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杜参将,有这个觉悟,曹某佩服。”
曹友义想想,也不由表示敬服。
他们这些武将,造反自立显然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卜从善,还是高杰都没有这样的底蕴。
说白了在黄河北岸作乱,也不过是为了活下去。
来到江淮地区之后,他们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可马士英一封招安书信,高杰和卜从善还不是立即同意了。
再想想许定国,直接举族在睢阳被韩烈所灭。
韩烈如今代表的是朝廷,他的出兵举动,都是正义的,也是名正言顺。
这就是正统的旗号。
罗泰和杜允登二人的眼光,显然要比曹友义要强。
二人能够轻易做出选择,曹友义只能被动做出选择,这就是彼此的认知差距。
随着杜允登率部,接受了韩烈的检阅。
泗州的一万守军,除了七名卜从善亲信被斩杀外,所有将士,都正式归顺到了韩烈帐下。
在营地检阅完军队,韩烈当众宣布,杜允登担任泗州知州,兼泗州守备。
虽然杜允登之前,也是守备,同样负责泗州知州衙门的监督,但却没有明确担任知州。
原因很简单,马士英与卜从善,高杰的谈判之中。
明确表示,各地知府知州虽然可以由他们推荐人选,但武将不得担任文职,这是一条底线。
而这点也是大明的祖制。
高杰和卜从善想要从龙之功,自然也就只得答应马士英的条件。
但韩烈却不这么想,在明末的烽烟四起年代,再墨守成规的重文轻武,这显然是取死之道。
尤其是在各方势力争夺的边境,你任命一个狗屁不通的文官,来节制武将来负责军务防务。
结果会怎么样呢?
很有可能就是文武内讧,最后城破人亡,亦或者武将投降。
明末的文官,尤其是以东林集团的代表文官,不敢说百分百,但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做了奴才汉奸。
同样,武将之中投降的比例,丝毫不低于东林集团的文官。
这些投降的武将,你要说他们是软骨头,无能之辈,也就罢了。
可偏偏这些人当中,涌现出了大量名将。
最著名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就不说了。
单单只说江淮地区,在崇祯十七年,还名声不显的李成栋,胡茂祯,高进库,张天禄,马得功。
还有目前在湖广总兵左良玉帐下的金声桓,张勇,李国英,徐勇等人,最后都成为满清的名将。
包括韩烈现在收降的张国柱,王遵坦等人,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投降了满清。
这帮将领在投降之前,绝大数人都已经是总兵,最低也是参将级别的将领。
可他们为什么集体投降后,还表现优秀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明末时期,没有受到朝廷公平的对待,被文官集团压榨的太狠。
导致他们无法发挥所长,犹如提线木偶。
这才导致他们的集体投降,成为建奴的马前卒。
值得一提的是,是朝代更迭的时势造成的,也是一个王朝制度崩溃造成的。
换个角度来看,清末的局势,比起明末更加拉胯和不堪。
用后世的讽刺之语来说,就是‘我大清虽远必赔。’
韩烈此刻在泗州任命杜允登担任知州兼守备,在宿州任命罗泰,担任知州和守备,就是打破旧制度。
提升武将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已的能力,拥有更高的身份地位,以此来激发他们为国而战的情操。