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陈子龙请辞(1 / 2)

第434章陈子龙请辞

离开长沙府的韩烈,在巴陵码头,与张名振率领的神武军相遇。

已经接到任命的张名振,如今又有了新的头衔,那就是湖广提督。

提督一职最早出现在明朝嘉靖年间,而且这个职务,一开始是由巡抚兼任的。

比如某省巡抚官名后面会加授提督衔。

而提督的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

在大明一朝,提督一职,比例依旧不算高。

品阶为从一品衔,而且提督一般都是提督一省,或者两三省的军务。

另外,总督的由来,也是提督一职演变过来的。

大明京师是最早设有提督总兵官职称的,后来改为总督京营戎政。

由此一来,便演变出了两个新职务,分别是提督和总督。

而到了明朝末年和满清时期,提督和总督已经明确分为文武官职。

提督成为地方武将最高职务,总督同样成为地方上最大的封疆大吏。

韩烈在崇祯时期,获得最高职务也是山东提督一职。

他在移驻南都后,留守山东的李岩,就加授了山东提督军务总兵官职务。

张名振如今成为韩烈帐下,第二个担任提督的武将。

韩烈帐下大将现在不少,但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其实不多。

李岩肯定有这个资格。

杨衍的能力和威望,同样也有这个资格。

为什么没有封杨衍出任湖广提督,是因为韩烈身边需要杨衍。

这也是他这次任命了张名振为湖广提督的原因。

虽然神武军也是韩烈帐下的嫡系,包括副将李之芳,更是韩烈看重的后起之秀。

但神武军之前一直是后军,属于后勤队伍。

后来才扩编为主力军,所以战斗力想比神机军,忠义军、忠勇军等各军,战斗力仍然有所欠缺。

综合考虑之下,韩烈才让张名振留守湖广,负责节制湖广三省的都司营兵马。

驻守归州的马进忠所部忠信营,他交给了秦良玉节制。

驻守在襄阳的忠烈营袁宗第所部,则归湖广总督府节制。

晨曦的巴陵渡口。

霞光万丈,烟波浩渺,昨夜在岳阳楼外驻扎的韩烈,站在岳阳楼下的堤坝上,看着眼前早春景象,脑海之中不由想起了唐代诗人贾至,曾经在巴陵渡口留下的那首《巴陵早秋》诗篇。

这首巴陵早秋,全篇诗名,应该算得上唐诗之中,最长的诗名之一了。

全诗名字叫做:巴陵早秋,寄荆州崔司马、吏部阎功曹舍人。

韩烈是昨日在岳阳楼外的石碑上,看到这篇诗句的,其中最后一句诗句,让韩烈颇有些感同身受意境。

此刻站在堤坝之上的他,看着眼前浩浩荡荡的长江,想着被贬的贾至,孤苦生活在巴陵的心情。

不由的与诗人产生了一些共鸣。

“我同长沙行,时事加百忧。登高望旧国,胡马满东周。”

这是贾至被贬巴陵期间,回望长安故都,创作的诗篇。

当时的唐朝,刚经历过安史之乱,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大唐盛世不在,贬谪巴陵的贾至,回望长安故都,油然升起满腹惆怅。

此时,途径巴陵的韩烈,登高望远,想着中原大地,女真鞑虏横行的场景,自是悲怆莫名。

前不久,他在长江北岸的荆州境内,因为获悉桂王朱由榔在贵阳称帝,建元隆武,想到大明子民,汉族同胞,即将骨肉相残。

同样也是悲愤莫名,心中充满无奈和愤慨。

如今睢阳失守,最亲密的战友王希贤,虞绍勋战死的消息。

有感历史大势滚滚向前的使命,这让他对于命运的不公,再次生出了强烈反抗之心。

满清建奴鞑子,凭什么就拥有天命,他们有什么资格,统治大汉子民?

