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烈关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百姓的问题。
李来亨是义军出身,当年他祖父李自成号称“闯王来了不纳粮”。
可事实上不过是竭泽而渔罢了,他们基本没有安民之策,所到之处就是劫掠杀戮地主豪绅,裹挟百姓一路以战养战。
这么做短期虽然有利,可长期却是百害无一利。
因为他们占领的地盘,基本变成一片荒土。
归德府附郭睢阳城。
满清豫亲王多铎行辕。
自正月内拿下睢阳城以来,清军已经休整了快一个月。
不是多铎不想出兵进攻,而是拿下睢阳城后,他先是接到朝廷的消息。
获悉肃亲王豪格战死襄阳的消息。
襄阳失守,湖广明军攻势猛烈。
这个时候,襄阳的地理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因为襄阳失守,豪格战死,明军主力齐聚襄阳城。
摄政王多尔衮给多铎的指示很明确,稳住防线,暂且按兵不动,以防明军攻击南阳,或者出击长安。
随着阿济格和豪格的阵亡战败,满清能用的一线统帅,明显有些不足。
为此,朝廷紧急调派了郑亲王齐尔哈朗前往长安坐镇。
同时晋封了多罗贝勒瓦克达为谦郡王,前往南阳巡视安抚湖广战败的各路兵马。
“豫亲王殿下,马上就是三月份了,春耕不能耽误,眼下要是大军继续南征,河南,河北,山西的春耕,将会无法执行。”
“一旦耽误春耕,若南征又无法取得战果,来年就会举国陷入粮荒。”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襄阳的明军,基本可以确定,不会继续北进。”
“这应该也是南明朝廷,也考虑到了春耕问题。”
“下官建议暂且罢兵,等到秋冬之后,再举兵伐明,方为上策。”
多铎的行辕大帐内,身为满清兵部尚书,总督河南,河北,山西军务的洪承畴,郑重的提出了自已的建议。
对于洪承畴的建言,多铎也不得不考虑。
事实证明洪承畴的能力,以及战略眼光,比他只高不低。
这次拿下睢阳城,洪承畴可谓功不可没。
在暴风雪来临前,是洪承畴敏锐的察觉到气候的异常。
并且第一时间给全军准备了保暖的冬衣,以及大量的柴火木炭,从而保证了大雪来临将士们得以安全过冬。
也正是这一举措,让他帐下大军,在关键时刻抓住战机,一举攻陷睢阳城,取得了南征的第一场空前大捷。
“洪大人你说的对,就按你说的办。”多铎点点头,继续说道。
“豪格那个竖子,虽然与我平日多有嫌隙,但如今他战死沙场,也不失为我满清的忠臣。”
“皇上和摄政王准备在三月十五日为他举行葬礼,我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返回京城。”
“既然暂时要罢兵,那本王就先回京师参加葬礼,汇报一下前线态势。”
多铎这话倒是心里话,豪格战死沙场,他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有种兔死狐悲之感。
二人虽然是叔侄,年龄上其实不相上下,若不是权势之争,彼此的关系必然是亲密的,毕竟同属一脉。
“豫亲王殿下英明。”
洪承畴恭维了一句,表情慎重的说道。
“殿下回京,还请给摄政王带一句话,南明韩烈犹如擎天之柱,此人必然是我大清一统天下的死敌。”
“接下来的战略部署,我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步向南明朝廷请和,以麻痹南明上下,然后想办法让南明朝堂内斗起来,最好是把韩烈赶下台去。”
“咱们可以派奸细去南京,散布韩烈有谋反称帝之意。”
“这种事情只要闹得人尽皆知,南明的君臣之间,必然相互猜忌,也就不需要什么证据,他们就会斗的你死我活。”
“第二步,巩固现有的占领地盘,促进农耕发展,为大军出征,筹备钱粮。”
“即便无法南征成功,也可以维持金与宋的南北局面。”
“第三步,就是巩固西北和西南地区。”
“西北虽然地广人稀,但是上好的牧场,能够源源不断提供战马牲畜,为我大清提供战略物资。”
