喜欢吗?”正宗一眼就看出来,灯莹很在意这些,其实他以前也发现了,灯莹对大明那边非常了解,而且会刻意收集中原的古籍。
一开始正宗没在意,因为在修行方面,中原那边可是仙家圣地,无数种流派都是在中原大地上诞生的,东瀛的几乎所有修行方式,都带有中原的痕迹。
这也因此,东瀛人都非常崇尚中原文化,以自己能写汉字,有中原的收藏品为荣,很多人都会刻意收集中原藏品和书籍,像堺市的商品街,很多都是主卖中原那边传来的东西,而且生意兴隆,客人络绎不绝。
所以一开始正宗并不奇怪灯莹会想收集中原藏品,但他发现灯莹的态度与其他人不同,不是为了收藏研究或炫耀,更像是为了……怀念?
现在如果去灯莹的房间,可以看到她的房间其实非常中式,有床,太师椅,屏风,日历,瓷花瓶等等。
而且,正宗也看过有些东瀛人刻意去布置一个中式房间,但他们会非常严格的按照中式风水学布置,什么五行俱全,坐北朝南,两仪四象等等,全部都要非常严格。
但灯莹完全不是,她就是随手摆放的,什么东西放哪个位置都没有固定,感觉像一时兴起。
正宗知道灯莹对神秘学的造诣,与严谨的态度,她要认真想摆放,绝对非常严格,但她没有怎么做,那些东西,似乎真的只是用的,纯粹的生活用品,充满了自然的生活气息。
第18章 官印
虽然灯莹的摆放远不如那些专门还原汉室的修行者们来得专业,但却给正宗一种感觉,灯莹的房间更加中式,哪怕摆放位置凌乱,哪里里面混有很多和风的家具,但还是让正宗感觉,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汉人住的房间该有的样子。
这让正宗多次怀疑灯莹的出身,尤其是灯莹还擅长许多种大明那边流行的料理,莫非小灯其实是出身于大明吗?
但是,青行灯又是东瀛特有的妖怪物种,正宗就只能猜测,灯莹其实是原产于华夏的灯,后来机缘巧合流落东瀛,又机缘巧合做了百物语仪式上的青行灯,最后变成了现在这样的妖怪。
对此他从来不问灯莹,灯莹也从来不说,正宗能感受到灯莹会刻意回避自己的出身问题,甚至很讨厌说起以前的事情。
原因其实是灯莹害怕正宗知道自己曾经是男的。
“小灯喜欢的话,这些都可以买。”正宗说道,甚至把这个店里所有的中国制造都买下来,也可以。
“嗯,我随便挑几件吧,不用全太多的。”灯莹乖巧地说道,她一眼就看出正宗在想什么,不过灯莹确实很喜欢这些故乡的东西,再加上昨天晚上被正宗喂饱了,现在其实她心情挺好的。
不仅是灯莹,其他女孩也对这么多中式的物品感兴趣,其中也包括由绮,她跟随正宗在封神演义世界生活了十几年,也习惯了中式的生活。
她也喜欢中式风格的物品,就比如说她穿回来的霓裳宫裙,哪怕大明与商周时期的风格已经相差挺远的了,依然很喜欢。
“哟,美丽的小姐们,您想买什么呢?”店主非常敏锐地察觉到这些新的客人,她们是真的感兴趣,而且具有相当的购买力,可以成为潜在大客户的人。
“各位可以来看看,这是貔貅木雕,摆在家中很好看的,这双碧玉筷,是蓝田的正品,还有这一方升官印,这个据说是台州的一位知县的官印,可保升官发财。”店主拿出了店里收藏的精品,想讨好贵客的欢心。
“不错,确实是好东西。”正宗点点头,他一眼就能看出是正品,散发出淡淡的灵光,虽然店主可能会错了意,小灯明显是想买一些普通生活用品,但他也一向对法器类的物品保持很高的兴趣。
灯莹确实非常感兴趣,她扫过店主推荐的三件东西,看不出来,这小小的一家店居然还真有货真价实的国产法器,让灯莹有些意外。
第一件是一个风水法器,可以提升财运,貔貅是可以吞财纳运的神兽,不过这种程度灯莹觉得对正宗身边的女孩提升不大,只能做收藏品了。
第二件是纯粹的收藏品,是不是真的蓝田玉灯莹不知道,但肯定是从洞天福地级别的灵脉中开采出来的,用整块最精华的灵玉翡翠雕刻成了一双筷子,真是奢侈。
这件筷子黑中带翠,光芒一照发出淡淡的灵光,仿佛夜空中流过翠绿的星河,美丽而梦幻,灯莹看出这件藏品有一定年份了,很有收藏价值,买来给主人吃饭时用也许很有逼格。
但真正引起灯莹注意的,还是最后哪一件,据说是某位知县的官印,这居然也是一件真东西,是三件东西里,最值得灯莹研究的部分。
因为这方官印不完整,并不是说这官印不完整,而是,它原本应该属于一个完整的大阵,似乎是大阵的运行核心,但现在却被单独摘了出来。
仅从官印中核心部分的复杂程度,灯莹就能推测原本的大阵威力一定极强,而且以镇压为主。
再加上这枚官印上面依然残留着的淡淡官威,灯莹确信它以前确实是属于某一任知县,而且这个大阵应该就是县衙的大阵。
有了这枚官印的保护,知县大人就能安然稳坐官府衙门,面对那些穷凶极恶的犯罪者,在些人里面不乏武艺高强或修为精深的亡命之徒。
这枚官印灯莹很喜欢,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还能摆在桌上做装饰品,只是,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会流落海外呢?
理论上来说这可是官府信物,绝对严禁带出府衙,更别说当做商品卖出了,难道这也是靖难之役时,流落海外官府之物之一吗?
传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时,建文帝放火焚宫,此后便下落不明,有些说法他已自焚于宫中,有些说法他跑到云贵之地削发为僧,也有说他跑到了海外。
那时明成祖大肆屠杀建文帝的旧臣,甚至有下油锅,诛十族,教坊司等等惨无人道的酷刑,于是有许多大臣都挟家产逃离海外。
之后一段时间,明成祖励精图治,大明又恢复强盛,他曾派郑和七下西洋,带去大量的中原宝物,与南洋人交易当地特产。
这段时期是中原之物外流最多的时期,有这样一枚官印也不奇怪,毕竟靖难之役出逃海外的大部分都是官员,挟带自己的官印很正常,也许来到海外发现官印没用了,拿来换钱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