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夔东势力前往长沙府(2 / 2)

“秦将军,你带刘大人下去安排吧。”

听到韩烈的吩咐,一直坐在旁边作陪的秦翼明,这才起身应道。

“末将告退。”

而在土司衙署一旁的秦良玉私宅内,这会秦良玉却在接见一个妇人。

此女长相清秀,身形高挑,皮肤也没有一般女性的白皙,而是呈小麦色。

“琼英,你可愿意做我的干孙女?”

面对面容秀美,眉眼之间,充满英气的董琼英,秦良玉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已。

“承蒙老夫人看重,这是民妇的荣幸。”

时年二十一岁的董琼英,是曾英的遗孀。

出身豪绅之家的董琼英,母亲是蛮族人,故而从小她便不喜红妆,独爱骑马射箭,十八岁那年她嫁给了曾英。

婚后的第二年,她便给曾英生下一子。

但随着张献忠入侵重庆府,曾英率军抵抗战败,董琼英带着孩子跟随曾英逃难之中,孩子不幸夭折。

好不容易在忠州安顿下来,休养好心理创伤的她,却又迎来丈夫的战死。

伤心欲绝的她,曾跳江想要殉夫,但被她手下的女蛮兵救起。

此刻她之所以出现在秦良玉的私宅,是因为她手下的一百多名女蛮兵,吸引了秦良玉手下的女亲卫注意。

没错,秦良玉帐下有一支五百人的女兵亲卫。

而董琼英帐下,原本也有三百手持短刀,圆盾的女蛮兵。

在忠州突围期间,死伤了二百余人,如今只剩下一百零三名女兵。

这些女兵都是施州,夔州,忠州地区的蛮族女子。

她们是董琼英花费重金,历时两年训练出来的女蛮兵。

别看是一群女流,但她们却个个英勇善战,在战场上丝毫不亚于男兵。

秦良玉也正是了解到这个情况,这才把董琼英请到了私宅。

尤其是见到董琼英之后,她更是起了爱才和同情之心。

董琼英身高五尺有余,近一米七的个头,虽然没有秦良玉这般身姿挺拔,但却也是少有高个子女子。

而且此女长相秀美,眉眼如画,面如皎月,健康的小麦色肌肤,别有一股野性之美。

这也跟她身上有一半蛮族血统有关。

“好孩子,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你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

在董琼英给她磕头认亲后,秦良玉一脸慈祥的拉着她的手,温和的说道。

“过些天老身要去南都觐见皇帝和皇太后,你随我一道前去,正好散散心。”

“妾身都听祖母的。”董琼英现在无依无靠,家中亲人都在忠州陷落后失散,基本是没有生存希望。

秦良玉这样威名远播的女将军,一代巾帼英豪如此看重她,董琼英内心多少有些感动。

然而,她却不知道的是,秦良玉之在见到她时,内心之中却是生起了私心。

次日一早,韩烈出城之时,秦良玉便带着换了一身女装的董琼英,亲自来到城门口相送韩烈。

“老将军,不是说好不要送别吗?”

见到秦良玉出现在城门口,韩烈苦笑的上前行礼说道。

“国公爷匆匆而来,老妪也没能尽地主之谊,承蒙国公厚爱,老妪岂有不送别之礼?”

秦良玉依旧是一身素衣长袍,面容慈祥的她,给人一种长辈的亲切之感。

“琼英,上前给国公爷行礼。”紧接着秦良玉,突然对身后身穿淡雅衣裳,下身穿着裙摆董琼英招了招手。

“民妇拜见梁国公。”

在董琼英行礼之时,秦良玉遂向韩烈介绍道。

“这是昨日认下的孙女,她是忠州守备曾英的遗孀,也是一位可怜的姑娘,身世遭遇都跟老身颇为相似。”

“还望国公爷今后看在老妪的身上,能够多多照拂一二。”

听着秦良玉如此郑重其事嘱托,韩烈心中虽然惊讶,但还是微笑的回道。

“老将军的叮嘱,晚辈记住了。”

“曾夫人不必多礼,能得老夫人看重,这是你的福气,要好好孝顺老夫人。”

韩烈拱手向董琼英回了一礼,眼角余光瞟了对方一眼。

这才发现此女竟然生的年轻貌美,高挑的身材,端的是前凸后翘,竟然有股子难得的成熟风韵。

一番寒暄过后,韩烈这才跨上战马,拱手告别道。

“老将军,南都再会。”