“西南有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自古都是中原的战略粮仓。”
“若我们能够抢先一步,巩固西南和西北,就会在战略上取得先机。”
“这三点务必请殿下回京之后,向摄政王上呈,派出精兵猛将坐镇西北和西南,为我大清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石。”
“洪大人真乃我大清的武侯也。”多铎这一刻,由衷的发出了一声感慨。
毫不例外,多铎也喜欢读三国演义,诸葛亮也是他最敬服之人。
他能够把洪承畴比作武侯诸葛亮,足见他对洪承畴的认可。
“豫亲王殿下谬赞了,卑职愧不敢当。”洪承畴并没有感到多少喜色。
因为他知道,自已根本不配与诸葛亮相比,就凭他投降变节一事,将来的历史上,能够不把他列入贰臣传,他就烧高香了。
永历元年也就是1646年二月二十六日。
多铎率领镶白旗的五千骑兵,从睢阳返回了京师。
当天,洪承畴也返回了开封,主持春耕工作去了。
归德府睢阳城内,留下多罗贝勒尼堪,多罗贝勒博洛二人,共同执掌南征的三十万满蒙汉大军,暂住留守睢阳城。
韩烈是二月二十五日,抵达的凤阳城。
凤阳巡抚陈潜夫,驻防的忠贞军总兵李过,副总兵高一功,监军使王燮。
以及早一步赶到的神机军主将罗平安,副将宋奎光。
亲卫营主将孙思克等将领,亲自出城十里相迎。
双方在城南十里亭遇上,一众文武百官,站立在道左,躬身相迎。
“诸位不必多礼,一别数月,看到诸位一切安好,吾心甚慰啊。”
韩烈上前与陈潜夫,李过等人亲切寒暄。
董琼英带着的女兵护卫,则是策马而立,默默地注视着韩烈。
王辅臣、吴六奇等人,则上前跟孙思克等人行礼打招呼。
简单的寒暄行礼过后,韩烈与众人继续朝城中进发。
与韩烈并辔而行的李过,陈潜夫三人缓缓而行。
为韩烈介绍着目前睢阳方向的情况。
“建奴驻足不前,看来是想稳住战线,这对于我们来说,倒也是有利之事。”
得知清军主力这一个月来,一直没有采取行动。
韩烈也是松了口气。
现在他也没有资本,与清军硬拼。
不是兵马和战斗力的问题。
而是钱粮难以支撑他再打一场大仗。
一旦发起睢阳之战,至少要集合二十万大军,以及十万民夫供应后勤。
这一仗打下来,至少要准备五百万两的资金。
收复湖广,韩烈基本耗尽了朝廷的财政,现在要是想要再筹备五百万两银子,那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加税赋。
一旦增加税赋,必然会引起民乱。
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绝非智者所为。
来到巡抚衙门大厅,大家刚刚坐下,凤阳巡抚陈潜夫率先开口道。
“大将军,建奴鞑虏虽然陈兵睢阳,但看其态势,暂时应该也不会出兵南下。”
“如今春耕即将开展,下官认为,当采取屯边方式,先把春耕推行起来。”
“淮河两岸,如今田地荒废不少,各军可以就地屯驻,以便做到自给自足。”
“陈大人之言,甚合吾心。”韩烈点头之余,看向罗平安道。
“老罗,神机军来日沿淮河北岸各县屯驻,执行屯田之策。”
“忠贞军各营,沿淮河南岸各县布防,全面执行屯田。”
“俗话说的好,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不过,睢阳之战,死伤的将士骸骨,必须迎回来。”
“明日我率亲卫营前往徐州,集合忠义军,万骑军,以及徐州的各守备部队,前往睢阳讨要。”
“建奴鞑子若敢拒绝,势必要战上一场,以免建奴鞑子,小觑我大明将士。”
虽然韩烈没有打算展开决战,但战死睢阳的忠武军将士的骸骨。
他必须迎回徐州安葬,若是置之不顾,让英勇牺牲的将士们流落他乡,如何让天下将士们信服?
“我等谨遵大将军号令!”
堂下一众文武官吏,在韩烈做出下一步决策时,无不是由衷的齐声应道。
这个时候,韩烈能够冷静处理睢阳失守的问题,这显然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