炎黄子孙,几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天灾人祸,都无法阻挡汉人衣冠,血脉的传承。

韩烈也坚信,在他的带领下,大汉民族,必然能够重新崛起,屹立在东方之巅。

“大将军,张提督,李总兵,孙监军使来了。”

二月初的长江码头,寒露深重,披着大氅的韩烈,在听到身为王辅臣的回禀下,缓缓的转过了头。

“末将、卑职参见大将军。”

从江北匆匆赶来的三人,在走近之际,恭敬的向韩烈行礼拜道。

“不必多礼。”韩烈颔首看着三人,摆了摆手说道。

“诸位一路兼程,辛苦了。”

“将士们的情绪和士气如何?”

“情绪多少有一些,主要是山东和南直隶户籍的将士们,他们原本以为可以返回家乡。”

“突然听到要南下湖南,难免有些情绪。”

张名振如实的说道。

监军使孙奇逢紧接着补充道。

“不过,大将军放心,监军司的各级监军,都在积极做工作。”

“相信这股情绪,很快就会平复下去。”

李之芳表态道:“神武军的将士们,除了在襄阳补充的义军人马,绝大数都是山东人。”

“虽然有些情绪,但不会影响军心士气,等到了长沙府,我们会加强鼓舞。”

“你们有决心和信心,我就放心了。”

韩烈满意的点点头,这一次神武军入驻湖南平叛。

说起来不单单是张名振升任了湖广提督衔,李之芳也加授了总兵衔。

孙奇逢也由兵部郎中,加授为湖南道监察御史。

“你们此次南下,务必要做好长期驻防辰州,甚至南下桂林的准备。”

“所以思想这一块,一定要做好安抚,务必让将士们明白,他们是在为国而战,为子孙后代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

紧接着韩烈又把睢阳失守,北方局势突变的情况,告诉了三人。

“这个消息你们三个人知道就好,不要在军中扩散。”

“现在将士们本身就渴望回家,一旦获悉家乡战火燃起,思想定然会大变。”

“我特意留在巴陵,就是告诉你们这事。”

“马上我会渡江,前往武昌之后,我将会立即赶往凤阳。”

“如今我已经下令,神机,忠义各军赶赴凤阳和徐州。”

“你们安心留在湖南平叛,以后我会给你们送塘报。”

三人闻言也是脸色微变,睢阳失守,忠武军全军覆灭,这可是一场惨败了。

比襄阳城北一战,神武军的失败,显然要惨烈的多。

“大将军,末将等一定,尽快平定叛乱,随时等候您的召唤。”

张名振这一刻也能够理解,韩烈身上的担子和压力。

睢阳失守,北方显然需要大量兵力。

但韩烈却还是坚持让他们南下平叛,这是无疑是需要很大的魄力。

“祝你们早日开日凯旋,安全归来。”

韩烈也没有过多寒暄,与三人交代完后,他便登上渡江的船只,与护卫的三千铁骑,往北岸而去。

因为现在船只紧张,韩烈身边有三千铁骑,一人双马,赶路虽然比坐船辛苦,但速度实际并不慢。

二月初六日,韩烈一行人马进入武昌城。

这个时候,湖广总督衙门,以及湖广巡抚衙门,包括都司总兵衙门,还有按察司衙门,皆已经恢复运转。

这次重返武昌,韩烈并没有实先通知陈子龙他们。

因为长沙府迎接一事,韩烈知道要是派人通知的话,必然又会引来满城官吏。

故而这次他直接带着王辅臣,领着十余骑先入了城,吴六奇带着大队人马在后。

入了城的韩烈,直接来到湖广总督府。

正在公堂之上处理政务的陈子龙,见到突然闯入的韩烈,惊喜之余连忙站了起来。

“卑职参见大将军。”

“人中兄不必多礼,没有打扰到你吧?”韩烈上前一步,伸手扶住他的双肩,微笑的问道。

“大将军您是卑职的主公,什么时候来,都是卑职的荣幸才是。”

陈子龙一脸恭敬的请韩烈上座之余,连忙吩咐堂下的吏员:“快,给大将军上茶点……”

“等等,把我家人送来的哪壶碧螺春泡上。”

“是,制台大人。”

“人中兄酷爱珍藏好茶,看来今天我这是有口福了啊。”

韩烈笑着坐了下来,与陈子龙闲聊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