“国公爷一路保重,后会有期。”送别的秦良玉拱手祝福道。

同行的秦翼明,马万年等人,包括董琼英在内,纷纷拱手说着吉祥话。

离开石柱之后,韩烈没有乘船直接南下南京。

而是策马往长沙府而来。

明朝时期的行政划分,实际只有湖广行省布政司,而没有湖南湖北之分。

但在湖广巡抚设立之后,又分别设了郧阳巡抚和偏沅巡抚。

这两个次一级的巡抚,很长时间都是隶属湖广巡抚衙门统属。

不过在陈子龙奉命入长沙府后,废除了偏沅巡抚,而设立湖南巡抚。

如今的湖南巡抚,正式脱离了湖广巡抚管辖,而纳入了湖广总督衙门管辖。

也就是说湖广布政司和湖南布政司行省,属于两个行省区域,同属于湖广总督衙门垂直管理。

韩烈的计划是,湖广总督今后形成定制,那就是管辖湖广、湖南、江西三个布政司行省。

使这三个中部省份,成为朝廷坚固基石。

这次他赶往长沙府,就是抱着这个想法来的。

同时也想见见巡抚堵胤锡,布政使张同蔽,听听他们的想法。

毕竟堵胤锡和张同蔽都是当代名臣,也都是难得军政兼优的能臣干吏。

一路日夜兼程,在归州住了一个晚上的韩烈,与赶到的忠信营主将马进忠,副将卢鼎,监军使章旷进行了大半夜的交谈。

再次部署了关于收复忠州,夔州,施州的战略方案,为下一步收复重庆府,做好准备工作。

之后他便再次离开归州,在途径夷陵州猇亭时,韩烈在猇亭逗留了一天。

之所以在猇亭驻足,那是因为韩烈瞻仰了猇亭之战的遗址。

并亲自主持了一次祭祀,祭奠蜀汉昭烈帝刘备。

猇亭之战又称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夷陵之战的失败,导致刘备病逝,蜀国彻底走向衰落。

但昭烈帝刘备一生的功绩,却流传了一千多年,成为历代君主,名臣,历史学家追捧学习的榜样。

前世的韩烈对于刘备,同样很喜欢,认为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仁君和英雄。

猇亭位于夷陵州城北,而夷陵州在后世改名为宜昌,也就是湖北宜昌城北。

为了表达对刘备的尊重,韩烈亲自主持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并且写了一份祭文,盛赞了刘备匡扶汉室的功绩。

韩烈在这篇祭文之中,更是明确表态了,刘备是自已的前辈先贤,是自已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一场看似简单的祭祀,随着韩烈的这份祭文传开。

随即给世人传播出了两个不同的看法。

一派人认为韩烈雄才伟略,将来必然要学习刘备建国称帝。

一派人也认为韩烈这是要效仿刘备,做大明的忠臣,匡扶大明,兴复明室。

而这一切,显然是韩烈想要的结果。

刘备的人设是仁厚,仁德君子,汉室的忠臣。

韩烈以他为榜样,在世人眼中,仁德忠诚之名,必然也会成为他的标签。

在韩烈的刻意安排下,这封祭文很快就传播了开来。

当韩烈赶到长沙府时,湖南巡抚衙门,布政司衙门,按察司衙门,都司总兵衙门,还有各级官吏,基本都看到了这篇祭文。

一向私交甚笃的堵胤锡和张同蔽,在看到这封祭文内容后,二人就有过一个私下讨论。

“大将军志向远大,以刘玄德标榜自身,这是坐等天下大势啊。”

堵胤锡身为大明官吏,进士出身的他,自然是心向大明的。

对于韩烈展现出来的雄才大略,他一方面为朝廷感到高兴,一方面又感到担忧。

高兴自然是有韩烈在,大明中兴有望。

担忧自然是害怕有一天韩烈会黄袍加身,篡夺了大明基业。

“抚台大人,天下之事,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大明的中兴,如果是靠大将军一人,那么将来的天下,归他也是天命如此。”

“反之,若是天下群臣和陛下群策群力,那么大将军也定然是一代忠臣。”

相比起堵胤锡的患得患失,经历过家族几乎覆灭的张同蔽,则要想的更开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