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身高是“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以当时鲁国的尺寸衡量,相当于现代的一米九,也许有偏差,但既然到了人人都觉得惊异的地步,肯定很高。
其次他的相貌在《荀子》中被描述为“仲尼之状,面如蒙倛”,蒙倛是上古时代人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其样子狰狞可怖自然可以想见,在《世本》中也描述为“仲尼圬顶,反首张面,堤眉谷窍,参臂骈胁,腰大十围”,总而言之,就是高大威猛,虎背熊腰,瞪一眼都能吓死人的那种。
最后,儒家六艺中孔仲尼最擅长的不是他总是挂在嘴边的“礼”,也不是他最喜欢的“乐”,而是“御”和“射”,并且有“御射无双”的美称。
战国时流行的不是骑兵,而是战车,故“御”指的是驾驶战车,孔子的御术达到了“堪比奚仲”的程度,而奚仲是古代马车的发明者,被人们称为“车神”。
此外,孔子擅长一手连珠箭,被评价为“稍逊养由基”,而养由基就是成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的源头。
总结起来,壮年孔子是一个面相凶恶,身高九尺,腰大十围,擅长驾驶战车,会一手连珠箭的猛士。
这样一个猛张飞式的人物,后世居然成为了读书人的象征,孔子活着的时候若是知道此事,怕是要笑掉大牙,顺带一拳击爆那些只会嘤嘤婴的文弱儒生的脑袋。
顺带说一句,孔仲尼长成这样可不是基因突变,而是祖传血统,他的老子叔梁纥能征善战,与名将狄虒弥、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曾有过带三百甲士击穿齐国大军,并独自举起城门,扛着千斤闸救下整只部队的壮举。
地球上的孔子尚且如此生猛,海洲的孔子其武力可想而知,绝对是战神级的人物。
事实上他也的确以“天下第一神射手”的名号享誉海洲,儒家的箭术是跟墨家的匠术一样有名的传承,只不过司明受前世的影响太深,固有印象一时半会转不过弯来。
甩了甩脑袋,司明将那种怪异的感觉扔出脑海,踏入据点,发现里面只有虞疏影一人,便问道:“其他人呢?”
虞疏影不耐道:“凌前辈要教司花婼枪术,不苟班长也跟着去了。”
司花婼也是寒属功体,还学过《广寒仙剑术》,接受凌浣溪的指导能快速提升实力,没有认知障碍,而且司花婼擅长用的是棍法,所谓棍枪不分家,只要插个枪头,棍就是枪。
由于慕容倾对枪法不感兴趣,故而凌浣溪想另外找一个传人也是应有之理,司明并不觉得奇怪,这就跟高人看见少年天才想要指点一番是相同的道理,相比之下,他对刚才虞疏影的称呼更感兴趣。
“你为啥称慕容倾为‘不苟班长’?”
“当然是形容她做事‘一丝不苟’,总是板着一张‘不苟言笑’的脸。”
“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你是觉得她战斗的时候英勇无畏,从来不苟……”
第六百九十五章 水火不容
树林中,凌浣溪指导司花婼用枪的技巧。
“棍和枪的区别不在于它们的技法,虽然有‘棍怕点头枪怕圆’‘棍扫一大片枪挑一条线’的说法,但这些都只是浮于表面的东西,两者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棍以制服为主,讲究点到为止,而枪是用来杀人的。”
司花婼疑惑道:“不是有‘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的说法吗?”
“那是文人臆想出来的东西,其意在于吹捧,不可当真,比如普通人拿棍子是打不死人的,甚至拿刀也不一定能砍死人,运气不好还会被对方夺刀反弑,但有枪在手,迎面一戳,就算是没练过武的人也能轻易把人戳死,战场上长枪是士兵最常用的兵器,绝不是因为枪难练,而是因为枪最容易杀人。”
凌浣溪持枪挽了一朵枪花,眼神陡然一凛,原本清冷寒峻的气质陡然化作凛冽杀意,仿佛一下子从清凉爽快的晚风变成了冻彻心扉的极地寒风,眼神中再无一丝仁慈怜悯,整个人如严冬般残酷无情,视人命如草芥。
司花婼受杀意一激,脑中好似蹿过了一道电流,本能地摆出了防御的姿势,但很快便反应过来,讪讪的放下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