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上将军相铺相成,这才早就了王翦每战必胜的巨大成功。
但是,王贲和蒙恬却不是这样。
在军中部将之中,嬴政最信任的就是王贲,一个是脾气秉性,二是王贲总给他一种真实的感觉。
所以,在王贲面前,嬴政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王贲也从来就没有敷衍之举,对每一件事,赞成就是赞成,不赞成就直言反对。君臣之间形成了一股奇妙的默契。那是一种相互之间的承认和尊敬。
成为一代前无古人的大帝,嬴政对人心的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自古多少君王让臣子效忠,并不是臣子真心钦佩君王的才能,而是无法改变君臣之间的格局。
一个帝王能让臣子真心敬佩,并且没有丝毫阿谀的成分,这是极为难得的。
在嬴政的记忆之中,每一次王贲领兵出征,向庙堂请命的奏折最少,甚至连咸阳都很少回去。
每一次的上书,都是捷报或者善后的总报。而他做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御史们的查证。
庙堂大臣,各有缺失,就连王翦和蒙武也同样如此,唯独王贲,在御史查证下,从来没有任何缺失。
“我这是怎么了。”嬴政扣心自问,但是,一种恐惧却弥漫心头,那是对生命将走到尽头的一种预感。
要不然,也不会对王翦蒙武相继病危感到这般痛彻心扉。尤其让他痛心的是,在帝国最需要这种老成之将坐镇的时候,在帝国最需要名将来扭转乾坤的时候,两位上将军却要撒手而去。
这种时刻,如果这两位老将军任何一位,能站在自己身后,对于善后之事也就不用这般焦虑了。
第0007章 孔府之祸
两位老将军直言不讳的说明了王贲和蒙恬不同之处,也正戳在嬴政心中的痛处,那就是善后。
这件事错不在将闾,错就错在他并不是帝国的长子,如果他是长子,又具有如此的才具,继承帝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自己的另外十七个儿子,并不会因此闹成帝国内部的动乱。
但是,废长立幼,却给了十七个皇子无尽的野望,也让扶苏心中不甘。之所以让他前往九原,托庇在蒙恬羽翼之下,就是因为蒙恬性格中带着文人迂腐的一面。
至少在帝国大事之中,蒙恬从来没有顽固的坚持任何一件事。当年在暴怒之下,昏庸的发布了逐客令,蒙恬从内心是不赞成的,追捕李斯,尉聊,只带回了谏逐客书,并没有慷慨陈词,诉说其中厉害。
要不是当年的将闾当机立断,拦住了尉聊和李斯,要不是王翦直接派兵,拦住了离开秦国南下的各国才俊,大秦从此痛失干城,也和统一天下失之交臂。
但是,嬴政从来就没因为这件事罪责过蒙恬,毕竟,蒙恬的特质不是强固,而是柔韧,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也没有完人。
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苛求臣子人人都是圣贤。
所以,这才将扶苏交给蒙恬,就是清楚,蒙毅会坚持,但不会抗命,更不会举兵作乱。
唯一让嬴政感到欣慰的是,蒙氏一门之中,还有一个坚毅顽固的蒙毅,即便是面对跟随自己几十年的赵高,他也敢下令逮捕,即便是自己特赦之后,也对赵高冷面相对。
这一点,足以让自己对他更加的倚重了。
大雪纷飞,嬴政却如同在梦境之中,看到了未来一幕。
自己病重,就和当年的齐桓公小白一样,圣旨不能出宫,一群皇子相继作乱。
这种时候,如果王翦健在,他会因为太子之位明确,力挺危局,全力周旋却不会和任何人妥协,即便是兵戎相见,也会让帝国渡过这次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