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打造港口(2 / 2)

通过与董庆晓等水利专家一起实地考察和调研后,林致远对于水利工程、滩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新海堤内侧区域里,并不一定非要全部变成耕地或鱼塘才行;而是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因地制宜地进行保护和利用。

董庆晓教授一行人则根据滩涂的地理特征以及每年的潮汐、台风等水文记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后认为:从旧海堤向东平推十公里建设新海堤的方案是可行的;而且新海堤不会受到东洋海沟太大的影响。

他们建议先从海岸线的中部区域开始筑堤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地确定筑堤的长度;最好是先建设五到十公里的堤段;然后再逐渐向两边进行扩张和延伸。

此外,董庆晓教授针对临港海边独特的地形条件,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挑战性的设想。

他坚信,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借新海堤建设的契机,充分利用东洋海沟这一天然优势,打造一个二类甚至一类港口。

东洋海沟的深度与宽度均达到了惊人的标准,足以确保二十万吨级的巨轮在此停泊与通行无阻。

然而,新海堤的审批流程相对简单明了,只需获得省水利厅的批准即可。

相比之下,港口的审批则显得复杂得多。

若想要建设一类口岸,不仅需要国家相关部委的批准,还需要设立海关,并涉及到军队等多个部门的协调,整个程序繁琐而复杂。

面对这一挑战,董庆晓教授建议林致远采取分步走的策略。

他建议先集中力量争取新海堤项目的批准,并努力争取省里的项目资金支持。

待新海堤建设完成后,再着手争取港口建设的批准。

不过,他也提醒林致远,港口建设周期较长,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和心理准备。

下午时分,林致远将专家组的意见与梁诗诗进行了深入交流。

当梁诗诗得知临港海边居然具备建设深水港口的潜力时,她惊喜交加,表示道:“只要海边真的适合建港口,那么办理相关手续的事情,我愿意全力以赴。”

林致远则谦逊地表示道:“我也只是听了董教授的初步分析,觉得可行。

但具体的情况和细节,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梁诗诗则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建议:“我觉得我们可以将申报修建新海堤与申报港口这两件事情同步进行,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效率。”

林致远认为这个建议值得考虑,但他也深知兹事体大,需要谨慎对待。

于是,他当着梁诗诗的面给分管水利工作的副省长宋如冰打了电话,详细汇报了董庆晓教授的设想。

宋如冰听后大为震惊,立刻表示道:“致远,你这个步子迈的实在是太大了,电话里说不清楚,你明天带一张详细的地图过来,给我当面仔细讲讲。”

听到宋如冰并没有直接反对,林致远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将宋如冰约他当面汇报的事情告诉了梁诗诗,梁诗诗听后表示道:“这是好事啊!

如果省里能够出面帮忙,那么我们的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为了能够在向宋如冰汇报时说得更加清晰明了,林致远晚餐后特意约了董庆晓教授一起喝茶。

林致远再次向董教授请教了关于海边围垦筑堤与建设港口的科学依据,并深入探讨了相关细节。

两人相谈甚欢,一直聊到了晚上十一点钟才各自回宿舍休息。

林致远回到宿舍,脑袋里的思路更加清晰,坚定了一定要在江州市建成唯一一个港口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