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我可真要尝一尝”,郑王后点了点头,用筷子夹着,放到自己的口中。
“恩,甜而不腻,太棒了”,郑王后平常了一口,眼睛顿时一亮。
“扶苏正是太棒而来,这么好吃的东西都能发现”,郑王后心里美滋滋的,扶苏是他的儿子,扶苏所有的功劳,都是他的骄傲。
郑王后感觉这辈子最大的成功就是生出了扶苏。
贾思勰作为地瓜的培育者,也是名义上的制造者,被扶苏委派和徐庶搭档,将这一次的地瓜大会圆满完成。,在扶苏石像的下面,有一个木台子,贾思勰站在上面,激情澎湃地宣扬着,讲解地瓜的好处,以及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怎么培育地瓜苗等等。
围了很多人。
最后,很多前来的人都在东郡买了很多地瓜,有的打算吃,有的打算根据贾思勰的方法培育地瓜苗,然后在自己的国家普及。
因为扶苏的大公无私,得到了六国百姓的一直爱戴。
在征战胜于五国的过程中,这些百姓出了很大的力气,有的百姓甚至为了迎接扶苏,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让扶苏直接进城。
扶苏攻破城墙之后,这些百姓非但没有聚众闹事,反而十分配合扶苏掌控城池。
因为一个举动,让扶苏省掉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更为关键的是,为扶苏节省了打量的时间,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后方。
地瓜的面世,一如当年的纸张一般,刮起了一股旋风,而“贾思勰”名号,也在扶苏和小说家的宣传下,功成名就。
除了地瓜面世之外,在一年的时间里,扶苏还发明了有些简单实用的东西,方桌、木椅等等这样的生活物品就不用说了。
让扶苏最为得意的是,他发明了纸扇,就是那种折叠的纸扇,也可以是布扇。
在扇子的一面描绘丹青,在扇子的另外一面,题写诗词,然后扶苏拿出去,装逼效果简直不要不要的。
因为其风流儒雅,风度翩翩,所以一经面世,就受到上层人物的追捧,纷纷跟着扶苏有模有样的学习。
最疯狂的当属儒家,他们感觉这纸扇就是为他们儒家而生的,有了这纸扇,将他们的君子之风拔高了一截。
一时之间,世间又多了一个新兴的行业——卖扇子。
因为扇子的正面是丹青,而反面是诗词,所以让书画家又一次火了起来,很多上层的人物都请专业人士给自己制作一副画扇,附庸风雅。
当然,不懂风雅的人占大多数,他们拿着折扇纯粹是为了装逼,泡妞,把妹。
一时之间,折扇在整个天下流行起来。
更为有趣的是,民间还流传了一段话:“那些大人物不一定用折扇,但是能够用折扇的,一定是大人物,切记不要招惹”。
因为这一句话的出现,让很多人开始自己制作折扇,他们不会丹青,更不会诗词,所以他们干脆什么也不弄,导致后来出现了“白面折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