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2 / 2)

诸天邪道 白化骨 1984 字 2024-02-19
🎁美女直播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观点。

这一思想多被很多君王或者能人视为消极,而实际上,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倡导一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法,即在顺乎事物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

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他看来,大道运行,自有其章法和规律,一旦人为干预,强制作为,就会陷入异化而不可自拔。

具体到治国理政方面,就是要把主动权交给人民,多体察民心民意,而不是拍脑袋决策,凭感觉折腾,以致政令频出,朝令夕改。

君王不应有自己的私心和偏见,而应该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毕竟,得民心者的天下。”

司马懿将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不过,他目前说的都是大方向,并没有言语怎么处理吕不韦的事情。

他说这些的目的便是让嬴政明白,霸道并不能让秦国一直强大,需要王霸结合才行。

毕竟,在历史上,嬴政虽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但后来的他却不懂得与民休息,总是通过各种政策干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动不动就抓壮丁去修坟墓、挖运河、垒长城、征北方、打南蛮……结果却适得其反。

后来的刘邦和他的功臣们都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所以很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借鉴“无为而为”的思想在汉朝也得以发扬光大。

汉高祖及他的继任者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使汉朝的生产与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提高。

到了汉武帝时期,当匈奴屡次侵犯北方边境时,大汉王朝凭借其多年养精蓄锐后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彻底打败了凶蛮强悍的匈奴骑兵,甚至把匈奴赶到了今天的欧洲。

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时,静若处子,有为时,动若脱兔。

这正是“无为而为”这一辩证法的奥妙之处。

也是司马懿要表述的原因。

第280章 刺杀

“先生大才,受政一拜!”

嬴政起身,躬身对着司马懿行了一礼,这是真正认同司马懿的礼数。

而司马懿则是欣然接受,没有礼让。

当嬴政行礼后,司马懿当即起身,开始回礼。

司马懿之礼,即使对嬴政的回礼,又是对王上的行礼。

一国之君,下拜他人,少见也!

行之,则圣君也。

司马懿岂有不拜之礼。

“先生有何叫我?”

二人相互跪坐后,嬴政双眼冒光,语气急切的问题,他已经知道司马懿心中的丘壑,这人毕竟是他成就霸业最重要的一步。

“王上可信懿呼?”

司马懿问道。

“然!”

嬴政点头。

“既然王上信我,那懿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司马懿整理下思路,直直腰,将身子摆正:“上面懿有言,治理郡县,秦国自有郡守县令依据秦法办事,便可四方太平。

统兵作战,秦国自有精兵强将,以军功法御之,战无不胜。

关于这两点,草民暂时就不跟大王叙说了。

现在草民四个字献给王上!”

司马懿开口,前面说的那些基本都是奉承之言,毫无营养。

而他最后的一句话,则是斩钉截铁,语气沉毅,显然是真正到了干货。

嬴政闻言,心也一下子被吊起来了,身子微微前倾的道:“哪四个字,先生请讲!”

司马懿看着秦王眼中闪烁着的求知之火,一字一顿的道:“臣要献给王上的两个字便是,忍、狠!”

这两个字一出口,顿时让嬴政有些愣住了。

因为司马懿所说的这两个字,乍一听起来,根本就没头没脑,让人捉摸不透。

可他知道,司马懿定然不会无故讲出此言,其中必有含义。

“请先生细言之!”

嬴政将身子坐正,然后追问道。

“忍,忍受一切不平,等待时机!

恕臣直言,王上心中有一统天下之志,包容海内之心,但是想要实现这个宏伟的大志,王上所面对的,主要是两个问题”

说到这里,司马懿看了一眼嬴政,见其神情平静,没有过多动容,便知道自己不拿出点干货来,只会让嬴政觉得自己是那些夸夸其谈的夸张之徒。

于是司马懿继续道:“王上之敌,一为相国吕不韦,其次才是那纷争了数百年的天下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