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沈家父子在时,他一直被沈观山牢牢压着,满身才华都显现不出来,连父亲窦仲都说他没有领兵才能,只能仰仗皇上信任,当一个没有实权的监军摆设。
窦元武心里对此怀恨已久。
他从来不认为是自己没有才华,反而认为是沈家压制了他,让他一直无处施展。
出于怨恨,也出于利益,他才报复性地与蛮族暗中勾结。
一开始是蛮族先找上了他,许下重利,向他购买粮食等物,姿态也很谦卑。
当时沈家还在,沈观山怜惜军中将士苦寒,一直自掏腰包填补军中,因此边军并不缺粮,士兵们日子也过得下去。
窦元武一边嫉恨沈家财富,一边向皇上告状说沈家收买军心,想着反正有沈家这个冤大头补贴,朝中拨下的军粮也没必要全给军中,他偷偷运出一部分,高价卖给蛮族,又能赚取重利,出了事情也有沈家背锅,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窦元武便与蛮族接上了线,交易做了一次就有第二次。
蛮族求粮若渴,对钱财反而没那么看重,因此舍得出高价,而窦元武也在这场交易中尝到了无本买卖的甜头,欲望的阀门一旦打开,再想关上就不可能了。
但贩卖军粮是有上限的。
朝廷每年拨给边军的粮草有限,窦元武只能从损耗上做手脚,将一部分军粮以“途中损耗”
的名义偷出来,再悄悄卖给蛮族。
这样一来边军就吃不饱,沈家心疼将士自然会掏腰包补上,才使得窦元武的勾当没有暴露。
但蛮族对粮草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而且逐年要求更多,粮食沉重不好运输,超过一定量后,不仅暴露的风险增加,交易来的钱财也有上限。
窦元武渐渐的感觉到不满足,粮食毕竟只是粮食,不可能一斤米卖出黄金价,而且好几个月才能交易一次,能顶什么用?
恰在这时,与他交易多次的蛮族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想购买大燕的铁器。
铁器比粮食更加金贵,因为草原上造不出来,而且拥有铁器可以让蛮族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以后劫掠边境百姓,能获得更多粮食和财物。
百利而无一害。
窦元武当然也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一开始是不愿意和蛮族交易铁器的。
但架不住蛮族出的价格极高,几乎到了一斤铁半斤黄金的地步,窦元武一下子就心动了。
铁器比粮食体积小,容易运输和携带,价格还比粮食高出无数倍,简直就是完美的商品,只是小范围交易,应该也不会有麻烦。
就算蛮族得到铁器后战斗力提升,对边军和百姓都有危险,那跟他有什么关系?
反正边关一直是沈家坐镇,蛮族杀过来也是沈家挡在前面,窦元武作为监军是不需要上战场的,再危险也不会落到他头上。
贪婪最终打败了警惕意识,窦元武答应了和蛮族的铁器交易。
和沈玥推测的一模一样。
他确实是从五年前开始与蛮族交易铁器的,而那些铁器的来源,自然也是边军。
边军所用的兵器是有损耗的,军中武器库房里随时堆着一些报废或生锈的旧兵器,等待着回炉重造。
窦元武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悄悄从库房里搬走旧兵器,转头就卖给了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